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创新体系构建的探索和研究

2024-02-19 08:37:00 - 金融时报

转自:金融时报-中国金融新闻网

中国式现代化是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核心,创新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旋律。河南省委省政府为补上创新短板,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河南实践,提出到2035年实现“两个确保”的战略目标,部署了“十大战略”举措,创新是其中的灵魂。省级实验室则是围绕创新布局的系列项目中的重头戏,自2021年7月17日河南省首家省级实验室——嵩山实验室揭牌至今2年多时间,已建成或揭牌开建省级实验室16家。由于时间紧、标准高、投入大、模式新、资源整合协调任务重,建设和运营遇到诸多困难和挑战,建设过程能否顺利推进?建成后能否进入良性运转状态?能否成为城市创新体系的重要支点?能否为河南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撑?本文对已经建成投入运营的中原食品实验室进行了追踪考察,得出了一些有价值的结论和认识。

城市创新体系构建的探索和研究

建设和运营

中原食品实验室是第一个由省辖市政府作为责任主体建设的省级实验室。漯河市委书记和市长任领导组组长,由漯河市科技局牵头,联合相关高校组成工作组,2022年2月启动,9月挂牌,仅用半年时间就完成了筹建任务。

(一)运营主体到位。实验室是个庞大的体系,20多支研发团队,成员来自省内外24所高校和科研院所,各自在不同岗位,分布在不同地域,要把他们整合凝聚起来,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围绕一个目标,向着一个方向形成合力,除了需要实验室主任很好地进行研发组织之外,还需要对各个团队甚至各位研发人员所必需的各项服务及时跟上。同时,实验室还要一头面向省市两级政府及其相关部门,获取必要的政策和资源支持,另一头面向企业的需求,获取任务并推动研发成果的产业化转化,得到企业的支持和支撑,这需要有专业的推手。总之,不管是从内部服务的需要来说,还是从协调外部关系来说,要把与实验室相关的这些因素有机链接在一起,高效率运转起来,都需要有专门的团队来负责服务和运营。

(二)与产业深度融合。作为直接面向实践的应用型研发机构,中原食品实验室一开始就把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满足企业创新需求,帮助企业成长作为自己的宗旨,以实现研发活动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为目标。为此,实验室确定了与企业合作的三种方式:一是短期解决企业技术难题,满足应急式技术需求;二是长期为企业提供全方位技术服务,满足企业持续性创新需求;三是以合适的利益分享方式,与企业在新技术产品研发、生产、销售等全链条融合合作,满足企业创新型成长需求。实验室主任任发政院士将自己的乳酸菌专利技术奉献出来与奶制品企业以全链条融合的方式展开合作,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实验室技术副主任、服务中心主任等高管层深入企业,了解企业技术需求,向企业解读技术前沿,推广实验室服务项目,短短一年时间内,实现了23家企业签约,合同金额达5300多万元,其中12家企业已向实验室支付390万元,成为实验室良性运转的最主要标志。

(三)跑出创新发展加速度。作为创新“发动机”,中原食品实验室挂牌一年多来,13个柔性团队和11个专职团队常态化开展科学研究,根据调研数据,实验室已开展课题研究257项,突破关键技术16项,发布36项代表性成果,备案23个省级科研项目,为双汇、伊利等183家企业提供技术服务360多次,在国际期刊发表SCI论文60多篇、申请专利20多项,与28家企业签订成果转化协议,与11家省内外企业签订技术服务合同,与三剑客、恒达、豫鼎源、华茂骏捷、益恒源生物等5家企业签订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带着与生俱来的创新基因,中原食品实验室实现了“挂牌即运营、运营即见效”的目标。院士领跑、博士扎堆成为破解产业发展之困、打造新增长点的核心动力,迅速筑起全省乃至全国食品产业科技创新高地。

模式的背后

促成中原食品实验室成功的因素很多,如相关部门配合、研发人员的责任心和敬业精神等,但我们认为,最核心因素是产业基础、制度设计和激励机制。

(一)产业基础

科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脱离市场,但企业永远与市场捆绑,与基础研究型实验室相比,应用型实验室抛开市场、抛开场景、脱离企业发展,不现实。以应用型研发为目标的实验室,依托基础是产业,技术问题源于产业,解决方案服务于产业。产业是实验室扎根发展的沃土,是技术创新的源头活水,没有产业基础支撑,实验室将成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漯河集群成链的食品产业生态,为中原食品实验室发展提供滋养。食品实验室出门5分钟就是食品生产企业,出门半小时可覆盖150家食品生产企业。正是漯河良好的产业基础吸引了全国各大高校和科研院所的食品专家汇聚实验室,也正是漯河良好的食品工业基础,才能源源不断地向实验室提供各种技术问题与研发任务,并以最便捷的方式推动研发成果快速产业化。

(二)制度设计

制度是对相关主体权力和利益边界的界定,是规则体系,也是行为规范,其功能是保证在权利清晰的条件下,各相关主体依规而行,合力达成组织体系的最高目标。实验室作为一个有既定目标指向的组织体系,这样的制度设计也必不可少。中原食品实验室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也归功于良好的制度设计。

一是成立正处级的行政服务中心,将行政管理和科研管理分离。行政服务中心前期提供100名事业编制,主要用于专职研究人员和行政管理人员聘用,人员规模根据实验室任务由实验室主任动态调整。同时,明确一名县处级领导干部担任实验室副主任,负责综合行政、后勤保障、协调服务等工作,配备15个事业编制。

二是赋予实验室充分的自主权。赋予科学家技术路线决定权和经费支配权、资源调度权、人力使用权,形成了从实验室主任到各研发团队充分授权的良好体系。用人和用钱都由实验室主任和团队负责人定夺,科研主任和各研发团队负责人选均由实验室主任遴选,团队成员则由团队负责人遴选,经费使用亦是如此,在规定确定的原则内,资金使用权归主任、团队负责人及项目主持人。

(三)激励机制

研发毕竟是技术人员自身的行为,权利边界和规则、规范确定后,对技术人员激励力度大小就成为研发效率的关键因素。中原食品实验室对研发人员的物质激励主要有三个层面:一是优厚的固定收入。比如,柔性团队每个每年300万元,五年合同期共计1500万元,13个五年总投入1.95亿元。二是高比例研发成果收入分成。比如,企业委托研发课题费实验室只提成6%管理费,余下皆由研发人员自己支配。成果转化收入实验室提成15%,70%给负责人,15%给团队。三是专职研发技术人员给漯河市财政全供事业编制。这些在全国都是有竞争力的。

(四)人才培养模式

实验室正积极推进与高校的协同创新机制,加快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培养步伐,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经教育厅批准,中原食品实验室拟与郑州大学、河南大学、河南工业大学、郑州轻工业大学联合培养研究生(中原食品实验室专项),导师团队为中原食品实验室首席或岗位科学家,其中院士11位,首席科学家28位,院士和科学家将会承担部分课程的讲授。学习方式按照中原食品实验室与学校共同制定的联合培养计划,课程学习及论文工作均在中原食品实验室进行。在满足联合培养学校所在学科专业的毕业及学位授予基本要求后,颁发该校毕业及学位证书。

目标与方向

以支持产业发展,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为目的的研发活动,到底采用哪种形式,历来有争论。一种观点认为由高校和科研院所组织,通过将研发成果向企业转让实现产业化的形式好;另一种观点认为由企业组织研发,就地应用实现产业化好。现实是,不管哪种形式,都有存在的理由,也都有成功的案例。但是,像中原食品实验室这样既不依托高校和科研院所,又不依托企业,也是以支持产业发展为目的的研发机构和研发活动,单纯靠基层政府支持,如何持续存在和实现良性发展。

对此,中原食品实验室给出的解决方案是:研发、转化孵化和产业发展一体化。前述集三种功能为一体的“食品科创园”建设,可以看成是这种一体化发展模式的硬件准备,而正在谋划的实验室公司化改造计划,则可以看成是这种一体化发展模式的软件准备。具体说,是将实验室改造成三级公司架构,第一级是实验室本身股份化,以现有投资方市国投公司为控股股东,占股51%,以实验室知识产权拥有者如相关高校、研发团队或个人等和知名企业为参股股东,两类股东股权占比分别为25%、24%,名称可叫中原食品实验室有限公司;第二级是研发成果转化机构,由实验室全资控股,名称可叫中原食品科技有限公司;第三级是由中原食品科技有限公司以知识产权或资金入股,与服务对象企业共同培育的系列公司,名称和持股比例可以协商,此类公司数量可随转化成果及合作企业的数量而增加。与此同时,还考虑与企业合作设立投资基金及商贸公司,以作为技术服务的支撑(见图)。我们认为,像中原食品实验室这样的研发机构公司化是必然趋势,符合事物发展演化的逻辑。三级公司架构的设计也是一种创意,值得在实践中探索,并逐步完善。

示范性价值

中原食品实验室的成功创建,对于如何构建区域创新体系,以及专业研发机构如何向产业延伸,实现融合发展,都具有启示性和示范性价值。

(一)为一般地市级城市创新体系构建提供了示范。一般地市级城市大多没有高水平大学和高端研究机构,缺乏创新要素聚集平台,无法形成独立且具有完整造血功能的高水平创新支撑体系。中原食品实验室汇聚一大批全国食品领域的顶尖专家和众多青年研发人才,形成了近两百人的研发团队。同时建立健全了硕士、博士研究生的培养条件和培养机制,吸纳了百多位硕士、博士研究生常驻学习工作。这意味着在省级政府支持下,凭市级政府之力,打造了一个功能上可以与高水平大学和高端研究机构比肩的创新平台,为区域高水平创新体系构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漯河市能够做到,同类城市也能够做到。

(二)实验室与产业融合方法和机制方面对大学与科研院所研发机构具有启示性。大学与科研院所既有基础性研究,也有应用性研发,后者如何向企业延伸,如何快速实现产业化,始终是个难题。这里既有成果知识产权和利益边界界定问题,也有与产业市场需求错位问题,还有与企业合作的方式与机制问题。中原食品实验室以自己的成果入股,与企业共同设立股份制子公司,参与新产品开发培育全过程,并按增量收益分成的制度设计,对一般大学和科研院所的研发机构是个很好的启示,值得借鉴。

意见和建议

中原食品实验室挂牌运行一年多,为了将其打造成为真正的国内一流高水平研发机构,除了实验室建设者和漯河市政府继续努力之外,也还需要河南省委省政府进一步的支持。

我们建议,首先河南省委省政府请求教育部给中原食品实验室专项博士招生指标。不占用导师团队所在单位既有的招生名额,同时努力争取尽快成为博士后工作站,将实验室建成多层次、规模化的高端食品人才培养单位。这样既可以弥补河南高水平大学博士招生数量不足,又可以为实验室不断注入研发力量。其次,按照省定7亿元的支持标准,由河南省财政补足中原食品实验室建设经费(现在省财政支持2.5亿元,欠缺4.5亿元)。最后推广总结中原食品实验室创建成功的经验。在全国各种类型实验室建设运营中进行交流推广。

(作者耿明斋为河南大学资深教授、河南中原经济发展研究院院长,徐涛为河南中原经济发展研究院研究部副主任、助理研究员,张兆源为河南中原经济发展研究院对外联络部副主任、助理研究员;中原经济发展研究院王永苏、周立、李燕燕、屈桂林、赵岩、李甜等参与调研,中原食品实验室行政中心主任苏景凯、科研副主任陈历水等也给予支持)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