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圈】没决策权的股权还不如旺旺仙贝
来源:灰鸽叔叔
@Y**R:
我们公司最近在搞截流,并没有想办法来源,但搞了个激励机制,想让我们买公司的股权,开玩笑吗?
你们去买股权了,不就是公司的来源了么……
之前也有读者问“公司期权”的——也是刚入职的年轻人,听到什么期权啊股权啊很激动,“原来除了工资,还有那么多元的收入”……
那玩意儿哪里算收入啊。你随便去买个股票,不就有某家上市公司的股权了么。你还能参加股东大会去吃它们的茶歇,还能获得股息和红利,也能收获亏损,等到他们退市还能收获一个教训。
经过机构层层把关的上市公司留给大家的美好记忆尚且不多,你所在的公司凭啥能画一个更圆的饼呢?
对打工人来说,期权、股权基本没有啥意义,你参与不了决策,拦不住领导开倒车,也没办法在他开倒车的时候股权变现。它的价值还不如一包旺旺仙贝。有些老板会说“这是创业精神”,最近还有个老板提什么“创业2.0”——
我是觉得很扯淡的。如果公司的决策权是老板垄断的,财务情况员工是不知道的,那就不要对着员工谈什么创业精神。这个所谓的“创业精神”,无非就是掩盖“我想让你多干活,还不想给你钱”的借口。
创业是老板的事情。员工为啥要陪着创业。要么分钱,要么分权,哪有什么2.0。就算分权,用股权作为收入的一部分,说什么“未来值大钱”,那也得看人乐不乐意接啊。
@m**o:
在家呆了一段时间了,有个以前的同事来找我,说有个非常适合宝妈兼职的项目,邀请我去听课,我去了一次后总觉得哪里不太对,现在新的邀请又来了,鸽叔能帮忙看看么。
我帮忙看了。一个所谓的“分销”类项目。以前的微商套个新的壳。很像什么那个唇膏。
类似的问题在我们的社群里也有。甚至于,我的同事也遇到过,一个U开头的保健品品牌,滔滔不绝的还是曾经的主持人……
我甚至还保留了几个人的微信,就是想看看她们的朋友圈。
朋友圈里家财万贯,双十一的时候让你帮忙砍一刀,对吧。
站在个人角度,我对“适合宝妈”这个推广词有些警惕。可能大家觉得,它意味着不需要坐班、在家就可以、时间比较自由……但换个角度想,凭什么宝妈会有优势呢?毕业生过来卷力气,不是更有优势么?人家为什么要宝妈,是因为社会责任感么?
哪儿有那么好心。它看中的,就是这个群体有经济负担、有焦虑、有急迫感,她们没法啃老,有孩子要带,暂时没工作,又想给老公减负,又脱离了社会一段时间……更容易被蛊惑。
我一直觉得,专门给岗位贴人群标签,什么适合宝妈、适合学生、适合退休人员、适合三线地区……有点“筛菜”的意思。正常的岗位需求,难道不是看谁更有本事么?
@博**7:
发现鸽叔最近在博雅的节目里提到了“电视节目选拔小朋友”的事情。我也遇到过。当时也是被骗了几千块,拿了一堆不知所谓的艺术照。能不能再多做些提示?
这事儿……还真是全国各地都有。
我自己都被私信过好几次:鸽叔,我遇到一个招募;鸽叔,我家孩子参加了电视台的海选……你帮忙看看是不是真的。
我说,如果是在商场、街头、写字楼……原则上都不要信。
我们不妨站在电视台节目组的角度思考问题:如果真的搞什么选拔,在哪里最方便?首选学校,次选社区。在商场街头的效率是最低的。学校能完成初筛,还能帮你组织得井井有条。
那这事儿很可能就不是电视台干的。
再说选拔。理论上,选拔是要挨骂的,不是听表扬的。一场旨在百里挑一,就算三里挑一吧,那也是要提要求讲规矩的。如果一直在夸孩子“很棒”——
那就是为了收钱的。
再说,“孩子上电视台”的诱惑力应该小很多了。我自己参与电视内容制作,对嘉宾都在强调“小屏”和“推送”。就算向往大屏,把孩子的照片往纳斯达克屏幕上一投也就几千块,去联合国会议室也就26美元,完全可以选个更能吹的。
不少家长最后掏钱,是之前的“沉没成本”搞多了——比如参加了一场免费的初赛,拿了小礼物,孩子被捧成了天才特别开心……精心准备了好几天,到了复赛的“付费”环节,就会显得纠结,觉得“之前付出了那么大的精力,放弃很可惜”。
那就说个财经领域常见的道理吧:别看之前投入了多少,要看之后会损失多少。“止损”,是一件大智慧的事儿。
猫:Kimmy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或立场,不代表新浪财经头条的观点或立场。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需要与新浪财经头条联系的,请于上述内容发布后的30天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