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上海长江口中华鲟自然保护区基地:共护“水中大熊猫”

2024-06-19 00:01:10 - 媒体滚动

转自:上观新闻

近日,记者走进上海长江口中华鲟自然保护区基地,了解中华鲟的生长情况。

中华鲟是地球上最古老的脊椎动物之一,起源于1.4亿年前,有水中“活化石”之称,也是长江流域水生生态系统的旗舰物种,是目前长江里现存最大的鱼,因野外种群数量减少,目前已是极危物种,被称为“水中大熊猫”。

探访上海长江口中华鲟自然保护区基地:共护“水中大熊猫”

中华鲟是江海洄游型鱼类,近海栖息,长江繁殖。每年7至8月,中华鲟从长江口溯流而上,在自然产卵场产卵;孵化后的幼鲟随江漂流,次年抵达长江口。长江口被称为中华鲟的“幼儿园”,特有的“待产房”,又是重要的“产后护理场所”,也是江豚、胭脂鱼等保护动物的重要分布区,是其它鱼类洄游的重要通道和索饵产卵的重要场所。

探访上海长江口中华鲟自然保护区基地:共护“水中大熊猫”

在上海长江口中华鲟自然保护区基地里,生命长江馆承担着中华鲟的繁殖、养殖和抢救重任,中华鲟抢救观察池里有抢救的中华鲟和胭脂鱼。

探访上海长江口中华鲟自然保护区基地:共护“水中大熊猫”

在放流驯化区,黄色涌浪机模拟海洋环境,驯化成功的中华鲟将回到大自然。

探访上海长江口中华鲟自然保护区基地:共护“水中大熊猫”

6月6日全国“放鱼日”之际,30尾经过野外驯化并佩戴标志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鲟和30000尾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胭脂鱼放流回长江口水域。

探访上海长江口中华鲟自然保护区基地:共护“水中大熊猫”

同饮一江水,地处长江上游的贵州,是长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和生态功能保护区域。近年来,贵州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切实履行长江经济带协同保护发展责任,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积极融入国家战略,加快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制定了贵州省“十四五”长江经济带发展实施方案,建立健全长江流域协调机制,完善深化跨省流域联防联控机制。积极推进“长江禁渔”“平安长江”“打击整治长江流域非法采砂”等专项行动,共同守护长江的水生态环境。

今时今日,贵州赤水河水生生物繁殖鱼类不断增加、珍稀鱼类数量和种群不断增多、个体重量不断增重、资源总量明显增长,胭脂鱼、岩原鲤等珍稀鱼类在乌江也偶有采集,水生态呈现向好趋势。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杨静

编辑何涛

二审杨韬

三审田旻佳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