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视频能取代电影吗?“导演小策”对话贾樟柯,火药味十足

2022-01-19 12:16:21 - 市场资讯

原标题:《妇仇者联盟》火出圈,短视频能取代电影吗?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

开年第一个工作周,B站上发出了一条电影人访谈视频,发布后24小时,仅单一视频就有近65万点击,6000余条弹幕,1.7万投币和8000余次收藏。

对话的双方来自两个看似截然不同、但内核仿佛又相通的圈层:一方是近年来在短视频圈子里崭露头角的张策;另一方则是电影导演中的代表贾樟柯。

短视频能取代电影吗?“导演小策”对话贾樟柯,火药味十足

近年来,短视频愈发风靡,甚至对长视频的市场也构成了挤压。尽管前者总爱把自己的作品称之为“微电影”,很多知名大导演也开始用手机拍摄短片,但两者之间似乎总有些说不清道不明的隔阂,难以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互通。

这场对话时长很短,不到20分钟,看起来只是短视频行业的又一次应景之作,但却在无意中折射出了更多的东西。

跨界对话

一听张策的名字,很多人都反应不过来,但倘若听到他一手打造出的IP:“朱一旦”,立刻便有了认知。

“朱一旦”可谓是2019、2020年最红的短视频IP。这是一个从某三线城市小公司老板视角的展开的系列故事,常常从社会热点新闻入手,对更深层次的社会及文化矛盾作解构,颇具讽刺性和娱乐性。由于质量上佳,该系列迅速出圈爆火,全网积累了千万粉丝,其中比如“内八字”、“劳力士”、“送去非洲”等元素,也成了全网观众喜闻乐见的梗。

随着该系列的迅速走红出圈,作为背后主要操盘手的张策也收获了名声。但因为各种各样的缘故,他终于在2020年选择了离开。离开之际,正是这个IP处于最高峰的时候。

张策离开朱一旦团队的举动,在当年被很多人认为是一次“双输”。甚至相比公司,张策失去的恐怕还要更多些:于他本人而言,失去了一个多年打造出的IP及其连带的现金流分红,再加上视频创作不光要考虑才华,还得考虑到“天时地利人和”,日后还能否生产出同等水平的作品实在不好说;而对于原东家,虽然创作之路肯定不会如之前那般顺畅,但只要IP和大部分原班演员还在,再雇个编剧和配音,将这个系列延续下去也并不是什么难事。

然而随着时间推移,张策一手打造的《广场往事》《妇仇者联盟》等新IP逐渐出圈,B站上“导演小策”的粉丝渐渐趋近300万,这种论调慢慢就弱了下去。而另一边,朱一旦团队的光景似乎相当惨淡:B站上,去年8月起就停更了;抖音等其它平台上虽然还在更新内容,但频率明显降低,成了一月两次,甚至一月一次。

短视频能取代电影吗?“导演小策”对话贾樟柯,火药味十足

虽然仍在坚持,播放量之类的数据看起来也还不坏,但点进评论区一看,排在前几条的总是些“教做人”的内容。有的指责配音不行,有的指责内容没有批判性、缺乏思想深度……观众早已不复当年对“朱一旦”的热捧,反倒更热衷于把张策离开后和离开前的作品进行质量对比,而后对现任团队进行一番嘲讽。总而言之,种种迹象看来,“编导的作用远大于演员和资本”这一规律,无形中又被证明了一次。

作为一个经过市场考验,连续崛起数次的创作者,张策无疑对短视频这一行具有独到的理解。但倘若想要将这一份理解化为跻身电影圈的门票,却似乎总显得有些后继无力。尤其是在面对贾樟柯这样功成名就的大师的时候,这种无力感就很清晰地显现了出来。

孰高孰低?

按理来说,后辈会见大师,多少总要以谦虚的姿态面对,对话的确也是这么开启的。

面对前辈,张策坦承:作为成长在流量时代的创作者,不得不每时每刻思考如何把片子拍得更容易传播。因此他必须关注弹幕、评论,观察用户喜欢看什么,怎么设计标题和封面才能把用户抓住,在这个基础之上再想办法展示更高维度的人文关怀和思想——这既是短视频创作者活下来的基本准则,也是比电影互动感更强,更灵活的所在。

对此,贾樟柯评价道:相比集导演、制片人、编剧为一体的短视频创作者,电影导演比较幸运的地方是处在一个高度分工的行业,流量、宣传、资金的问题都有专人来考虑,导演因此可以更加集中注意力在创作上。只要作品有好的质量,即使票房不太理想,甚至最终都没能上映,但只要能够得到投资方等人的欣赏,并不影响有人继续支持。

因为有了这些优越条件加持,导演的心理活动往往会比短视频创作者更加“任性”一些:既然耗费这么大的资源跟精力,我就要把我自己的内心世界比较完整地表达出来。

总而言之,在对话的前半段,张策一方面试图炫耀自己对于流量和大众情绪驾驭的心得,另一方面又渴求得到对方的认可。而贾樟柯则仿佛武林中的前辈高手一般,完全从技术角度对各门各派的武功发表着自己的评价和见解,至于情绪则没有展露分毫。

短视频能取代电影吗?“导演小策”对话贾樟柯,火药味十足

但很快,随着张策问出一个问题,讨论就逐渐出现了火药味:所以,我们是把“观众喜欢”放在第一位,你们是把“自己喜欢”和个性化表达放在第一位?但面对这个明显不太友好的问题,贾樟柯甚至连表情都没起多大变化,反而用学术语言聊起了电影的发端和起源:

“电影可以往东也可以往西。没有电影导演会完全不关注观众的反应。毕竟电影作为一门大众化艺术,即使最小众的电影也动不动有几十万观众基础。导演顶多不在乎观众的人次,但很难不在乎观众的反应。学术点讲可以分为精英化探索艺术和大众化路线,前者的目标观众群是小众知识分子,后者则更多是为了受大众欢迎,收获商业上的回报。”

事实上,电影最初的形态就是短视频,最初的《火车进站》是单镜头,到后来的《水浇园丁》有了情节,就很像今天up主拍的vlog。再到后来的《火车大劫案》才逐渐变得复杂,开始一场戏一个镜头,几十个镜头才组成一部镜头,才能承担更复杂的叙事功能。正是随着一步步的发展,电影才逐渐从一种“杂耍”变成了一种艺术。

短视频能取代电影吗?“导演小策”对话贾樟柯,火药味十足

这个回答,看似是在表达“师出同门”的观点,但其实悄无声息地将电影定位成了短视频的鼻祖,而短视频不过是电影幼儿形态的一次再现,辈分立马分了先后高下。

对此,张策似乎有些不服气。他举出了姜文的电影《让子弹飞》为例:会不会有一天,中国每一个拿手机的短视频创作者,手机都会变成张麻子的枪,发出属于自己的“子弹”,慢慢把电影的市场吞噬掉?

如果说之前的问题还包裹着一层“讨教”的体面外壳,这个问题就彻底有了某种“图穷匕见”的意味。毕竟它的敌意实在过于明显:迟早有一天,代表人民群众审美取向的短视频,会对掌控电影圈,脱离群众审美,并自诩精英的“黄四郎”们来一次彻底的革命。

对此,贾樟柯的回答很简单,电影带来的聚众效应让观众不孤独,这种仪式感,短视频永远无法取代。

语气是柔和的,姿态是学习和了解的。但对话进行至此,胜负已然分明,在往后都只能止步于技术的浅层探讨了。

“本质上,还是贾樟柯能对电影有系统性的认识,能进行系统化的阐述,而张对短视频的艺术价值都尚未完全摸透,只能简单勾勒一下流量和形式所能带来的可能性,双方的水平压根就不在一个维度上,非要强行扯到阶级对立属实是没必要。”有人一针见血地评价道。

创作纠结

相比“导演小策”发布的其余作品,这条视频由于内容偏专业,播放量相对较低,却吸引了相当多的从业者和专业院校的学生参与讨论。这种讨论不光涉及对话双方的身份、地位、语气、更是从视频内容本身不断延伸开去,进入了行业现状甚至人文美学的范畴。

在这条对话视频的下方,不少人据此指责张策“飘了”、“膨胀了”:刚火起来还没站稳,就开始不知天高地厚地对前辈进行挑衅;也有人认为这是为了节目效果、制造争议性的正常操作——毕竟,这个访谈本身也是一个短视频,也需要流量啊。

短视频能取代电影吗?“导演小策”对话贾樟柯,火药味十足

但无论节目效果也好,制造争议也好,这段视频都体现了短视频创作者对于自身状态的一种天然纠结:一方面,很渴望自己能够像真正的大导演一样,有朝一日能够拿出一部成熟的、饱含着自己的个人经验和思想情感的长片;另一方面,却又很难割舍掉对流量的追逐。

“我觉得他跟贾导的对话,更像是在给自己寻求一个答案,一个让自己也能决心拍长片的答案,甚至是通过这个视频,让评论和弹幕的反应,给他一个答案。”弹幕中,有观众如此对张策内心的困境进行猜测。

但似乎,这个问题就是没有答案。

受限于体裁,短视频创作者即便创作水平和天分再高,也不可能完全脱离流量时代对创作者的桎梏。看似收获了众多网民的爱与崇拜,但本质上,却依然受限于网民权力凌驾于创作者之上的结构性矛盾。看似自由度相当大,却始终有一种“按需定制”的味道,创作者不得不被迫揣摩大众喜好,俨然追逐地球磁场的候鸟,相比电影导演反而有着更多无形的掣肘。

此外,平台算法营造出来的信息茧房也进一步加深了这种限制。观众审美认知的形成,究竟是自主的,还是被决定的过程,如今已经成了一个鸡生蛋蛋生鸡的嵌套命题,不过对于创作者而言,这无疑又是另一层无法规避的枷锁。

诚然,在众多生硬拼凑段子、追逐热点流量、抄袭模仿同行的短视频创作者中,张策明显具有更大的野心、更大的主动性和才华,为短视频发掘出了更多的可能性,但却依然无法摆脱体裁带来的天然限制。

更何况,服气也好,不服气也罢,在专业院校体系中,“鄙视链”尽管无形,却一直客观存在着:目前电影工业的主流就是长片,所有的资本、讨论都跟随着长片走,各方面相互作用,生成了一个已然成熟的生产和商业模式。反观短片,无论在学校还是在电影节,其要么是导演拍摄长片前的练手之作,要么是长片的预告片,要么干脆就是广告,在整个行业中处于附庸的地位。这样的大背景下,鲜有导演专门研究短片的技法和传播规律,大多数时候即使拍摄短片,也只是在资源掣肘下的不得已而为之之举。

“说到底,张策还没有真正成为大众化创作者,而贾樟柯却是一名货真价实的精英导演。”有网友如此评价道。

不过,技术进步终究是让影片的拍摄剪辑门槛大大降低了,视频创作者的基数也随之爆发式增长,不再是电视台、影视学院等科班出身人员的专利。传播工具的进步,必然带来传播形式的改变,贾樟柯在对话中提到的“电影以后肯定也会从短视频汲取创作经验”,或许并不只是单纯的礼貌而已。

短视频能取代电影吗?“导演小策”对话贾樟柯,火药味十足

再说,本就不是每一部长片都无可挑剔。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影片面临了口碑与市场的双重崩塌。刚刚上映的《黑客帝国4》收获骂声一片,无疑也说明电影并不都是高雅的。倘若导演决心偷懒,躺在功劳簿上圈钱,即便是曾经高不可攀的经典也有一天会变成彻底的笑话。

最近,又有媒体报道,近年来国内三家长视频头部平台在十年间已经烧光1000多亿元人民币,可目前为止依然看不到盈利预期,这其中,也的确或多或少有“张麻子”们的一份功劳。

长视频始终具有一个短视频永远都承担不了的功能:以娱乐为载体,融入艺术思考,进而建构社会的文化属性,进而影响到每一个大众的心智和共识。成为中国的“迪士尼”——这既是每一个巨头都想要完成的战略目标,也是每一个创作者都想要抵达的彼岸。

视频最后的道别中,张策对贾樟柯表示:“我们还会再见的”,可这句话却明显有些底气不足。另一边的贾樟柯,留下了一句“看看电影”的礼貌道别,便离开了。只剩张策一人在影展上行走怅惘。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