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岁老人“布鞋精神”,四代人的接续传承
照片由嘉兴港区党工委宣传统战群团支部提供
N晚报记者沈虹阳
小记者汤萌萌沈禾蔚
家住嘉兴港区乍浦镇港龙社区的陆秀珍奶奶,被人亲切地称呼为“布鞋奶奶”。1922年出生的她,今年已是百岁高龄,她以她的聪明勤劳友善,数十年如一日地温暖着身边的人,温暖着她目力所及范围内需要帮助的人。她就像一双“布鞋”,拥有一种“布鞋精神”,一步一个脚印,朴素踏实,温暖怀旧。
2月11日上午,来自南湖国际实验中学的晚报红船小记者汤萌萌、沈禾蔚,在晚报记者和市关工委领导的带领下,来到位于嘉兴市区南溪西路陆秀珍奶奶的儿子全星月的工作室,围绕“家风家训”,全星月接受了晚报大小记者的采访。
为人友善,邻里和睦
2010年10月的一天,从江西来了一车人,他们是来看望陆秀珍奶奶的。
抗战时期,陆秀珍一家逃难到江西弋阳,在那里结识了许多朋友,一直到今天还像亲人一样来往。
战火纷飞又在异乡逃难,生活异常艰辛。这样的环境更让陆秀珍养成了一颗悲天悯人的心,她说:“生活艰难的人很多,能给他们一点点帮助都是好的。”正是因为有这样的善心,才有今天连续数十年不断的跨省情谊。
1957年,陆秀珍被划为右派,下放到平湖长江大队劳改。当地老百姓对一般右派分子肯定是避之而不及的,但陆秀珍的坦诚友善感动了他们,被亲切地称为“陆先生”。更有一户沈姓人家,把陆秀珍的二女儿认为干女儿。岁月到了上世纪80年代,陆秀珍的二女儿出嫁到了当年她下放劳动的长江大队,两边结起了儿女传承之好。时隔40多年,长江大队至今还流传着江家娶了个乍浦海边媳妇……
上世纪60年代中后期,陆秀珍有三儿三女,爱人身体不好,家中生活也曾一度陷入困境,即使在这样困难的日子里,她还收留了好几个生活困难的人:与父亲吵架流落在外的堂侄子、不相识的知识青年、生大病截双肢的堂嫂有个尚在襁褓急需照顾的男婴……即使生活拮据,她仍无私主动地帮助他人。
后来生活好了,而对于曾经帮助过陆秀珍的人,她也心怀感激,逢年过节都送上一个大红包,以示感谢。
新中国刚成立的时候,物资紧缺,亲戚朋友家结婚、孩子满月,要随礼,陆秀珍就送给人家自己做的床品、帽子、鞋子等东西。
聪明勤劳,乐善好施
陆秀珍的丈夫在上世纪60代末得了一种病,半边身体没了知觉,失去了劳动能力。在家庭最艰难的时候,陆秀珍奶奶想起了她母亲用过的做袜子的机器,从没接触过的东西,她靠着聪明智慧,把早已扔在角落的机器重新装配起来,摇起了袜子。靠着这一生计,支撑着家庭,度过了艰难的岁月。
陆秀珍原本是一个城市里来的知识女青年,到农村后开始接触农活,却做得比土生土长的农村妇女还要好,尤其是女红。退休后,她开始做鞋子,她每天都坐在缝纫机前,从60岁做到现在100岁,40年无一间断。做出来的鞋子都无偿送给邻居、敬老院。
老人家里经常会有陌生人到访求鞋。虽已是百岁高龄,但陆秀珍每年要做婴儿穿的布鞋600多双,赠送给亲朋好友、社区居民、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等。遇到地方有灾,她也会第一时间将鞋送到灾区。因为近些年用鞋锥做鞋感到力不从心,所以陆秀珍改做婴儿鞋。“我劳动惯了,停不下来,再说,我退休后还是想为大家做点事。”她说。
尽管陆秀珍已经一百岁了,但她跟紧潮流,会使用智能手机,有时候还会拍拍小视频,实在是个“弄潮儿”。
美好家风,代代相传
陆秀珍的善举印证了清代袁枚“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的精神。“小善大为”,一件件小的善举累积起来,便是一番极大的作为。她时刻铭记着古人“勿以善小而不为”的教诲,坚持做了一辈子好事,从江西到嘉兴,从三尺讲台到小小缝纫机。一个人做好事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陆秀珍奶奶做到了。
陆秀珍的孩子也继承了她的优秀品质。全星月先生在教师的工作岗位上退休后,开办了“乔牧风家风工作室”,为人编修家谱、开讲座推广红色家风。他着力培养孩子们勤俭节约的品格。高中、大学的寒暑假,他都让儿子去做兼职,现如今他的儿子是一位光荣的人民警察。他说:“经济意识要有,但不能都是经济,有了经济要合理分配。”对他在上初中的孙子,他也时刻教诲。初一时,他将一枚吴顺荣老师赠送的毛主席像章作为“压岁钱”送给孙子;初二时给孙子的“压岁钱”则是一枚金光闪闪的党徽;初三时把由平湖原县委书记俞云芳老书记去年撰写的一本回忆录作为“压岁钱”送给了孙子,希望孙子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这些都旨在告诉孩子一个人不经一番困苦无法成才的道理。
全星月老师表示,一个家族的兴旺发达,要靠代代人奋斗。纵观古今中外,山西裴氏家族两千年传承,嘉兴钱氏家族1200年坚守,湖南曾氏家族160余年勤俭,使之涌现出数以百计、千计的各式人才,靠的便是耕读传家的好家风,一代代人优秀品质的积淀,将松骨荷韵般的气节化为财富,代代相传,幸福着千家万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