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农民故事会|“科技领跑”,强农富农!

2022-11-19 19:54:32 - 媒体滚动

转自:农民日报

科技创新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对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具有突出引领作用。懂技术、思路活、敢创新,是中国新农民的鲜明“标签”。这些“新农民”将科技带到田间地头,播撒在广阔的土地上,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第二届“中国新农民”故事会上,同样不乏这样热情而年轻的讲述者,他们可能是带着眷恋与新知返乡的游子,也可能是怀揣梦想与技术来到乡村的“异乡人”,但他们的故事同样生动而精彩。

种啥卖啥,听数据说话

“80后”北大才女、河南来村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敏创立电商平台的最初目的,只是想借助互联网推广驻马店农副产品,但由于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农产品价格、品质、产量波动大,再加上购销机制不完善,如何保证货源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成为困扰平台发展的难题。

中国新农民故事会|“科技领跑”,强农富农!

“既然是做互联网的,为什么不能试试用互联网的思路去解决?”2015年,李敏决定把互联网平台建到农村去。

村民不知道种什么,大数据可以告诉大家。通过来村网大数据分析来开展订单农业和农产品代卖,同时为农户种植全过程提供人工智能服务,既解决了农户盲目跟风种植的风险,又协助农产品加工企业把控了基地直采的农产品质量,让农民实现收入的增长,同时也满足农产品采购企业很多定制化的需求,有效解决了小农户与大市场的衔接问题。

消费者能在村里买到什么,同样可以让大数据来解答。李敏说:“我们通过农村服务站收集农产品信息数据,汇集后统一对接下游农产品采购商和电商零售,把具有本地特色的遂平洋槐花、瓦岗红薯和板栗,邵店土豆和黄姜等农产品推广销售到河南省内外。”

通过农村服务站,种植订单被分配给合作社,合作社吸纳农户为社员,通过来村网平台进行实时管理,充分发挥管理平台工具作用,打造全方位的平台服务模式。与订单农业的深度融合,赋予了农村电商新的生机与活力。从“电商扶贫”、到“订单农业”、再到“物联网农业”,如今,来村网覆盖河南、山东、新疆等地185个乡镇,带动118家种植合作社和8万余名农户,协助农户每亩降低100多元土地投入品使用,产品质量全程可追溯,累计带动花生、辣椒、萝卜、包菜等特色蔬菜订单种植256万亩。

“小白”种地,让科技先上

“年轻人发展就业的最好选择就只有大城市吗?”带着这样的疑问,在大城市打拼了6年的“90后”莫晓钰决定换一种生活,从广东来到新疆,成为新疆尉犁县极飞保障中心的一名管理员。

中国新农民故事会|“科技领跑”,强农富农!

第一年,她还只是一名记录者,见证了两位年轻人用无人化管理模式种植3000亩棉田。按照传统种植管理方式,3000亩棉花一般需要25—30人进行劳作。这两位年轻人不仅在管理环节总体节省了400元/亩左右的成本,还总结出的一套数字化、智慧化种植模板。

“原来种地可以这么简单。”第二年,莫晓钰主动向公司申请,复制他们的管理模式,挑战一个人管理500亩棉花地。

起初听说这个消息的亲朋好友感到不可思议:莫晓钰从未接触过农业,更没有种过地,这样一个农业“小白”,行吗?就连莫晓钰自己心里都有些打鼓:“对我来说有两大挑战,一是能不能在机器人的帮助下种好地、赚到钱,二是一直生活在大城市的我能不能适应种地的生活,并从中找到乐趣?”

半年后,莫晓钰得到了答案:曾经高度依赖人工的巡田工作,大部分由遥感无人机替代;架设在田间的农事记录仪、气象站、土壤传感器等物联网设备,为农事决策提供最精准的参考;炎炎夏日,新疆的气温能达到40℃,而她在家里开着空调吃着西瓜,顺便就把地里的水肥灌溉了。

莫晓钰与同事的经历吸引了更多年轻人。同为“90后”的新农人陶天文在对成本和需求进行评估后,选择了超级棉田无人化模式中的部分服务,用上了遥感无人机巡田和物联网设备监控,他感叹:“平时都不用怎么下地,真轻松!”

“种地变得像打游戏一样简单,科技也带动了更多的年轻人进入农业这个行业,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莫晓钰说。

扎根乡村,年轻人大有可为

当科技将农业变为一个有趣的行业,让农村成为一方奋斗的热土,如李敏、莫晓钰一样的年轻人留在乡村、扎根乡村,似乎也成了一件自然而然的事。

“我不只是想验证试验田的管理模式,也想验证一种新农人的生活方式。”因为喜欢维吾尔族的葡萄藤小院,在当地村委会的帮助下,莫晓钰从公司宿舍搬出来,在尉犁县哈拉洪村一对维吾尔族老夫妻家住了下来。生活在乡村,工作在乡村,离家3700多公里的莫晓钰却并不感到孤单:“我在新疆有一个温暖的家。”

“其实只要有合适的平台和项目,农村青年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很高,加上年轻人对互联网技术的快速理解和掌握,很快就能够做出一番成绩。”李敏说,来村网在河南驻马店各个县培育青年致富带头人时,会提供免费培训和一定的创业资金。培训后,一些年轻人利用互联网渠道销售当地特色农产品、农业机械等,年收入甚至能达上百万元,还能通过项目发展带动周边农民就业。

在李敏看来,如果能有更完善的配套政策,支持青年返乡创业,会有更多人愿意回到乡村、留在乡村。就像莫晓钰说的那样:“农业和农村,值得更好的想象和期待。”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赵宇恒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