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琊山下醉翁亭

2024-03-19 07:01:40 - 媒体滚动

转自:中国旅游报

琅琊山下醉翁亭

□王唯唯

到安徽滁州,必游琅琊山。琅琊山之行,必到醉翁亭。作为“四大名亭”之一,醉翁亭原本只是一座孤立的山亭,为北宋庆历年间,琅琊寺僧智仙为时任滁州知州欧阳修而建。“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一个醉翁、一篇《醉翁亭记》,使滁州声名鹊起。在《醉翁亭记》的召唤下,梅尧臣、苏舜钦、蔡襄、曾巩、王安石、苏轼等诗人接踵而至,游山玩水之余,以文辞写心,以情感着色,描绘着这方灵山秀水,留下了贯穿千载的壮丽诗卷。

《醉翁亭记》是欧阳修被贬滁州时所作。被贬起因是庆历新政失败,也就意味着他的政治革新理想破灭,这对他的打击非常大。当命运之手将他逼到绝境,他用山水之乐排遣心灵的痛苦: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站在坐落于高高石台上的醉翁亭前细观,亭中雕栏画栋,十六立柱,四周木榭台座。上盖为歇山式瓦顶,蹲兽复脊,飞檐翘角。檐下悬有木框雀替,镶嵌着硬木透雕。亭内立柱上悬挂一副抱柱楹联:“饮既不多缘何能醉,年犹未迈奚自称翁。”亭一侧为山壁缓坡,有多处历代名人题刻,记载着醉翁亭的沧桑。

走进亭中,默默诵读“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身临其境,七分山水三分醉意,凉风微醺,想来这便是最好的教科书,亦是一种人生之悟。

离开醉翁亭,左行约百步,一股淡淡的香气扑鼻而来。循着香气,发现一棵高大的梅树。树上挂着的牌子告诉我们,此树由欧阳修手植,树龄已近千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梅花不仅是一种花,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看着一朵朵洁白无瑕的梅花,嗅着从花蕊中散发出的淡淡香气,忍不住想象当年欧阳修栽下这株梅树的情形。醉翁已逝,梅树犹在,在这乍暖还寒的初春,如同一道永恒的风景。

为了满足远道而来访古寻幽者的愿望,琅琊山景区还根据欧阳修的事迹,兴建了同乐园。同乐园为江南园林风格,雕花木格窗下的墙上,刻着赵孟頫、文徵明、祝允明、董其昌手书《醉翁亭记》,占据了好几面墙。此园之所以取名同乐园,缘于欧阳修在滁主政期间为政宽简,多予少取。老百姓的日子安定了,欧阳修仕途失意的苦闷也消融于与民同乐之间。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琅琊山下,醉翁亭中,欧阳修与百姓尽享“宴酣之乐”,传为千古佳话。

同乐园一旁的宝宋斋为明建砖木结构,斋内立有宋元祐年间苏轼手书《醉翁亭记》碑刻。“欧文苏字”,两位大家相得益彰。原碑已用玻璃罩子罩住,千古丰神永远藏在了石头里。

千年已逝,亭台如昨,醉乡犹在。走在琅琊山景区,目之所及,尽是起伏的群峦,正所谓“环滁皆山也”。一个地方的景观,因与一位文化名人相关,历经千年依然瞻仰者众。欧阳修和他的《醉翁亭记》,永远是琅琊山最宝贵的文化内涵。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