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孩子的女性,不要只把自己视为“母亲”

2022-05-19 18:00:57 - 媒体滚动

多任务还是专心于少数几件事?工作还是家庭?做好本职工作还是做点创造性的事业?回老家还是留在大城市?哲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也许能给我们提供一点启发。

主笔 | 薛巍

2017年,美国经济学家泰勒·考恩出版《自满阶级》一书,说美国人生活水平很高了,不再那么不知满足地冒险、创新,经济失去了活力。但富豪、高管们仍在不知疲倦地工作。57岁的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教授亚瑟·布鲁克斯提出,幸福包含快乐、满足和目标,实现人生目标需要做出牺牲、忍受痛苦。

有孩子的女性,不要只把自己视为“母亲”

满足是做好工作或目标实现后得到的回报,而满足好像总是短暂的,欲求总是大于拥有,为了获得更大的满足感,就要减少欲求。他在《力上加力》一书中说,他在参观台北故宫博物院时请了个导游,导游看着一个清朝的玉雕佛像说,它很好地说明了东方的艺术观跟西方艺术观的不同。让一个西方人想象还没开始做的艺术品,他们会想象一块空白的画布,这是因为西方人认为艺术完全是凭空创造出来的。而东方人认为艺术已经在那里了,人的工作只是让它显露出来。它变得可见,不是因为我们增加了东西,而是因为我们拿走了不是艺术的东西。

这一点在雕塑上很容易讲得通。那音乐呢?西方的音乐是增加声音,有一个庞大的乐团,印度音乐则是舍弃所有遮蔽了真正的音乐的声音。人生也是如此,在西方成功和幸福是避免损失、积累更多的东西:更多的钱、更多成就、更多交往、更多经历、更多名望、更多粉丝。而大部分东方哲学认为,获取会导致物质主义和虚荣、遮蔽一个人的本性,从而阻碍对幸福的追求。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不应该积累更多,而是要摆脱东西才能找到真我。如老子所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

有孩子的女性,不要只把自己视为“母亲”

《爱乐之城》剧照

为了说明减少欲求的重要性,布鲁克斯提出了一个公式:满足感=拥有÷欲求。你在财物增加时如果不控制欲求,你的欲望将会扩大,这样的话你越成功越感到不满足,因为你的欲求总是大于你的拥有。“50岁时一辆奔驰带来的满足小于30岁时一辆雪佛兰带来的满足。因为现在又想要法拉利了。”如果拥有50元时你想要100元,你的满意度是0.5,等有了100元你想要1万元,满意度就只有0.01了。有朋友开玩笑说,生了一个孩子之后,你很容易就满足了,不想再生第二个了。如果有了一个孩子,你只想要熟睡的那半个,你的满意度是2。

对于如何减少欲求,布鲁克斯提出了四个具体的措施。第一,要问“为什么”而不是要“什么”,要摆脱那些妨碍人生的深层目标的欲求;第二,做一个反向的愿望列表,看看是哪些东西让你感到不满足,然后追求与之相反的事情;第三,追求小的、偶然的快乐,如赏花;第四,认识到人生苦短,要只争朝夕。

有孩子的女性,不要只把自己视为“母亲”

继叔本华、美国60年代的嬉皮士之后,布鲁克斯也喜欢上了佛教的主张。叔本华指出,幸福有三个来源:人是什么、人有什么、给他人的形象如何。首先,最后一个不可靠,要取决于别人。其次,我们占有的东西虽然可以为我们提供舒适和庇护,也容易被他人夺走。而且占有具有某种反作用力,让我们最终会占有所占有的。所以幸福只能回归自身,从自身的秉性之中,从精神气质、幻想、想象力中获得。萨弗兰斯基在《叔本华传》中说:“宣布一切皆是虚无,可以使严峻的人生变得松弛。叔本华正是凭借这种松弛的方式发挥了影响。托马斯·曼的反讽笔调,威廉·布施等现实主义作家们的幽默文风都得益于叔本华。”

我们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活着总是在做优先级的排序。《卫报》专栏作家奥利弗·伯克曼在《四千个星期》一书中说,有人以为,同时做很多事情比较高效,多条线同时推进。但结果往往是哪一条都没有进展,因为每个项目让你感到困难或者枯燥时,你就转向另一个,所以你要限制你在做的事情。有管理专家建议不要超过三件。一旦你选好了三个任务,再有新的需求出现,都只能等你做完了三件中的一件(或者放弃其中的一件)。

有孩子的女性,不要只把自己视为“母亲”

《重版出来》剧照

还有人拖延,是担心自己做不好,达不到自己想要的水准。这种拖延不仅限于工作上,在情感上也是一个大问题,比如“有史以来最糟糕的男朋友”卡夫卡的经历。1912年一个夏夜,29岁的卡夫卡在朋友家见到一个德国来的女孩,24岁的菲利斯,卡夫卡对她一见钟情,五年间他们通了几百封信,但只见过几次面。第一次见面七个月后,卡夫卡答应同她再见一次面,但临时发电报说他不去了,后来虽然去了但不太高兴。最后他们订婚了,但卡夫卡在日记中说他感觉自己被绑住了,不久他取消了婚约。1917年卡夫卡又以肺结核病为借口再次取消婚约。让卡夫卡长舒一口气的是,菲利斯嫁给了一位银行家,生了两个孩子,移居美国。

卡夫卡之所以犹豫不决,是因为他什么都想要:既想做一个令人尊敬的公民,保险公司职员,又想结婚成家,还想献身于写作。我们人生中的其他抉择也一样:工作还是家庭?本职工作还是创造性的事业?回老家还是留在大城市?卡夫卡的做法是回避问题。他只给菲利斯写信,让情感生活不影响自己的工作。

法国哲学家柏格森在《时间与自由意志》中解释了我们为什么更喜欢悬而未决而不是专心于一种道路:“希望是一种强烈的愉快,是由于这个事实:依照我们喜好而被设想的未来,同时通过许许多多方式呈现在我们眼前,这些方式都同样吸引我们,都同样有实现的可能。心目中的未来充满无穷的可能,因而好像比事实上的未来能使我们有更多的收获。希望比占有所以更加明媚动人,梦境比现实所以更加明媚动人,道理就在这里。”

有孩子的女性,不要只把自己视为“母亲”

只要我们在幻想未来,就可以想象各种可能同时完美无缺地展开。只要过其中的一种生活,就得权衡。可是如果无论如何选择都会失去其他可能,就没有理由拖延。

工作与家庭如何抉择?哲学家玛丽安娜·亚历山德里说,按照萨特的理论,有孩子的人不要把自己视为“母亲”。在萨特的理解中,没有母亲,也没有倒霉鬼、服务员、会计师或哲学家,这些只是我们扮演的角色。努力去平衡工作与生活相当于假装工作和生活是成功存在的“唯二因素”。

有孩子的女性,不要只把自己视为“母亲”

萨特会说,我们要做的不是试图实现工作与生活的平衡,而是应该努力做到自由而负责地扮演我们存在的角色,第一步就是不要做“母亲”,不要用任何角色来抵消我们的超越性。

 排版:小风/审核:同同

有孩子的女性,不要只把自己视为“母亲”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