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报姐”:以极致内容映照世界故事
小红书上,有人刷到一位博主在新疆盖木屋的视频,看到她在新疆摘棉花做棉被,打造真正能生火取暖的壁炉,以及在风景如画的田园中悠然自得,还说这位博主和“英国报姐”很像。
有人认出了她,就是“英国报姐”;有人也在小红书上说,“英国报姐”是每期视频必看的博主,听到她的声音就知道是她。
小红书“木唠唠”画面
“英国报姐”已然有一定的知名度。她从新浪微博开始自己的自媒体生涯,十年来一直致力于打造“情”“趣”“用”“品”的自媒体内容;随着媒体生态和内容平台的变化和迁移,她从微博逐步扩展到微信、抖音、B站、视频号等进行内容布局,并正在尝试直播,以实现更大的内容变现。
虽然已经从容在各个平台行走,但“英国报姐”依然谦逊地保持着危机感。历经大浪淘沙,当她连续八年站在新浪微博十大影响力博主的领奖台上、看着身边不同的人时,会庆幸自己还没有过气。作为“2023福布斯中国·青年海归菁英100人评选”的入选者,“英国报姐”非常感激自己的海归经历,“没有留学英国,就不会有‘英国报姐’IP。”如果说过往十年,她以“英国报姐”的身份带着中国粉丝看世界,那么接下来,她会通过海外平台,比如Tiktok,以国际化视野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
“微博2020十大影响力人气大V”奖杯
01
十年博主成就“报姐”
“报姐”真名为章源源,但比起自己的真名,“报姐”这个名字更响亮一些。她更喜欢别人叫她“报姐”,感觉更亲切一点。
“报姐”是南方人,因为各种机缘巧合,她身边的朋友有很多来自东北,甚至她的口音也有些东北味儿。受到东北朋友幽默感的感染,“报姐”性格也十分豪爽,这让她爱讲段子、爱分享。
“报姐”最初的职业梦想是想当大学老师,所以她先是在英国读书,随后去了香港读硕士和博士。有意思的是,“英国报姐”这个IP并不是起源于英国,而是起源于香港。比起英国,她在香港待得更久一些。在香港读书时,她很怀念在英国的时光,并在2013年开通了微博账号。
2015年博士毕业后,“报姐”去了暨南大学管理学院当老师。在做老师期间,她感觉老师和博主这两者难以兼顾:她想做个好老师,但很难保持微博内容的及时更新,鱼与熊掌难以兼得。于是,她有了卸任大学老师、专职做自媒体的念头。
抛开一个铁饭碗,尤其是光鲜的教师职业,这样的决定对家人、导师来说都难以理解,但对“报姐”来说并不是“一个艰难的决定”。她坦言,自己并不在意大学老师会比自媒体创作者的社会地位更高。当时她的微博粉丝已超1,000万,她也相信自媒体的发展会呈上升趋势,内心也有足够的底气,“至少生活上不会有太大问题”。
在“报姐”的潜意识里,无论是做大学老师,还是做自媒体,共同的特质是“分享”。她有一种珍贵的“反差萌”,虽然在现实生活中相对内向,甚至不爱说话,但是内心是渴望分享的。
最一开始,“报姐”的微博内容主要跟英国相关,比如一些英国旅游攻略,以及在英国生活的Tips等,账号名字叫“英国校报”;后来,名字改为了“英国时报”,分享的是全世界的新鲜事,但她感觉“时报”有些官方色彩,就改名为更亲切的“英国报姐”。
如今,“英国报姐”分享的内容不再局限于英国,而是全世界好玩有趣的资讯,“含英成分已经非常少”,而“报姐”也想去掉“英国”二字,但因为IP已经在粉丝群体中根深蒂固,一下子去掉非常难,所以她逐渐在其他平台淡化“英国”,比如抖音号叫“报姐唠唠”。
抖音“报姐唠唠”主页画面
“报姐”有一种天然的网感,这是做自媒体最重要的特质之一。她有对网感自己的定义:“你看到就知道”——能从成千上万的国内外发生的事情里边一眼选出网友会感兴趣、会喜欢的东西,这就是网感。
她认为,网感需要有性格和共情力。有的人天生具有网感,可以讲好笑话,而共情力强的人能在人群中敏锐地观察到独特的东西,感觉到对方在想什么,也很会照顾周围人的感受。
当然,网感不仅仅是天赋,也可以后天通过练习来提高。她坦言,如果天天浸泡在圈子里,经常看相关的内容,自然而然就知道什么东西网友会喜欢。
02
随“波”迁移,逐平台而生
从2013到2023年的十年间,自媒体内容和形态一直在不断变化。2018年前主要是文字当道,但文字也有从微博短文字到微信长文的变化;随后,短视频、长视频开始兴起,抖音、B站、小红书、视频号等各有千秋。
每个平台算法机制都不一样,比如微博发的东西粉丝都能看见,微信则只推送粉丝,这都属于自有粉丝的有效推荐,而抖音和小红书比较依赖平台推荐机制。自媒体创作者需要随着媒体的发展变化找到规律,敏锐地跟踪趋势的变化,摸索平台的规则来做合适的内容。很多自媒体从业者在某一个平台上红极一时,但后来被新的媒体平台淘汰而沉寂。
“报姐”找到了媒体的核心共性,即不管是文字和视频,实际上都是讲故事、分享内容,只是根据观看者的喜好去采用视频或者文字形式。在她看来,一个网感好的内容创作者可以驾驭任何内容和形式。
“报姐”对内容有极高的要求。她希望每篇内容都要让读者有所收获,既不能辜负自己也不能辜负粉丝。“不断地持续输出好内容,粉丝是能看见的。不能持续让粉丝看到新鲜的东西,很快就会被淘汰。”
目前,“英国报姐”的微博粉丝已经近2,000万,其微信长文也可以做到10万+阅读,而在迁移到B站后,她几个月内实现了涨粉50万。除了视频内容,“英国报姐”也涉足音频领域,比如在喜马拉雅平台推出音频栏目《报姐说腐国》、《报信儿》、《报姐谈星》等栏目。
喜马拉雅“报姐说腐国”画面
喜马拉雅“报信儿”画面
“报姐”认为自己有短板。由于团队大都爱好文字,对于短视频的反应相对迟钝,因此入场相对较晚,错过了最好的那波流量。她坦言,比起微博的粉丝量,抖音、小红书、B站的粉丝更像是“英国报姐”IP的辅助,虽然也有百万级的粉丝,但要达到千万级粉丝尚需要时间。
另外,“报姐”本身也在克服真人出镜的恐惧。她不想出镜,主要是不希望大家过度关注其个人生活,她也不想当个人网红,自认为无法靠颜值吃饭。“如果聚光灯打得太亮,我自己会有些拘束,会有点手足无措。”
在做视频过程中,她一度声音出镜,随后身体部分出镜,还一度用AI头像遮住脸。她刚开始会顾虑粉丝对自己的相貌、性格等吹毛求疵,但发现粉丝的关注点还是聚焦在故事本身。“后来就慢慢放松了,粉丝都特别友好。”
商业化对自媒体来说也很重要。目前,“英国报姐”的主要变现形式以广告和电商为主,此外还有一部分观影团的业务,会做影视宣发。她还在考虑做直播,但“不确定自己能不能做到,也许未来会尝试。”
03
是“报姐”,也是公司CEO
无恒产者无恒心,商业化是优质内容持续产生的动力之一。不过,当前自媒体平台良莠不齐,劣币驱逐良币的事件比比皆是,可“报姐”并不是功利的内容变现者,也不是靠博眼球为生。
为了流量,很多自媒体可能会触碰政策红线和一些敏感话题,而“报姐”在内容运营审核环节设置了两道关卡。一道是编辑的自我约束,不能碰的坚决不碰;二是运营审核,“只要公司整体价值观没有问题,风险都是可控的。”
“报姐”注重内容的社会价值与流量的平衡。在她看来,自媒体的社会价值可以用四个字“情、趣、用、品”形容,不仅要有情、有趣、有用,更重要的是要有品,要保持道德品德水准。观众的关注度是稀缺资源,自媒体不能为了噱头没有底线。“粉丝越多,责任其实越大”,“报姐”希望大家能从自己发布的内容中得到真实有用的价值,而且大号还要承担辟谣的社会责任,对社会作正确引导,发布有公信力的信息。
从个人工作室到公司,“报姐”的身份不断改变。她曾经一度专心考虑选题,但后来把精力放到了员工工资、员工管理等问题。成立公司前,她只希望粉丝喜欢自己的内容;成立公司后,她的心态发生了变化,在做一个事情之前会考虑公司的生存问题,并且为了商业化和流量牺牲一些个人的内容爱好。比如,她一度尝试了动画短片,但是因为成本太高没有继续下去。这有时会让她感到痛苦,但大多数时候她感觉,自己还是在为爱好而工作。
“报姐”不想做过多的公司运营和管理,她更认为自己是内容创作者,更适合当内容总监。在管理方面,她力求组织结构简单。公司的规模曾一度达到40多人,但这让管理变得更复杂,她的创作精力也被分散,因此她有意识地退掉了全部投资,把人员精简到了合适的状态。
“报姐”对内容的极致追求吸引了很多和她相似的人,大家有共同的创作爱好,有一致的价值观和内容方向。以致于公司成立以来内容领域的员工变动非常小。如今,微信、微博等内容主要由工作室编辑运营,“报姐”则会参与微信的选题和视频脚本制作,也会出镜录视频。
在此过程中,“报姐”会腾出一部分时间做小红书个人小号,因为其他平台已经有尝试,而且小红书更适合个人博主。
小红书“木唠唠”主页画面
对“报姐”来说,在新疆建设小木屋是机缘巧合。在去新疆参加过一次活动后,她喜欢上了这个地方。她在新疆各地见识了种种美景和美好,发现了很多和过去想象不同的事情。她希望未来能在Tiktok上讲述新疆的故事,给海外展示一个真实的新疆,“甚至去粉碎一些谣言”。
新疆的经历让“报姐”进一步觉得,见得越多,才体会得越多,学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眼界”。当身边的年轻人向她咨询大学志愿时,她给的建议几乎是一样的——“离家越远越好”。她鼓励大家要跳出自己的舒适圈,去见见别的城市。
“报姐”也推荐大家多去海外走走看看。“全球化是大趋势,中国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和世界互通有无,而海归群体可以起到特别重要的作用。他们可以分享在国外的见识和经验,助力各行各业的发展。”
文章由“2023福布斯中国·青年海归菁英100人评选”组委会撰写
声明:ForbesInsights是商业合作内容,用于调研的部分/全部数据来自合作方和第三方,相关观点及结论均基于以上数据研究得出,不作任何投资指引和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