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关广州火车站改造,周边历史文化如何保护传承?
广州火车站作为华南交通的咽喉
承载了无数人的情感与记忆
见证了广州半个世纪的沧桑巨变
随着大湾区战略的深入推进
如今的广州站
将作为“五主四辅”铁路枢纽主站之一
打造为大湾区中心站
广州站地区也将迎来前所未有的蜕变
承载着城市未来发展的重任
日前,《广州站站城产居一体化地区控规优化及专项规划》(以下简称《规划》)通过市规委会审议。记者从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了解到关于广州站片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方面的详细内容,《规划》提出“形成3片文化展示区”“形成3公里历史路径”“重点保留十一个大字”三大规划策略,助力广州火车站华丽转身,成为城市文化的名片地标、老城复兴的重要引擎。
祖国“南大门”,承载城市发展珍贵记忆
广州站自诞生起,便见证了华南地区乃至中国近现代交通与经济发展的巨大变迁。广州站始建于20世纪初,前身为1910年建成的广州第一个火车站——大沙头火车站,作为广九、粤汉两条铁路动脉的客运枢纽,该火车站是中国近代铁路发展的缩影,亦是华南地区铁路交通的重要枢纽。
20世纪后半叶,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南粤,广州新客站(广州站)的建成启用犹如铺设了一条全新的大动脉,刺激了整个片区乃至城市的活力迸发,广州站片区亦成为全国最大的服装批发贸易集散地、外贸发展的“风向标”。
广州新客站于1958年获批立项,1974年建成启用,并正式命名为广州站。建成之初,前来参观的市民、团体乃至外地游客络绎不绝,“广州唯一一台电动扶梯”“广州第一钟”直到现在仍是广州站的标志之一。广州站站场总面积12万平方米,设计能力为日发送旅客3万人次,有3个站台,7条股道,广深铁路、京广铁路等布局也相应调整起点改为广州站。
“东西南北中,发财到广东”,改革开放的春风引领务工大军南下,火车承载着他们的梦想抵达广州,广州站成为祖国“南大门”。曾几何时,广州站地区是人们出行的重要场所,无数人在这里告别亲人、踏上旅程,也有人在这里迎接亲友、分享喜悦。现存的2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9处历史建筑,是城市发展的珍贵记忆和情感,构成了广州火车站独特的文化氛围和人文情怀。
广州站的建成催动了整个片区乃至城市的活力迸发。以流花湖为中心兴建起多个大型建筑,该地区逐步成为广州新的繁华区。1970年,广东省汽车客运站建成,随后,电报电话大厦、邮政大楼等公共建筑相继落成。1971年,第30届广交会重回中苏友好大厦举办,由国务院批准的“广州外贸工程”立项,东方宾馆、流花宾馆、友谊剧院、中国大酒店等一大批公共服务建筑陆续落成。
三大规划策略,打造城市文化名片地标
站因城而生,城因站而兴。《规划》提出,广州站地区未来将通过三大规划策略华丽转身,成为城市文化的名片地标、老城复兴的重要引擎。
策略一:延续城市文脉,梳理历史遗产形成3片文化展示区
广州站地区涵盖从唐到明清再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多个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资源,是广州多元包容、开放时尚城市魅力的写照,见证了广州城市建设成就,记录了全国人民在改革开放时期南下拼搏的青春时光,具备丰富的集体记忆。
《规划》延续“越秀云山,流花珠水”的历史发展文脉,充分挖掘现状34处历史文化资源、11处城市情感要素,通过流花路与广州历史中轴线串联和呼应,形成“一片流花风貌展示区、一片广州站文化展示区、一片红色革命展示区”,共同延续城市历史记忆。
文字: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董鹏程
图片:《广州站站城产居一体化地区控规优化及专项规划》
编辑:严哲川
校对:刘嘉文
审核:束孟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