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观点丨隆国强:扎实推进高质量城市建设
转自:中国经济时报
■隆国强
工业革命以来,城市在国家经济社会体系中的地位持续提升,已经成为推动国家繁荣发展的重要力量。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城市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的作用举足轻重,推动高质量发展必然要求建设高质量城市。
一、准确把握高质量城市建设的丰富内涵
全面践行人民城市理念。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高质量城市建设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把提升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作为城市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着力建设宜居城市,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为市民提供优美的环境;完善城市基础设施,优化公共服务,为市民提供优质便利的服务;重视文化建设,加强社会治理创新,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同时,要推动产业升级,优化产业布局,加强产城融合发展,为居民创造更多高质量就业机会,建设既宜居又宜业的现代化城市。
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创新引领,推动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牢牢把握绿色低碳转型蕴含的新机遇,发展绿色产业,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城市,不断美化环境。提高城市治理水平,增强城市安全性。坚持开放发展,吸引全球优质生产要素汇聚,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优化城市布局,建设大中小城市共同发展的城市群,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加强公共服务均等化、便利化,缩小城乡、区域差距,让全体人民共享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成果。
充分体现时代性。当今世界各国城市大多是工业化时代的产物,规模经济、聚集效应是决定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推动城市发展一直随着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而不断调整。当前,经济全球化、智能化、绿色化、市场化的时代浪潮,对我国高质量城市建设产生深远影响。例如,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深刻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对城市商业中心、商业办公地产等的影响持续显现。随着信息化、绿色化进一步深化,未来的城市产业结构、能源体系、交通物流体系、空间结构以及城市治理等都将发生重大调整,必须进行前瞻性谋划。因此,高质量城市建设要充分体现时代性,贯通历史、现实和未来,实现文脉传承、智能高效、绿色低碳、经济繁荣、宜居宜业、安全和谐、特色鲜明。
二、着力抓好高质量城市建设的重点工作
推进高质量城市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内容丰富,各项工作相互关联,只有分清轻重缓急,抓住关键,才能达到纲举目张的效果。
深入研究城市发展规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尊重城市发展规律”。要加强对城市发展规律的研究,特别是要前瞻性研究信息化时代城市发展规律,把城市发展的一般规律与中国不同城市的具体情况结合起来,为科学谋划和推进高质量城市建设提供理论支撑。在此基础上,做好城市发展战略和总体规划修订工作。
积极创新城市发展模式。过去一个时期,在快速城镇化的时代背景下,我国一些城市的发展方式难以持续。推进高质量城市建设,必须坚持改革创新,积极研究探索城市发展新模式,在新发展理念指引下,统筹生产、生活、生态,协调推进城市扩容与旧城区改造,提高基础设施和建筑质量,推广“节地城市”,推进房地产发展新模式。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城市是先进生产力的主要载体,是促进国家经济繁荣、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基地。产业结构不断升级是推动经济持续增长、推进高质量城市建设的必要条件。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浪潮,必须把握信息化、绿色化战略机遇,大力推进开放创新,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城市产业结构持续升级。
三、以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高质量城市建设
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高质量城市建设的必由之路。必须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协调推进“引进来”与“走出去”,推动贸易与投资相互促进、发展与安全相互支撑,以高水平对外开放促进高质量城市建设。
稳步推进制度型开放,打造一流国际营商环境。充分发挥自由贸易试验区等开放平台的引领作用,对标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率先推进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积极探索数据跨境高效安全有序流动管理机制,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着力吸引技术先进型企业、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研发中心和专业服务机构,大力吸引国际人才。深化对外投资管理体制改革,健全对外投资管理服务体系,增强海外利益维护能力,培育本国跨国公司,充分利用境外资源与市场,打造国际化经营企业总部基地城市。
不断增强产业国际竞争力,夯实贸易强国基础。城市是贸易强国建设的主要依托。要把握贸易数字化、绿色化发展的新机遇,大力发展数字贸易、绿色贸易,积极探索国际贸易新业态新模式。深入开展服务业扩大开放城市综合试点,以开放促进服务业国际竞争力提升,创新发展服务贸易。
扩大国际人文交流,建设国际交流交往中心城市。搭建中外文明交流对话平台,促进不同文明互学互鉴,是推进高质量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要进一步扩大免签证国家范围,增强对国际游客的吸引力,打造国际旅游中心城市。大力开展国际演出、国际展览、体育赛事等各类文化体育活动,打造国际文化交流中心。扩大教育开放,提高对国外留学生吸引力。促进民心相通,服务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打造“一带一路”枢纽城市。
(作者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转载自《人民日报》2024年11月14日6版(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