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用生命最后一年,拼尽全力再推金晓宇一把
金晓宇(左)与父亲金性勇合影旧照
封面新闻记者张杰
2023年1月18日晚,手机上传来“天才译者”金晓宇父亲金性勇先生去世的消息,很多人感到悲伤、沉重。了解金晓宇家庭情况的人都明白,父亲金性勇的去世意味着什么。
细心的人们还记得,2022年1月17日,杭州日报副刊品牌栏目“倾听·人生”的纪实作品《我们的天才儿子》见报,经杭州日报新闻客户端和官方微信、微博同步推送,引发龙卷风般的传播效应,到次日(1月18日)下午,全网刷屏。
整整一年之后,金性勇去世。
在一个人的生命之河中,一年时间不算很长,但也不算很短——足够一个父亲用生命最后的一年,拼尽全力推自己的儿子一把。
在《我们的天才儿子》口述文章中,我们知道了金晓宇的故事:6岁时的一场意外导致他左眼失明,中学时患上双相情感障碍症,正常的学业受到巨大影响。虽然遭受病症的折磨,金晓宇还是靠着自学拿到了浙江大学英语系的自考毕业文凭,继续自学德语、日语,巩固英语,走上了文学翻译的道路。翻译了几十部英、日、德语文学作品,质量深受好评。
文章中这样开篇,“2021年11月11号上午,我在杭州殡仪馆放好了老伴的骨灰盒,感觉自己手发颤,走路腿也抖。我让几个亲友先走,我还想陪她一会。老伴脑子清醒时曾跟我说,哪天她走了,骨灰盒先放殡仪馆里,以后是安葬还是洒到江里海里,要等大儿子回家再决定怎么处理。但我没有打电话给金晓天(本文作者注:金晓宇哥哥),现在全世界疫情他回不来。也没有告诉金晓宇,11月之前他就住院了。让孩子们以为妈妈还活着吧。我望着那个盒子,和老伴说:我要打电话了,你同意吧?哪天我也走了,就没有人知道我们儿子的事了。”
在走之前,他做到了让世人知道儿子金晓宇的故事。这不是巧合,这是爱的力量。
世人知道了金晓宇的故事,为他在病魔攻击下依然坚持文学翻译的坚韧而感动。作为金晓宇的父亲,金性勇自己的故事,也是非常励志。从自述文章中,我们也更多了解金性勇本人的故事。
金性勇是杭州一家药厂退休工程师。老家在浙江桐乡,父亲是小学校长。爱人曹美藻的妈妈,是他的老师。两家住在同一个门头里,算得上青梅竹马。金性勇后来考进上海化工学院,爱人曹美藻考到南京大学化学系。毕业后,同分配到天津工作。1967年两人结婚。先是生了大儿子金晓天,1972年又生了小儿子金晓宇。1984年,两人带着两个儿子落叶归根回到杭州。执意从天津回到杭州,也是跟一个心结有关:在天津生活期间,晓宇六岁那年,和邻居孩子一起玩时,被一个孩子用玩具枪打了一根针到眼睛里,左眼晶体碎了,由此瞎了一只眼睛。
从这篇文章中可以真切感受到,金性勇对金晓宇刻骨的心疼,“孩子一生没有朋友。我作为父亲,最有幸的是在这十年成为孩子最好的朋友、助手。我买了扫描仪、打印机,跑邮政帮他收外文样稿,买资料书,翻译完给他打印样稿,译文每本都是几百页,小山堆一样,再帮他校稿、寄出样书……每本书从样稿到出版,我都是第一读者。惊喜的是我从没看到过一个错字,22本书、近七百万字,你说我不容易?是晓宇更不容易啊!”
金性勇的心满满都是为儿子着想,害怕自己走了以后儿子孤单。被社会广泛关注以后,金晓宇被推荐加入了浙江省翻译协会,让金性勇非常高兴。2022年,在一次接受封面新闻记者采访时,他提到这是他“最大的心愿。因为晓宇的工作和生活,很少跟外人打交道,接触面太窄了。加入了这个翻译协会,他就可以交一些翻译界的朋友。尤其是那个协会里很多都是资深的大翻译,教授专家。那么一旦有开会的机会,晓宇就可以多跟他们交流交流,建立一个联系。而且都是翻译同行,也更容易彼此有共同语言。这样,我就放心了。”提到儿子当杭州亚运会志愿者,金性勇非常高兴,“除了可以为亚运会力所能及做点事情,他也可以多接触接触外面的世界。”
在电话里,金性勇还特别提到他的一个心愿,“希望他能在后半生有一个互相扶持的伴侣。他妈妈已经走了,我今年都87岁了。我尽量多活几年,可以看到他能成一个家,我就放心了。而且现在家里的经济条件也比以前好转了一些。一方面是晓宇的翻译稿费提高,另外一方面是他妈妈生病去世后,还剩下一些钱。我都给他留着。”
金性勇性格很温和,封面新闻记者曾通过短信向他转达有出版人想要为他本人或者金晓宇本人的原创作品出书的想法,在交流中,他会为自己回复晚一会儿就表示歉意,字字句句里有知识分子的礼貌素养。
金晓宇曾在电话里向封面新闻记者这样描述他的日常一天,“每天早上,有阳光,有鸟叫,我就起床了。然后去买菜,回来就开始翻译。中午休息一会儿,下午继续翻译。晚上不工作,我会听听中央广播电台的广播,了解一些热点新闻,8点过就睡了。”
衷心祝愿,在没有父亲的日子里,金晓宇在有阳光,有鸟叫的早晨,生活无忧,依然可以从事他热爱并擅长的文学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