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思 | “这都是很小很小的问题”,这句话我用了20年才懂......

2023-11-19 22:00:47 - 中国青年报

转自:中国青年报

夜思 | “这都是很小很小的问题”,这句话我用了20年才懂......

小年说:

近日,一则店主安慰情绪崩溃的小女孩的视频,在网络走红。一句“这都是很小很小的问题”,治愈了百万名网友。

“长大后才明白,打碎一个碗,天并不会塌”。人生总会有难题和挫折,允许自己出错,才能有机会表现得更好。

推荐给你,静夜思。

“这都是很小很小的问题”,

这句话我用了20年才懂......

来源:武志红 |ID:wzhxlx

“这只是很小、很小的事”

最近,我刷到一个很治愈的视频。

一个小女孩拿妈妈的手机买冰棒,没想到支付时却需要刷脸验证身份,而妈妈刚好不在身旁,小女孩一下子慌了。

再加上旁边有大人起哄,她忍不住哭了起来。

这时,店主姐姐的操作,让几十万人为她点赞。

她先是把起哄的大人赶跑,然后耐心地安抚女孩——

“这都是很小很小的问题。”

“不要在乎别人的看法。”

“出现了一个新问题,我们不应该哭,而是先解决问题。”

接着教她可以把付款码拍下来,回家再找妈妈支付。

最后还不忘安抚孩子的情绪,教她应对类似的情况——

“这个问题是不是很小?我们是不是解决了?

刚才哭是因为有两个大人在那里,是不是有点压力?

你下次就应该说,我可以解决这件事,这是很小很小的问题,你们不要在我旁边说啦,再说我就要生气啦!”

短短3分钟的时间,小女孩从一开始的慌张哭泣,慢慢转变为平静地认真听讲。

这只是一段记录日常小事的视频,却获得了百万级的播放。

为什么呢?

从底下的高赞评论里,或许我们便能找到答案。

夜思 | “这都是很小很小的问题”,这句话我用了20年才懂......

夜思 | “这都是很小很小的问题”,这句话我用了20年才懂......

确实,在大人眼中,这件事很小,可对于孩子而言,买不到想吃的冰棒,支付失败被嘲笑,就是一件大事。

被人起哄时,小女孩或许会误以为自己很糟糕、很丢人,或是犯了无法挽回的重大错误,于是崩溃大哭。

而店主的话,则是在提醒她——

不必想太多,遇到问题想办法解决就好了,我们这次不会,下次就会了。

这个简单的动作,或许会深远影响孩子的未来,让她以后能更加从容地面对困难。

在生活中你会发现,遇到同样的事情,有的人能够从容面对,而有的人却总是惊慌不已,当中的区别就在于:

前者擅长把问题「看小」,而后者习惯把问题看得「很大」。

做不到=我不好?

为什么有的人习惯把问题看得很大呢?

通常,Ta们会有一种惯性的认知:

如果一件事没做好,就意味着我不好,或意味着一切完蛋了。

当这样想时,人就无法集中精力思考对策,思绪也会沉浸在慌张与焦虑之中。

我的来访者小丁就是这样一个人。

比如孩子突然打喷嚏流鼻涕了,她第一时间想的不是给孩子保暖,而是开始焦虑:

“完了,孩子又要感冒了,我真是个不称职的妈妈!”

如果工作的文件没能按时准备好,她首先想的并不是如何补救,而是陷入恐慌:

“这次项目要受影响了,我肯定要被处罚了!”

似乎任何的风吹草动,都会让她惶恐万分。

为什么会这样呢?

后来我了解到她小时候参加夏令营的一段经历。

有一次烹饪比赛,老师把同学们分成4组,每组需要派代表出来做简单的厨艺展示,最后根据表现来划分排名。

刚好有个环节是煎荷包蛋,小丁曾经在家跟奶奶学过,于是她主动请缨,代表小组出战。

可在打鸡蛋时,她不小心把一小块蛋壳混进去,开始煎的时候才发现。

老师在一旁说道:“你这打蛋技术不行呀,有鸡蛋壳叫人怎么吃嘛?”

小丁有些着急了,连忙说:“我重新再煎一个!”

第二次,她不小心把蛋黄弄破了,老师说:“你这个已经不叫荷包蛋啦!”

小丁更慌张了:“我再来一个!”

这次,她由于用力过猛,敲鸡蛋的时候直接弄碎了,蛋液弄得到处都是。

老师说:“好啦好啦,你可不能不懂装懂呀,已经浪费3个鸡蛋了,还是我来吧。”

小丁羞红了脸回到座位上。

由于她的失败,小组的成绩垫底了,旁边的同学还议论道:

“都怪你爱出风头,搞得我们落后了。”

因为这件事,班上还有几个孩子几天都没和小丁说话。

后来她和妈妈说起这事,并没得到安抚或鼓励,妈妈反而说:

“你老是笨手笨脚的,别人当然不愿意和你玩呀!”

这让小丁更难受了。

当她出错时,身边的人并没有教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是直接给她贴标签——

这孩子不懂装懂、笨手笨脚、爱出风头,还强调了“别人不愿意和你玩”的后果。

类似的事情经历多了,小丁便形成了习惯:

生活一旦出差错,就开始责备自己,或者想象会出现可怕的后果。

当人把每件事的成败都和自我的价值、未来的后果挂钩,那么任何一件事都会变得无比重要,甚至关乎生死。

或许有人会问:难道对事情重视不是好事吗?

确实,在某些大事上重视,可以让我们集中力量去面对。

可若把每件事情都看得无比重要,则会让内心过载,反而陷入情绪内耗,人也更容易把事情搞砸。

因为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心理空间被压缩了。

把问题「看小」,把心理空间扩大

通常,我们会习惯性认为:

只要足够重视眼前的事情,便能把它处理好。

但现实并非总是如此,因为还有另一个重要因素:心理空间。

像前面小丁的例子,当她把每件事情都“上纲上线”时,就会无形在生活中给自己提出很多要求,比如:

我一定要照顾好孩子;我工作绝对不能出错。

当这种自我要求增多,心理空间就会变小,人的负担就会越大,也越容易出错。

在影视圈里曾有一个有趣的说法。

如果让一位原本会做菜的演员演戏,要求他演出第一次做菜很慌张的样子。

这时会用到一个小技巧,就是让旁边拍摄的工作人员,不停地给演员提要求——

“赶紧放盐,快快快!”

“加水,快点加水!”

“菜要糊了,赶紧翻一下!”

“火太大了,关小一点!”

这时,无论再厉害的大厨,都会变得手忙脚乱,便能达到演出效果。

其实,这就是通过不断增加要求,来压缩演员的心理空间,当压缩到极致时,哪怕他对做菜无比熟练,也会变得丧失了这项技能。

在生活中,很多人也是如此。

Ta经常手忙脚乱把事情搞砸,并误以为是自己能力不行。

而现实却未必如此,可能是Ta们心里装着太多对自己的要求,导致内心不堪重负,最终才失败。

而应对的方法便是告诉自己:“出错是正常的”。

而扩大心理空间的本质,就在于腾出位置来「允许出错」——

允许自己表现得不那么好,也允许事情会出现意外。

这时,心理空间便会扩大,人会感到松弛,才能有机会表现得更好。

我刚开始做直播的时候,有一段时间特别容易慌张。

自己总会担心:

万一说错话了怎么办?

有小动作了怎么办?

我说的东西别人不感兴趣怎么办?

其实,每一个担心背后,都是一项隐性要求:

我说的每句话都必须要对;

我必须不能有小动作;

我必须保证所说的都让人喜欢......

细想下来,这其实都是些非常苛刻的要求。

后来待我觉察到这一点,便提醒自己:

出错就出错吧,都是小事,这次不会,下次调整就行了。

这样一来,我就拥有了「允许出错的空间」,于是慌张渐渐消退,表现也慢慢改善了。

不要轻视这个小小的改变,现实中那些厉害的人,其实都是这样一步步成长过来的。

厉害的人,都擅长把事情「看小」

很多时候,我们会误以为,那些获得成功的人,似乎有着特别聪明的头脑,Ta们总能一下子精准地解决好困难。

可实际上却未必,Ta们也会遇到非常多的问题,只是因为擅长把事情「看小」,最终才能走得比别人远。

阿德是我曾经的老板,也是一名创业者,这十多年来,他开了好几家公司,

虽然偶尔会有波折,但总体都越做越好。

一次他参加活动被采访时,有人问他:

“在创业路面临这么多的困难,你是如何做到一一正确应对的呢?”

阿德的回答让我印象深刻:

“这个说法不准确,回过头看,很多困难刚遇到时我也不知道怎么办,也常常会做错。”

众人疑惑,那为什么公司还能发展得起来呢?

阿德补充道:

“其实关键并不是「总是做对」,而是因为我擅长「面对出错」。

遇到一下子处理不了的困难在所难免,但是每次出错,都会让我更了解自己缺少哪方面知识或资源,一边发现问题,一边想办法修补,下次就没事了。

相反,有的人创业老失败,是因为Ta们把错误看得太重,被因此内耗,自然就走不长了。”

在他看来,出现一下子克服不了的困难都是小问题,下次调整了就好。

时间长了,他便攒下大量经验,所以哪怕有出现重大问题,他也能表现得从容,有条不紊地思考对策。

从他的分享中我发现,「看轻问题」的背后还有一层深意,就是——

出错是不可控的,因此别太在意,而学习是可控的,值得投入更多的时间与精力。

当我们说「这只是小事情」时,并不是说眼前的事真的完全不重要。

而是提醒自己,不要因为做不好、做不到而情绪内耗,因为越是纠结,问题就会变得越大。

相反,多去思考「我能做些什么」,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成长上,问题就变小了。

 写在最后 

人无完人,我们都会犯错、都需要学习、需要成长。

这是一个朴素的道理。

然而,在如今这个浮躁的时代里,我们常常会忘却了这件事。

于是有人会嘲笑没做好的人,给Ta们贴标签,又或是谴责表现不好的自己。

而很多时候,我们都需要提醒自己:出错,才是人生的常态。

一个人的强大,并不在于Ta表现得有多完美,

而在于Ta是否有足够的勇气,面对充满瑕疵的自我,并陪着这样的自己一步步往前走。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