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现代女作家石评梅笔下的青岛

2024-06-19 05:14:52 - 齐鲁晚报

近现代女作家石评梅笔下的青岛

近现代女作家石评梅笔下的青岛

石评梅(1902年—1928年),山西平定人,近现代女作家。

1923年6月18日,石评梅在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堂毕业前夕,随旅行团抵达青岛。在青岛的时间虽然很短暂,石评梅还是随团参观游览了一些重要场所和名胜,如学校、公园、海滨等。她后来所写并发表在《晨报副刊》上的《图画中的青岛》一文,就是对这次青岛游览的记叙。

□赵瑞峰

石评梅是和冰心、庐隐、凌叔华、苏雪林齐名的作家,如果不是英年早逝,她应当是一位很有作为的女作家。

石评梅本名石汝璧,笔名评梅女士、波微、漱雪、冰华、心珠、梦黛、林娜等。她于1919年考入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堂后,与冯沅君、苏雪林等结识,并开始写作,著有长篇游记《模糊的余影》和散文集《涛语》《偶然草》等。

1923年6月18日,石评梅在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堂毕业前夕,随“女高师第二组国内旅行团”抵达青岛,居住在东华旅社,次日即乘马车游览青岛。由于接到学校电报,催旅行团速返北平参加毕业典礼,因此他们只在青岛游览一日。在青岛的时间虽然很短暂,石评梅还是在《图画中的青岛》一文中,真切地表达了她对青岛所怀着的美好感情,颇为动人。

石评梅在《图画中的青岛》开篇即说:“我常常在理想中有一个青岛住着,但与实际上的青岛是一点也不同。”理想中的青岛是怎样,石评梅没有讲,但现实中的青岛之美无疑让她陶醉。她说:“一路风景之美俨然图画,前有碧青的大海,后背翠螺的山峰;两旁树丛,剪得十分整齐,嫩绿可爱。洋式的楼房,都是绛黄色的外墙、红瓦的屋顶,覆满了紫的藤、红的花、绿的树。道路的整齐,较北平东交民巷之外国租地,尤为讲究。”初经领略青岛之美,石评梅坚定地认为,“在青岛的街上行走,与游园一样舒适”。

石评梅随旅行团首先参观了建于海滨、由当时东莱银行股东刘子山捐资创办的青岛私立中学,这也是由中国人独力创办的第一所青岛中学。当石评梅随旅行团来到时,该校才开学数月。青岛私立中学地处海滨,石评梅说:这里“空气清新,风景优美”,在其接待室可“极目远眺,俯望大海荡漾,青翠一碧,红瓦如鳞,间有绿树荫蒙”。

据《图画中的青岛》一文描述:“(青岛私立中学校)学生皆一概着黑色制服,学生精神稍欠活泼,课堂内异常严肃。共有一班学生四十余人,分AB两组,英文和算术,学生外籍者多。教室光线充足,清洁,墙壁作西湖色,故不伤目力。寝室在楼上,每屋可住五六人,皆一律铁床,覆以白毯,整齐清洁之至。举目一望,海光山色,云霞满目……”“青波荡漾,云山苍茫,由窗中望去,有清溪,有小桥,有山有树,碧荫如幕,朱顶洋房,隐约其中。学生客厅,以围屏障之,隔为游艺室,有乒乓房。”这两段记载,对了解民国时期青岛中学的状况,无疑是重要的资料。

日本被迫于1922年12月将青岛主权归还中国,但在上世纪20年代青岛的学校还有一些是日本人创办的。距青岛私立中学不远,就有日本中学、日本高等女子学校。石评梅等人自青岛私立中学出来,很快就来到日本中学参观。

《图画中的青岛》对日本中学状况记录得颇详细“……门如宫门成圆形,大理石作柱石,以花纹砌地。此校共四百人,有五个年级,经费每年十二万日元。学生上课下课以喇叭为号,精神异常活泼。设备甚完全,在山东采集的动物标本最多。据云此校之设备,比日本国内之中学更完全。物理化学实验室,设备亦完全。武道场,即体育房,分两部分,中间一部分为柔道,外边为剑击,柔道之地板有弹性,可免危险,旁有洗浴室、更衣室。画图教室,墙壁上有各种油画,风景皆青岛本地风景。露天操场,设备完全,有水平杠、铁杠、跳高架等,大礼堂兼音乐教室……”由此可见,这座日本中学不论规模建制、设施设备,还是学生精神面貌,都远非初创的青岛私立中学可比。

石评梅将她已参观过的包括青岛私立中学在内的多所国内学校,同日本学校相比较,认为除了教育目的不同外,日本学校的学生很活泼,这一点和国内诸学校有所不同。

接着石评梅又参观了二十年前由德国人所建、现由中日合办的胶济商埠屠兽场。这个屠兽场“有机械做冰室、细菌查验室、藏肉室,设备甚完全;皆分各部位流水宰割,日可宰兽数百头,以铁钻罩于牛(或猪羊)首,以锤一击即死;然后解剖为各部分,分售于内外,或做成罐头售于国内外,以国外售者为最多。并有摆设室,陈列各类宰割成绩在内;据云六时内可宰牛八百五十头,猪羊一千头”,石评梅感到颇为震惊。

午后三时,石评梅开始游览青岛名胜,她“一路至龙江路,路甚平坦,两旁杨柳荫浓,日本中学学生在道旁赛跑,有几个体育教员,一路监督”;望“海上烟雾弥漫,浪花一层层推来,激石成白花,淙淙可听”。至德国炮台,看炮台密室、兵房等。“登炮台一望,则大海青碧,中有小岛,上建一灯塔,即‘青岛’是也。”

现在的青岛中山公园当时叫青岛第一公园,石评梅认为“风景甚美”,她在《图画中的青岛》中记录了游览公园时的所见所闻:“……两旁遍植樱花,叫樱花路;又至外国茔,墓碑皆为极美丽之石镌,上有各种花纹,凡雕工良者,多被日本人拿去,尚有掘去痕迹。有一中国女子坟,系一广东人,同德国人结婚,死后葬此;以铁栏拦之,上刻一极美之女像,手拈玫瑰花一枝,含笑低首,着西装且为中国人的面貌。其旁刻有两个女神,长着翅膀,可惜一个手臂已击断。坟上花香扑鼻,蛱蝶纷飞,别有风致。”

石评梅的散文、小说素来带有浓郁的感伤抒情色彩,看其对青岛第一公园的这段记叙,亦是如此。

参观提督办公署时,石评梅颇为留意其建筑、装饰:“……建筑之美,莫可形容;灯皆极美丽,毯皆极绒厚之花纹,玻璃砖砌地,云母一石作顶,壁悬极美丽之风景画。有花房,有跳舞场。种种花样之帐幔垂地,寂寂无声,不禁令人生出一种今夕之感。”

在大致游览青岛之后,石评梅认为,“青岛地既傍海,且可直接泊岸,故在商业上极便利……但航权操之外人手……利益殊无可图”;倒是教育上宜于开办私立学校,然而“因青岛……对于济南不能脱离,不能混合,故经费甚困难,不易开办”。

青岛植被丰富,“森林有三十英里”,对此石评梅很是赞赏,因为在她看来,“青岛海水多,河水少,森林可以为间接取水用。北方山枯,有森林可滋润空气,又可美化风景;但民多砍伐,只好年年多植”。

虽然石评梅在青岛的时间很短,但她在《图画中的青岛》中,对青岛名胜、风景、教育状况都有所描写,可以看作上世纪20年代青岛的一个缩影。

(本文作者为文史研究者)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