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议!内部举报高额奖励怎么看?之一:重赏让吹哨人发出不凡之音

2022-05-19 20:16:10 - 媒体滚动

近日,为充分发挥污染者“内部式”监督,让内部举报人成为环境治理体系的参与者,某地发布《生态环境违法行为内部举报人奖励与保护办法》,办法特别强调“内部举报最高可获奖励50万元”。对此,有人喝彩,认为奖励金额巨大,显示了地方治理决心。也有人很反感,认为这样有悖企业员工道德伦理。对于这一办法,大家如何看?如何完善相关制度,防范可能带来的问题?小编为您整理各方观点。

内部举报人,又叫吹哨人,即揭发举报违规违法线索的内部知情人士。吹哨人制度,是个舶来品,源自美国,最早可追溯到200多年前的美国建国初期,旨在解决当时美国国内混乱的市场环境引起的巨大监管难题。

内部人举报相比政府“外部人”监管,具有天然的成本优势,比如发现问题早、快,掌握违法线索更具体,固定证据更便利等。因此,特别适合在违法行为发现比较难并且违法后果比较重的领域建立内部举报人制度,比如食品安全、安全生产等。

笔者认为,生态环境领域也是一个适合领域。一方面,环境违法行为往往极其隐蔽,不是内部人一般难以发现。比如篡改监测数据、埋设暗管偷排、非紧急情况下开启应急排放通道等,违法行为转瞬即逝,没有规律,取证艰难。

另一方面,违法行为后果较为严重,具有不可逆性。严重的违法排放,对环境的损害往往是长期的,甚至是不可修复的。因此,特别需要在环境执法领域建立内部人举报制度,早发现、早查处严重违法行为。

“围观”的眼睛多了,“吹哨人”可能潜伏在每个角落,这对排污者的震慑力无疑是巨大的,可以最大限度预防环境违法。

建立内部人举报制度不能光凭道德劝导,必须激发举报人合理动机并予以必要的保护。额外重赏就是一个很好的办法。一方面,从社会公益的角度看,内部举报给予重赏旗帜鲜明地表明了监管的态度:相对于职业人对企业的秘密保守、利益守护,我们更注重的是公共利益的维护。举报人是公众的“李逵”,不是某个人或某个企业的“李鬼”。

另一方面,从举报人个人利益维护看,额外的重赏是对内部举报人被辞退、被报复等风险的利益补偿。高额奖励能够使内部人更放心、更主动、更配合环境违法行为的举报和查处。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