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费高昂近千万,质疑过翟天临的人们开始质疑“知网是什么东西”

2022-04-19 18:37:04 - 蓝鲸财经

蓝鲸财经记者工作平台

2019年2月,翟天临在直播间发问道:“知网是什么东西啊?”随后,其博士学位真实性遭质疑,论文抄袭现象再度引爆舆论。与此同时,不少高校纷纷压低论文查重率,从原来的30%降至20%、甚至10%以下。

翟天临的这一扑翅膀,引发的是一场严查重复率的海啸。次生灾害包括且不限于查重所用的高昂费用、降重耗费的精力以及在此过程中被破坏的学术规范。

这一年被网友戏称为“天临元年”,从此以后翟天临与“中国知网”形成绑定。这个名字也成为了舆论场上讨论“毕业论文”、“学术黑产”的一号标靶。

如今已是“天临四年”,翟天临怎么也不会想到,一觉醒来网友们竟然排着队给他道歉。这一次,他们说的是:“知网是什么东西啊!” 

年费高昂近千万,质疑过翟天临的人们开始质疑“知网是什么东西”

知网再涉“天价订购费”,中科院都交不起了?

近日,“中科院因天价续订费停用知网”的消息在坊间流传,一度登上微博热搜。就在几个月前,“擅录九旬教授论文”一事也曾引起轩然大波。近年来负面缠身的中国知网,又一次站在了风口浪尖。

4月8日,一封落款为中国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的邮件显示:同方知网技术有限公司暂停中科院对CNKI数据的使用权限,即日起,CNKI科技类期刊和博硕士学位论文数据库无法下载。

关于“停用”原因,邮件中解释为:“2021年中科院集团中国知网数据库订购总费用已达到千万级别,高昂的订购费用已成为中科院集团资源引进中的‘巨无霸’。”

年费高昂近千万,质疑过翟天临的人们开始质疑“知网是什么东西”

该邮件还称:在多轮艰苦谈判后,CNKI数据库依然坚持接近千万元的续订费用,给出的集团组团方案在成员数量、单家价格方面条件相当苛刻。

据红星新闻4月17日报道,中科院某位负责落实此事的老师向媒体证实,网传的近“千万级别”续订费用和停用知网访问一事属实。至于未来是否会恢复对知网的访问,该老师介绍,“现在不好说,至少今年应该是没有这个计划了。”

昨日,据中新经纬报道,知网回应被中科院停用消息不属实。尽管双方回复并不统一,舆论场上关于中国知网费用高昂、频繁涨价的讨论却仍在继续。

去年底就有媒体统计过,从2012年至2021年的十年间,至少有6所高校发布公告表示暂停使用知网,原因均为知网涨幅过高。

2016年1月,武汉理工大学图书馆发布公告,直言知网“涨价离谱”,还提供了数据佐证。公告提到,2000年以来,同方知网对该校的报价每年涨幅都超过10%,从2010年到2016年的涨幅为132.86%,年平均涨幅18.98%。公告中还坦言,“为了维护武汉理工大学的权益,图书馆与中国知网的谈判非常艰难。”

年费高昂近千万,质疑过翟天临的人们开始质疑“知网是什么东西”

关于“涨价”,据中新经纬援引知网管理人员观点,知网并无所谓的定价规则,每年的定价是根据当年文献量、核心资源、独家资源等而定,还会受版权等问题影响,“收纳的文献资源多了,价格自然上浮。” 

但实际上,中国知网已经是中国最大的学术资源渠道商,用户数、下载量均为第一,收录了95%以上正式出版的中文学术资源。在此情况下,大部分高校最终只能被迫接受“涨价”。上文提及的武汉理工大学,在公告发布不到一个月后,又重新订购并恢复开通了中国知网数据。

高价之外的另一宗罪:两头通吃,侵权作者

据天眼查信息,“中国知网”项目所属公司为同方知网(北京)技术有限公司,该公司成立于2004年11月,由A股上市公司同方股份100%控股。

年费高昂近千万,质疑过翟天临的人们开始质疑“知网是什么东西”

同方股份2020年年报

仅2020年一年,同方知网主营业务收入11.68亿元,毛利率高达53.93%;2021年上半年,该公司主营业务收入4.96亿元,毛利率达51.30%。

一方面,知网利用高昂的订购费赚得盆满钵满;另一方面,其获取文献数据的成本却并不高。期刊杂志社和高校毕业论文,是知网等学术资源集成商的文献主要来源。但据南风窗报道,知网从学术期刊获取文献的成本很低,有的只是象征性地一年支付几千或小几万块钱,这并不能减轻期刊自负盈亏的压力。

此外,据新华每日电讯报道,博士论文、硕士论文在知网出版,作者本人最高仅可获得100元现金以及400元面值的检索阅读卡作为稿酬。而作者的论文每在知网被下载一次,平台就会收取15元/本甚至25元/本的费用——“低买高卖”可见一斑。

除此之外,知网还多次因为侵权问题陷入负面舆论。

去年12月,“知网擅录九旬教授论文”一事引发热议。中国裁判文书网显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退休教授赵德馨对知网擅自收录他100多篇论文的官司全部胜诉,累计获赔70多万元。随后,中国知网发文道歉,下架了老教授的文章,还下调了博士、硕士论文的下载费用。

可侵权就下架,是解决问题的好方法吗?对于作者而言,知网的业内地位显而易见,论文被撤下后就没有办法统计转载率和引用率,而这些会影响学者之后的投稿、申报课题。对于期刊、出版社也是如此,不被知网收录影响力也会下降。这种情况下,钱和版权已经不是最主要的问题了。

是否涉及垄断?学术能用来做生意吗?

当我们厘清了“收与支”,也就理解了网友那句“知网是什么东西啊”。

年费高昂近千万,质疑过翟天临的人们开始质疑“知网是什么东西”

就像人们给郭敬明道歉,不是为了给意外翻红的《小时代》正名。人们揶揄着“错怪翟天临”的背后,是对知网霸道收费逻辑的反抗。追根究底,中国知网的底气来源于市占率第一的行业地位。

那么它是否涉及垄断呢?据武汉晚报报道,3月9日,市场监管总局反垄断一司在回复记者网上留言说:“市场监管总局正在核实研究。”

封面新闻评论称,买卖自由、自由交易,知网追求利益最大化无可厚非。但需厘清的是,论文等学术资源本质带有公共物品性质,理应秉持公益性、开放性来造福于“社会整体”。更何况,知网的行业地位并非全部是自由竞争的结果——经济参考报曾在去年12月发表评论称,知网当初的崛起,是得到了政策的大力支持,得到了众多高校和科研机构的鼎力相助。

因此,曾受政策扶持的知网完全以商业逻辑行事,算不得体面。半月谈还犀利地指出,知网的牟利冲动在某种程度上,正在使其由原本便利学术发展的“垫脚石”角色,转向阻碍学术发展的“绊脚石”角色。

“在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知识的共享成本不断降低,作为知识中介的知网却不断提高收费价格,结果导致中科院这样的顶尖学术科研机构都要望而却步,无异于开时代倒车。”

值得一提的是,早在2020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教委副主任倪闽景就曾提出了一个兼具商业和公益性的“知网转型方案”——一般的论文浏览和下载功能纳入国家购买服务,用户可以免费使用;但对单位和研究人员的深度服务,依然用市场化方式运作收费,比如论文查重,论文引用检索、大数据服务等。

他说:“最珍贵的往往是免费的,比如空气;而知识是现代社会的空气,知识获取成本越低,越有利于创新型国家的建设。”

责任编辑:刘万里SF014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