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博物馆协会副理事长刘超英:博物馆要避免科技手段滥用

2024-05-19 23:55:00 - 新京报

今年5月18日是第48个国际博物馆日,主题为“博物馆致力于教育和研究”。在中国博物馆协会副理事长、北京博物馆学会理事长刘超英看来,这意味着博物馆本质功能和价值的回归。

2020年,北京正式提出“博物馆之城”建设,经过几年的布局和发力,“博物馆之城”建设成效初显。“规划的发布本身就是很大的成就,其次是类博物馆的培育工作,会为今后北京博物馆的发展打开一条宽阔的道路。”刘超英说。

谈及理想中的博物馆,她表示,博物馆不要“千馆一面”,要有自己的特点;要给人以启迪和美的享受,而不是一味地教育、传播知识;也不能一味迎合市场和观众,“好的博物馆应该始终站在文化前沿,引领大众。”

中国博物馆协会副理事长刘超英:博物馆要避免科技手段滥用

博物馆科研能力存在总体偏弱的情况

新京报:今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为“博物馆致力于教育和研究”,我们该如何理解这一主题?

刘超英:博物馆最初源自人的收藏意识,随着社会进步,现代意义上的博物馆实际是一个公共文化教育机构。在我国,博物馆被纳入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国际上,博物馆也是公益性质的教育机构,所以,博物馆和教育一直是密不可分的。

博物馆教育一直是大教育体系里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教育是一种定向的教育,有特定年龄、范围的受众群体,而博物馆是面向全社会提供公共教育服务。在这个轻松、愉悦的环境里,每个人可以从不同角度汲取养分,而且是非限定性、非强制性的教育,不用以应试为目的,可以接受一些东西,也可以不接受一些东西。

除了教育,此次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还强调研究。博物馆并不是说我有文物,摆出来给大家看,而是要对藏品进行研究,还要对相同类型的文物、博物馆等进行研究。博物馆办展览,也不是简单的文物展示,而是研究成果的综合展示,要告诉观众史实,讲述过往的故事,这些文物和知识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有逻辑关系的,这就需要背后的研究、策划、组织。

实际上,我们对博物馆科研的要求与公众对它的期待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博物馆科研能力存在总体偏弱的情况。这次专门以此作为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证明这是一个共性问题,在世界范围内大家都意识到,要进一步强化科研,才能更好地提供教育服务。

新京报:从全国范围来看,北京博物馆的资源有哪些独特性?如何看待北京举办博物馆月活动的意义?

刘超英:从备案博物馆数量来看,北京的博物馆不是全国最多的,但门类是最齐全的。作为全国文化中心、历史文化名城,北京一直秉持要办高质量博物馆、高质量展览的理念,我们确实有很多能够直达人心、有吸引力的博物馆,资源也非常丰富。

北京举办博物馆月活动,在全国是首创之举。不管是活动的策划、持续的宣传,都能对博物馆的影响力和知名度有一个很好的提升。我想,这也需要博物馆去思考,如何利用这一个月,给大家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

博物馆要以“物”为基础,科技手段是点睛之笔

新京报:这几年,除了公立博物馆,一些小型的民办博物馆也受到大家的喜爱和关注,北京还出台了类博物馆的管理办法。如何看待民办博物馆、类博物馆等的作用?

刘超英:民办博物馆、类博物馆是博物馆体系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没有它们,北京博物馆的体系就是不完整的。民办博物馆中,很多藏品是馆长的个人收藏,相对来说会更具有专题性,聚焦于某一类或几类藏品,可以弥补国有博物馆藏品的不足。

比如,作为北京第一批设立的民办博物馆,马未都创办的观复博物馆很受欢迎。2008年的时候,他曾举办过关于盒具的展览,主题很小,藏品却很齐全,这在很多大型综合性博物馆的展览里很少见。还有古陶文明博物馆,收藏了很多秦砖汉瓦,有很强烈、鲜明的个性。还有何扬·吴茜现代绘画馆,是中国第一家私人现代绘画馆,填补了中国美术史和文物史的空白。两位主办者都是北京画院的画家,办展的时候,观众可以直接和画家交流,和讲解员、策展人又有很大的不同,非常有意思。

类博物馆最初来自9部委联合印发的《关于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北京出台了相关管理办法,引导具有部分博物馆功能但尚未达到登记备案条件的“类博物馆”机构逐步提升水平。不同的是,民办博物馆已经备案,类博物馆还达不到相关要求。

总之,博物馆最大的特点在于“博”字,每一个馆不分大小,都有其独特的价值,才能组成一个完整的博物馆体系。

新京报:近年来,博物馆在展览展陈方式、文创方面呈现出哪些新的特点?未来博物馆发展的重点方向有哪些?

刘超英:从表面看,科技手段运用会多一些,多馆联合办展的形式会多一些。但我个人认为,现在有科技手段滥用的趋势。博物馆需要以“物”为基础,包括对于“物”的展示和解读。但很多博物馆实际上用科技手段代替了这种展示和解读。一个50平方米的展厅,可能每隔两三米就有一个电子设备,可能是触摸屏、VR、投影,有点舍本逐末。科技手段可以用,可以是点睛之笔,用的过多,实际上就已经不是博物馆了。

实体的东西和虚拟的不一样,你可以看到所有角度和细节,感受到它的温度,能够产生和古人对话的感觉。我想,博物馆今后还是要回归本质,踏踏实实收集藏品、进行研究。当时看到这次博物馆日的主题,我非常兴奋,看来全世界同行都意识到,我们可能做得“太炫了”,真正需要沉下来,多做点博物馆自己的事。

我理想中的博物馆,不要“千馆一面”,要有自己的特点。而且,博物馆一定要给人以启迪和美的享受,不是一味地教育、传播知识。博物馆也不能一味迎合市场和观众,好的博物馆应该始终站在文化前沿,引领大众。

新京报记者 展圣洁

编辑白爽校对吴兴发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