西部唯一!成都中院上榜首届“人民法院改革创新奖”
原标题:西部唯一!成都中院上榜首届“人民法院改革创新奖”
1月18日,记者从成都市中级人民法院获悉,近日,由最高人民法院主办的首届“人民法院改革创新奖”名单公布,全国有8家法院的改革举措上榜,成都中院改革创新举措“全链条构建‘责任、监管、支撑’体系,创新推动审判权力运行机制转型升级”上榜,是西部地区法院唯一入选的改革举措。
记者了解到,从2015年以来,成都市中级人民法院通过科学明晰办案主体责任,创新打造“静默化”监管体系,多维搭建配套支撑机制,探索形成全员一体、全程覆盖、全域协同的审判权力运行新机制,切实让司法责任实起来,让司法质量强起来,让司法效能提起来,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择优遴选员额法官组建523个专业化审判团队
其中,在聚焦“让审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的核心改革要求,围绕如何处理好放权与管理关系等重点问题,制定《审判权力和责任清单》,细化员额法官、审判团队、院庭长职责。
员额制改革以来,累计组织完成6批1485名员额法官遴选,全面实现员额法官审理、评议、裁判、签发、管理“五个自主”。将院庭长以外的所有员额法官纳入中层干部序列“提级管理”,构建年度述职述责述廉机制,实现放权与管理有机结合。2021年1—12月,成都法院法官人均结案数412.64件,同比增加63.29件。
其中,在全市法院组建了523个专业化审判团队,根据不同审判团队的工作内容和特点,优化配置法官助理、书记员、综合文员等五类审判辅助人员并实行分级动态管理、分类培训提升,让大家“升级有望、流动有序”,激发办案内生效能。2021年1—12月,成都两级法院案件结案率逐月上升至91.85%。
办案量居高不下如何体现满意度?
近年来,成都中院人均办案量超过全省平均水平的80%以上,整体办案压力较大,司法效率、司法公信力会不会减弱?群众满意度、获得感能不能提升?为此,成都中院坚持全方位构建案件规范管理体系,实现行权、监管、责任可视化。
以规章制度助力调解、立案、审理、执行全程规范运行。对于诉前调解案件,超过一个月调解期的自动转立案;刑事、民事、行政案件中广泛推广庭前会议机制,让庭审既高效又优质;执行案件办理中,让执行法官统筹调度,精准聚焦裁判文书开展执行兑付,让裁判落到实处。
为确保制度规范实质运行,成都中院依托办案平台信息库创新“静默化”监管模式,细化立案、分案、审理、结案等183个工作节点和68个监控节点,进行动态跟踪、提示、预警和督促。
“诉前调”案件全部纳入监管范畴,审限变更申请审批“关口前移”至审判管理部门,一年以上长期未结案系统自动标识监管,确保案件高效审结。2015年改革以来,无一案件违法超审限结案。2021年1—12月,成都两级法院平均审理天数为64.92天,同比下降13.51天。
法院院长、法庭庭长带头办案20余万件
其中,成都两级法院每年坚持开展院庭长办案竞赛专项活动,每月通报办案情况,年度办案量未达标的,实行动态退出。院庭长不仅要带头办理新类型、重大、疑难、复杂等案件,还要强化监督职能,并对临期、超期等案件履行监管职责。据了解,2021年1—12月,成都两级法院庭长带头办案230515件,依法监管“四类案件”27802件。
案件办理快起来了,质量也必须要保证。成都中院建立办案质效管理中心,聚焦解决裁判文书低级错误等质量问题,全面对裁判文书进行质量“体检”。同时,为了防止办案人员随意结案,严格推行“归档结案”刚性标准,裁判文书送达后,由档案管理部门统一审查把关并点击结案。
为确保实质化解纠纷、反向发现并及时解决办案中存在的问题,成都中院建立“司法释明中心”,与审判委员会、专业法官会议等内部监管平台相互呼应,畅通面向当事人的外部监督、沟通渠道。打破司法责任制改革前大包大揽、杂而不精的“承办制”办案模式,成立办案服务保障中心,集约办理送达、记录、扫描、归档等108项辅助事务,为一线办案人员减压赋能,让当事人充分感受诉讼服务的方便快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