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文县大木村:传承红色基因 赋能乡村“蝶变”
转自:贵州日报
大木村红军文化广场。
大木村位于修文县六屯镇东南部,是一个布依族村落。在村子正中央,曾有一棵银杏树,枝叶参天,荫庇着大半个寨子,“大木”由此而来。
80多年前,红军路过大木村,为这片土地注入了红色基因。
1935年4月,中央红军四渡赤水后,采取回师遵义、横跨乌江、佯攻贵阳作东进之势的策略,浩浩荡荡地向南进发。4月3日,朱德总司令率军委纵队一部在静室寺中找到了临时的栖息之地。就在那天晚上的9点,他向在乌江北岸牵制敌军的红九军团发出明码电报,内容简洁而明确:“我今天在扎佐的东北地区。”这一电报的发出地,正是今日大木村长坡组的晋祠。这一行动成功地迷惑了敌人,使蒋介石惊慌失措,红军取得了战略上的重大胜利。
在大木村短暂停留的日子里,红军积极地在村民中进行政治宣传,用笔墨在墙上留下了“红军是干人的军队”“取消一切高利贷”“只有苏维埃才能救中国”等鼓舞人心的标语,这些标语不仅传递了红军的理念,也赢得了大木村村民的热烈支持和帮助。
红军离开后,大部分标语被国民党反动派毁掉,但由于当时有村民悄悄地用柴草进行遮盖,才使两幅红军标语得以保留下来。其中,“红军是干人的军队”落款“红锋宣”,写在寨中间农户李忠家的房屋山墙上,标语高70厘米、宽400厘米,楷书字体,中款字径高、宽各为50厘米。标语中所言“干人”即没有田土的穷人,是帮地主干活的帮工、零工,穷苦老百姓。
写有标语的山墙是村民们日常走家串户的巷道壁,当听说保长奉命来清洗标语时,村民们提前砍柴来堵死了巷道并将标语掩藏起来。如今,“红军是干人的军队”的标语依然完整地保留在村庄中,成为历史的见证。
“在党史研究部门帮助下,我们把大木村的红色文化故事整编成册,通过有力传播,极大地提升了大木村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大木村党支部副书记李福贵说,通过梳理曾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红色故事,大木村也充分认识到红色文化的价值,进一步坚定了发展信心,先后建设了朱德纪念广场、红色文化展陈馆等场所,大力推进红色研学和乡村旅居产业发展。
虽然大木村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红色文化、民族文化资源,但受制于基础设施落后,这些资源未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利用。“以前村里没有产业、通达的道路,老百姓就是种玉米、养家畜、卖鸡蛋赚点生活费。”李福贵说,那时候,很多村民选择了外出务工。
2014年,大木村启动“四在农家·美丽乡村”示范点建设,基础设施的完善为旅游资源的开发提供了坚实基础。
2017年,大木村决定将乡村旅游作为推动村庄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并提出了一个亲切而富有吸引力的口号——“请人来吃饭”,将丰富的红色文化、传统的农耕文化、独特的布依族文化融为一体,致力于让游客享受乡村的宁静与美丽,还能深入了解和感受大木村的历史和文化,丰富旅行体验。
站在发展的十字路口,村民们渴望通过发展民宿产业来改善生活,却因缺乏经验和资金而犹豫不前。面对这一挑战,村党支部发挥了关键作用,成立了客栈党小组,以党建为引领,推动民宿产业发展。
在这一过程中,李银春等8名党员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他们带头将自己的家改造成民宿。在党员的示范带动下,又有4位村民加入民宿行业。随着软硬件设施的不断升级,大木村的民宿旅游越来越火,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2019年,全村民宿280个床位的满床率超过90%,成为修文县最早发展旅居产业的乡村。
“如今,大木村已建成农家乐、乡村民宿15家,每年接待游客10万人次左右,村民的收入翻了3倍。”李福贵说,大木村村民的生活越过越红火了。
贵阳日报融媒体记者顾林晗文/图
(《修文县大木村:传承红色基因赋能乡村“蝶变”》由贵阳日报为您提供,转载请注明来源,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