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家苏东坡:至暗时刻写出“天下第三行书”丨寻路东坡·黄州
封面新闻记者荀超杨帆梁家旗黄州摄影报道
苏东坡是一位多才多艺、才华横溢的通才。诗词文赋、琴棋书画无所不精。尤其是书法一道,造诣颇高,自成“苏体”,开“尚意”书风,是两宋书法领军人物。据统计,苏东坡在黄州期间,创作了大量的书法作品,《梅花诗帖》《定惠院月夜偶出诗稿》《黄州寒食帖》《前赤壁赋卷》《新岁展庆帖》《人来得书帖》等书法作品,传承千年,仍存于世。
黄冈市博物馆·《寒食帖》复制品
2023年2月13日下午,封面新闻记者来到黄冈市博物馆,随黄冈市文联东坡文学艺术院副院长、作家、书法家杨文斌,一同欣赏苏东坡的《寒食帖》。这件被誉为“天下第三大行书”的书法作品,虽然只是一件来自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原版高仿复制品,但《寒食帖》是苏东坡在黄州挥就,因此它在这里展出,意义非凡。
至暗时刻挥就绝世之作
苏东坡《寒食帖》
“《寒食帖》应该是苏东坡在黄州4年里,情绪低沉郁积的时候写的。”寒食节,乃清明节前的一二日,是日初为节时,禁烟火,只吃冷食。1082年,苏轼来黄州后的第三个寒食节,虽有临皋亭、雪堂可居,但“小屋如渔舟,濛濛水云里。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诗人的苍凉、惆怅、孤独,跃然纸上。
“苏东坡被贬黄州之初,是没有人身自由的,虽说是黄州团练副使,但实际上还是个被监管的对象。他一般白天不出门,在家闭门思过,从高处跌落蛮荒之地,内心是很痛苦的。”杨文斌说,“人在遭遇低谷的时候,就想寻求一种自我的解脱。他的解决办法,是从儒释道里面寻求精神慰藉和自我解脱,他常去安国寺谈佛坐禅沐浴,然后获得了一个比较初级阶段的解脱。但是,人长期处在困境里,不会一下子就能完全释然。”
所以,被贬黄州后的第三个年头,元丰五年(1082年)的寒食节这天,失意、孤寂、悲愁的苏东坡作了两首五言诗,并将其书写在纸上,就有了流传至今的“天下第三行书”。“天下第一行书是东晋王羲之的《兰亭集序》,第二行书是唐朝颜真卿的《祭侄稿》,非常幸运的是,东坡的这幅天下第三行书就创作于我们黄州。”
黄庭坚题跋
杨文斌介绍,“《寒食帖》宽34厘米,长将近两米。主体部分是苏东坡的诗,129字。后面紧跟着有很多名人题跋,包括苏门四学士之一的黄庭坚、明代书画家董其昌和乾隆皇帝等。”作为苏东坡的行书代表作,《寒食帖》用笔沉郁顿挫,变化多端,转折之间藏锋不露。黄庭坚在题跋中赞道:“东坡此诗似李太白,犹恐太白有未到处。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李西台笔意。”
运笔抒情墨化于字里行间
言为心声,读书观字。杨文斌解释:“中国书法的终极目的是表情达意,通过书写,抒发作者个人内心的情感意绪。《兰亭集序》表达的是魏晋时期文人士大夫的悠游潇散,《祭侄稿》表达的是得知侄子被杀后的沉痛悲愤,《寒食帖》表达了苏东坡被贬黄州的悲愁、郁闷,是一种灰色的复杂心情。但在灰色之中,他又有自我的振作,不是在恶劣的情绪里沉沦到底。”
杨文斌讲解《寒食帖》
想要欣赏书法,要先了解诗文故事。“中国书法是一种线条艺术,如果不懂书写的内容,你会觉得这是一种抽象的点线面;如果你了解了书写的内容,你会更加了解这个线条所承载寄托的内容,以及在点线组合上所要表达的东西,了解书写的文句内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作品中精神内涵和艺术特色。”说着,杨文斌一字一句解读《寒食帖》——
开头“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笔触沉着、凝重、平静,给人一种情绪稳定的感觉;“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运笔速度加快,严谨的线条变得肆意起来,无可奈何的心情注入毫端;“卧闻海棠花,泥污燕脂雪”,对海棠花的怜惜,隐隐寄托着自己的身世。书作在形式上如字形大小、墨色、体势、欹侧等强烈对比,恰好与此涌动奔突的情绪重叠契合。“每个人写字都有一种生理习惯,也是一种心理习惯。开始的时候很平静、舒缓,等到第二首,他情绪上来了,开始有些激动了。”
黄冈市博物馆·北宋黄州城模型
“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小屋如渔舟,濛濛水云里。”雨很大,长江的水好像要冲到家里来了。后续“空庖”“破灶”“湿苇”等凄苦的字词,更是苏东坡发出的悲愤呐喊。尤其“乌衔纸”三字,布白突然萧疏,墨色惨淡,竖笔一气拉长,一种无可名状的压抑似乎得到暂时的释放;等到结尾的“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感情的闸门似乎陡然关闭,真有一种“心如已灰之木”的悲绝,“起”字之后,大片的空白,仿佛灌注了东坡的全部悲哀,也是一种于无声处听惊雷,是一种近乎绝望的无言抗争。
起承转合“写”一曲交响乐
《寒食帖》局部
“这幅作品有几个艺术特色,第一是线条厚重,第二是墨色黑亮,第三是内容虽然沉重,但书写时一气呵成。起承转合间,就像一首交响乐,开始时很舒缓,到了中间达到情绪的高潮,又在突然间戛然而止,有大悲到无话可说的沉寂,可谓余音绕梁、三月不知肉味。给人巨大的回味空间。”《寒食帖》以其“我手写我心”的抒情书写样式,将情感与笔下之字相结合,使笔法、书法审美、情感相结合,将“宋人尚意”的书风发挥到极致。
“尚意书风的首创者就是苏东坡,同时他也是这种艺术理念的实践者,影响到后面几个朝代,直到现在这种影响力还在。尤其在当今电脑时代,手书脱离了实用功能,书法的艺术性被提到更纯粹的高度,尚意书风更得到了张扬和光大。”
黄冈苏东坡纪念馆馆内
前不久,电影《满江红》热映,杨文斌写了一篇文章《也谈武穆遗“书”》,其中谈到,一代名将岳飞的书法,也是学习苏东坡的字体。“尚意,就是说写字不一定像唐代那样工工整整、规规矩矩,而是通过笔墨线条表达书写者内心的情感,高级的书法艺术,是作者个人人格、知识素养的一种外在物化形式。东坡提倡‘意足我自足,放笔一戏空’‘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自出新意,不践古人’‘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艺术技巧与个人情感,理性控制与意趣表达,要完美结合,成为一个和谐的作品,这个难度很大。”
黄冈苏东坡纪念馆·苏东坡书法作品(复制品)
在欣赏苏东坡的书法上,作为东坡书法爱好者,杨文斌也分享了自己的心得:“东坡的字形比较扁,他写字习惯把手搁在桌子上写,并且执笔执得很低,适合写比较小一点的字。就像我们握笔学习,笔下纸面左边的空间相对自由,右边显得局促,所以客观上造成了东坡书法左低右高、‘左秀而右枯’,呈现一种扁平和倾斜的特色。在用墨上,东坡喜欢把墨磨很浓很黑,写的时候,墨浓不利于写快,所以在笔毫运行上,他写得比较慢,也就造就了东坡书法凝重厚实的线条。”
“但书法艺术最核心的不是技巧,还是建立在技巧这个物质基础之上的,表现出来的一种自然流露的情绪状态。所以,三大行书,无一例外都是作者即时性的手稿,一次性创作完成。如果刻意‘创作’,反而写不出来那种真情流露的生命状态。黄庭坚在《寒食帖》后面也写道,如果让苏东坡再写一遍,可能就达不到现在的效果了。”杨文斌说。
遗爱湖公园·《寒食帖》碑刻
让黄冈师范学院文学院教授、中国苏轼研究学会理事方星移惊叹的是,写完《寒食帖》不久后的三月初七,苏东坡就创作出了旷达超脱《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寒食帖》和《定风波》的创作时间,前后可能就差一两天。前一天他还惆怅到了极点,到了第二天,他就满血复活了,‘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这种心理调节能力,非常强大。而且,他的最有名的赤壁‘二赋一词’也创作于元丰五年。这一年是他在黄州期间文学创作的最高峰,也是整个北宋文化史的璀璨之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