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贺!3月,人民币在我国对外货物贸易中,支付占比扩大至23.1%
这句话,想必很多网友都曾听过——今年3月份,人民币在我国跨境交易支付中占据的比例提升至48.4%,首次超过美元,升至第一名。但需注意:跨境交易,并不等同于“跨境贸易”。
跨境交易,包括的内容很广阔
跨境交易可以细分为“经常项目账户,资本和金融项目账户”。前者又可以再细分为“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初次收入和二次收入”,后者包括了“直接投资、证券投资、其他投资”等。
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的“银行代客涉外收付表”显示:我国2023年3月份的货物贸易收付总金额为37404.4亿元。其中,人民币收付金额为8622亿元,占比提升至23.1%。
服务贸易收付金额在今年3月份为4364.1亿元,其中的人民币收付金额为2649亿元,占比60.7%;直接投资收付金额为8876.6亿元,其中的人民币收付金额为6653亿元,占比更是高达74.9%。
3月份,我国证券投资、其他投资、初次收入和二次收入等项目收付金额合计超过2.76万亿元,其中的人民币收付金额在2万亿元左右,占比78.3%。
与服务贸易、直接投资、证券投资、其他投资等项目相比,人民币在我国跨境货物贸易中占据的比例一直都处于偏低的位置——2010年的时候还不到10%,2022年全年提升至19%左右。
南生曾撰文预测“今年,人民币在我国货物贸易支付中占据的比例会提升至22%”。现在,公布出来的结果却是已扩大至23.1%,发展如此迅猛,提升幅度之快,已超过预期了。
超过南生的预期,不代表超过其他网友的预期。在一些网友心目中,我国的优势是在货物贸易领域;在服务、金融领域,美欧占据更大优势。人民币支付,本应该在我国优势项目占据更高的位置。
但公开的数据却正好相反,人民币收付偏偏在我国“资本和金融项目”下占据主导位置,在“跨境货物贸易”领域拖了后腿,这原因是什么呢?
短板,为什么是货物贸易呢?
这是因为在资本和金融账户下,我国人民币仍不能实现自由兑换。无论是外资进来,还是我国资本走出去都受到监督。土耳其、阿根廷以及亚洲金融危机时的泰国,他们用经验告诉我们:
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市场不完善,综合竞争力有限,如果过早地开放金融市场,不但不能促进经济增长,反而容易导致资金频繁流动,无力对抗游资、热钱对国内经济和金融市场的冲击。
我国一直强调“发展中国家金融市场的开放,需循序渐进、因势利导、趋利避害”,各国应从自身国情出发,采取适合于自身的监管办法和步骤,加快结构改革,逐步融入国际经济和金融体系。
正是在这种科学、理性、逐步开放的宏观调控政策下,我国人民币才在“资本和金融项目”下获得了保护性的发展,并对人民币在境外地区形成较大规模、较为稳定的存量市场奠定了基础。
与资本账户下不可自由兑换不同,我国人民币在“经常项目”下是可以自由兑换的。中国境内的个人、企业以及其他机构可以将人民币自由地兑换成美元、欧元、英镑等外汇,用于跨境贸易。
但恰恰是在这个可自由兑换的跨境贸易领域,在这个可充分参与国际竞争的领域,人民币收付占比却拖了后腿。恰好体现了管控与开放,在发展中国家金融市场中的辩证与统一的关系。
理想很丰满,但现实却很残酷。国际社会的游戏规则是丛林法则,弱的一面最好多采取保守性开放策略,先努力修建好自己的护城河。本文由南生撰写,无授权请勿转载、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