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门三进士的“王翰林胡同”

2024-04-19 01:00:22 - 媒体滚动

转自:沈阳晚报

一门三进士的“王翰林胡同”

佟悦

这是沈阳第二座“翰林府”所在地。人们或许不会想到,其主人已是道光时人,与前一位翰林相隔130多年。“王翰林胡同”位于大西关,即今沈州路南的南杏林街与大井沿巷之间、广昌路中段北侧。毗邻处还曾有衍生的王翰林北胡同、东胡同,是旧时大西关街(今大西路)路南很引人注目的区片。后因开新路、建楼房旧貌不存,至今其人其地已很少有人提及。

翻阅清末民初沈阳县志就知道,王翰林家族曾以本地汉族第一科举名门备受推崇。其先祖本是顺天府宝坻县(今属天津市)人。康熙年间因家乡遭水灾,带领家人“闯关东”来到沈阳,定居于当时人烟稀少的大西边门边墙以里,靠务工经商为生。经近百年间繁衍家道渐趋殷实,子弟也得以就学读书。嘉庆三年(1798),迁沈后第五代的王朝幹考中举人,后来历任山东高密等地知县、知州,至道光初年升至济南知府。随父居山东读书的王家几个儿子都学业有成,长子、次子先后中进士,三子也考取贡生,沈阳人以“王氏三贤”誉之。其中次子王树滋(字晓坪),嘉庆十三年(1808)生,道光十三年(1833)成进士并点翰林,“王翰林胡同”即因他得名。

王树滋生于仕宦之家,二十几岁南宫折桂,并成沈阳百年来未有的新翰林,官场前程可谓一片光明。无奈命运多舛,入翰林院当年即逢其父病故。按当时“丁忧”制度,不得不离职回籍守孝三年,待到重回翰林院供职期满,授官任职又不能称心如意。他便以母亲年迈为由,离职回乡居家尽孝,实为待价而沽,另择良机。岂料世事多变,机遇难求,此后竟然终生无缘仕途。

从踌躇满志的青年翰林到盛年无职赋闲家居,对王树滋而言当然是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却因此使他得以对家乡教育事业有所贡献,名垂桑梓。道光后期,奉天官员鉴于沈阳萃升书院开办多年,建筑破旧狭窄,办学业绩不如人意,拟由地方官绅助资翻新扩建。当时正闲居沈阳翰林府的王树滋,是公认的本地乡绅领袖,闻知此事不仅出巨资赞助,又受官府之邀主持其事。工竣后,书院“更旧易新,焕然改观”。他又结合在山东读书经历,力主由奉天府本地学者中选拔书院主讲(山长),并保荐曾任州县教职、时已告老还乡的沈阳籍举人张震出任。数年后逢主讲空缺,他又亲自出面,诚邀退职在家的世交好友刘文麟(辽阳进士)来沈掌院。此后多年萃升人才济济,远超以往,主持变革的王翰林实功不可没。

晚年王翰林以绝意仕途、退隐山林的高士见称。老母逝后,他携家人远离尘嚣,在沈阳城东约二百里的阿尔当山房身村(今属清原县)祖茔附近,建茅屋数椽,取名“东山别墅”,每日读书吟咏、赏花种菜,享悠然自得之乐。其间曾一度回到沈阳翰林府,小住数月即因难舍林泉幽境重返山居,直至56岁去世。身后有《蔬香馆诗草》传世。光绪初年,其嫡孙王葆琛会试金榜题名,使本已出兄弟进士的王翰林胡同再次门庭生辉,他们也成为当地最著名的科举家族之一。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