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具有南京特色的都市现代农业强市

2024-01-19 07:30:00 - 南京日报

报告原声

“坚持城乡融合、兴农惠农,着力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建设具有南京特色的都市现代农业强市,加快展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新图景。”

建设具有南京特色的都市现代农业强市

代表委员热议

深化农村改革,不断探索制度创新

“我市各部门、各区不断探索实践,形成了一批可复制推广的工作成果,溧水、高淳两区入选‘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就深化农业改革,市政协委员曾凌建议,健全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监管评估机制,建立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的统一管理平台,实现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的登记、审批、交易、监管等全流程信息化管理。同时,强化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统筹,减轻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负担。

“南京市以‘链’破局,构建起以优质农产品为基础、衍生加工业为重点、都市休闲农业为特色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市政协委员唐益兵建议,政府统筹,着力完善城乡要素双向流动机制。“例如开展农村宅基地租赁和抵押贷款试点,积极探索乡村旅游项目‘点状供地’模式等,让农民手中‘沉睡’的资源变为可以吸引社会资本的资产,进一步促进乡村振兴。”

加快补齐短板,推动资源要素向乡村聚集

市人大代表陈剑基于本土建筑设计师的视角,提出“美丽乡村建设要以高质量发展、可持续运营为目标,强化规划引领,谋定而后动”。

“‘千万工程’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乡村规划水平决定乡村发展前景。”陈剑说,要像重视城市规划一样重视村庄规划,一体化统筹推进村庄建设用地、住宅建设、道路交通、生态景观等项目规划。建议科学把握南京各地乡村的差异性,充分考虑村庄布局、自然资源、文旅特色、社会效益等要素,精准绘制蓝图、靶向谋划项目。建立驻点专家“智囊团”,广泛发动村民“一起干”,为产业选择、培育发展、宣传推广汇聚民意民智,进一步挖掘乡村潜能并激发动能。

市人大代表陈福明是一位农民代表。“乡村振兴离不开人才,高科技种养殖、直播电商、乡村治理……这些都需要年轻人的新思维和新想法。”陈福明建议,在充分利用农村改革政策红利吸引返乡人员创新创业的同时,适度提供就业补贴、住房补贴等,大力支持和鼓励各类青年人才在农村广阔天地大展才华。

市政协委员芮咏梅来自溧水区的美丽乡村,她在调研中发现,目前,乡村旅游景区的新能源汽车充电桩设施存在数量不足、分布不均匀等矛盾。一到节假日,民宿聚集地所在社区就会出现充电桩不够用、排队时间长等问题。她建议,相关部门强化顶层设计,根据目前的民宿布局情况,因地制宜增设充电设施。引导社会力量参与,鼓励企业主动提出需求、积极配合。可协调政府、社区、民宿经营者等多方力量,通过资金补贴、税收优惠等方式,激励社会资本和商业力量参与投资充电设施的生产经营。

加强科技创新,构建现代农业体系

市人大代表邵名文是一家农业合作社的负责人。近几年,合作社持续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引入新型农业设备和农业科技人才,加大农业科技研发,真正品尝到了农业科技创新的“甜头”。“农业产业要想发展,就需要加大科技创新力度,要有年轻人和农业人才来从事这项事业。”邵名文说,南京科教资源丰富,建议开展农业科研院所、高校和农业企业的合作,加强指导,培养更多懂现代农业的科技人才,加快农业科研成果转化,推动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

“‘三农’工作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关系到千家万户的民生问题。”市政协委员张屹说,今年以来,全市农业农村系统认真贯彻中央、省市有关“三农”工作决策部署,聚焦年度各项重点任务和目标要求,全面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稳步推进都市现代农业强市建设,着力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全市粮食生产稳中有进,农业特色产业质效稳步提升,乡村休闲旅游市场加速复苏,“三农”总体形势平稳向好。2024年,全市农业农村部门将高水平建设都市现代农业强市,抓好办成一批农民群众可感可及的实事,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努力在推进农业现代化上走在前、做示范,展现南京“三农”工作的省会担当。

记者 江瑜 张希 徐宁 张甜甜 余梦娇 马忆玲 祝东秀

专家解读

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稳步推进成绩斐然

陶德凯(南京工业大学副教授、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特约研究员、江苏省委农办乡村振兴专家咨询委员会特约研究员)

2023年,党中央提出要在粮食稳产保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和美乡村建设等重要领域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一年来,南京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和重点工作落实方面持续下大力气,稳步推进,成绩斐然。

一是强化规划对乡村社会发展的引领。根据国土空间综合治理要求,统筹乡村地域“山水林田湖草”全要素系统化规划,优化市域乡村空间格局,实现村庄规划编制全覆盖,规划成果审批率超60%,为乡村发展形成了明确的“线路图”和“项目表”,全市乡村振兴工作推进有了精准抓手和法定依据。

二是巩固农业发展基础,守住农村发展底线。围绕党中央提出的确保粮食安全和农产品稳产保供主线,紧守全市186万亩永久基本农田红线,筑牢市域国土生态安全格局的同时,积极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治理和生态修复,新改建高标准农田5.5万亩,粮食面积和总产“双增长”。

三是促进城乡融合和农村改革创新。牢牢抓住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契机,推动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创新都市近郊土地和乡村建设空间使用,以文旅融合为代表的三产融合发展所衍生的新业态、新项目、新场景在南京乡村地区屡见不鲜。

四是提升乡村治理水平,提高乡村空间品质。深入学习“千万工程”经验,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以农村污水处理、农村厕所改造、农村垃圾分类收集处理为代表的农村“三大革命”的治理工作成效显著,乡村空间品质显著提升。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宋广玉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