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安门和陈家花园石刻群

2024-12-19 00:36:03 - 上游新闻

□熊刚

小时候,我们来到都历山脚下,仰望前方陡峭山隘上被老百姓称为“关口”的山门,总要发出“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感慨。

我对“关口”的近距离接触始于小学时的“送肥”活动。那个年代,每年春天,挑担送肥到“关口”都历村的学农活动,这是一件令我们难忘的事情。

三月的一天,我们送肥的队伍出得校门,我单薄的肩头挑着头天晚上拿撮箕到街坊邻居家收集的柴火灰,沿着乡间小路,高一脚低一脚地向“关口”进发。当我汗流浃背来到山脚下的时候,撮箕里的柴火灰在颠簸中只剩下了一半。一坡几十米长的上山梯道尽头山隘上是拱形石寨门格外显眼。在老师的鼓励和期许下,我们擦干身上的汗水,憋足一口气,气喘吁吁挑着肥料沿石梯上行。不久,由青条石砌成的寨门扑面而来,门额上刻有“万安门”三个大字。

在万安门前,我放下撮箕,倒出柴灰,拄着扁担,向内仰望,只见左右两边不到两米宽的岩壁藤萝密布,天空微露,一条狭窄石梯通道向上延伸。回望寨门前,左边岩石陡峭如壁,右边深沟杂草丛生,一块光秃秃岩壁上因岁月留痕自然天成一古装士子人物图像。村民告诉我们,清道光元年(1821年),这里出了一位举人叫陈馨德,中举做官为七品训导,告老还乡后,在都历村建大型院落陈家花园,又请人题刻诗文于花园附近崖壁。他不但参与地方上于清咸丰元年(1851年)在此险隘处修建万安门,还留下匠人,出资在万安门内修建了字库塔。我们对于岩壁上大自然神奇造化的、栩栩如生的陈举人像惊叹不已。

进得万安门,果见一坐南朝北、角檐凌空、古朴大气的字库塔立于右边岩石上方。字库塔为四面形宝瓶顶五层楼阁式石塔,基座高1.35米、边长2.45米、通高9米,楷书“字库”两字刻于第五层,两字左右刻有五言联:“石藏珍墨宝,笔立起文峰”。字库塔下一面天然石壁上刻有“举人关”三字。老师告诉我们,字库塔始于宋朝,盛行于明、清,是华夏文明独有的礼仪象征和文化符号。古人认为文字是神圣而不容亵渎的,要“敬天惜字”,字纸或废书必须先供奉于字库塔内,然后再择良辰吉日行礼祭奠,点火焚化以示敬畏。

送完农家肥,我们怀着好奇的心情去万安门深处的陈家花园“打卡”。顺着小溪沟蜿蜒向上前行,10多分钟后,我们来到陈家花园旧址。只见几间房屋散落掩映在竹林丛中,透过一间稍大的房舍的石门框,四合院天井两端依稀可见不少古韵犹存建筑物……

往事如烟,几十年后的2021年5月,我沿着当年挑担送肥的小路,同当地文物专家们一道,途经万安门再次来到陈家花园,在专家们的介绍下,我这才对万安门和陈家花园的历史有了更深的了解。

清嘉庆年间,为防匪患劫掠,川渝各地纷纷于关隘处大建寨堡,以期凭险据守。万州现存的古寨堡大多筑于咸丰、同治年间,并一直延续到光绪、宣统乃至民国时期。以都历山为中心的护城寨就是这样的寨子。民国《万县志》载:“护城寨,周可十里,为卡十四,田谷千石,容五六百家。属护城乡。”护城寨属较大型寨子,它横跨钟鼓楼街道的都历、抗建、大团、小岩4村,面积约3平方公里,原有14道寨门,扼守着不同方向登寨路径。万安门建于清咸丰元年(1851年),是护城寨的14道寨门之一。

清末民初,随着万州商业发展,文化进步,工商巨贾、军政官员、地方名人办私家园林成了新的时尚。陈家花园曾是名闻遐迩的万州私家园林之一。不仅如此,陈家花园的独特之处还在于分布在花园附近一方1500平方米的崖壁上的石刻群,是万州除了被誉为“文山”的太白岩石刻群外,面积最大、价值最高、保存最好的石刻群。

清同治九年(1870年),陈馨德请来工匠,在陈家花园后崖壁和周边镌刻摩崖石刻20件,前后费时近30年。这些石刻行草隶篆皆有,碑文书文俱佳,皆属山水描绘、文化传承、修身养性、治家教子之作,囊括了东晋王羲之、唐代颜真卿、宋代苏轼以及清代刘墉、曾国藩、张问陶、赵以炯等书法家的作品。除本地名家刘家谟、刘纪三、彭聚星等的作品外,其余作品虽为翻刻,仍然有着较高的历史人文和书法艺术价值。其中,颜真卿《裴将军诗》、苏轼《表忠观碑》、黄庭坚《赤壁怀古》石刻,属传承名人佳作;曾国藩“诚敬廉恕”石刻是治家教子之言;顾亭林《日知录》、王士晋《宗规》石刻,乃传承古训、修身、养性之语。1988年万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99年,万州区人民政府公布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回城路上,一路清风,一路繁花。走在乡间田野,我心生感慨。陈家花园石刻群、万安门、字库塔、举人关石刻是万州不可多得的历史文化遗产,如今的我们,更应该以满腔热忱的文化情怀和责任担当,做新时代万州优秀历史文化的守护人和传承人。

(作者系重庆市作家协会会员、重庆市散文学会副会长)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