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热点新闻报道的几个核心要点

2024-06-19 10:31:55 - 媒体滚动

转自:上观新闻

作者:张珈玮

做好热点新闻报道的几个核心要点

融媒体时代,要打造出色的热点新闻报道,关键在于精准把握几个核心要点。

团队协作与环节联动

要想在对热点新闻的报道中兼顾时效与质量,一个高效的团队与完美的联动必不可少。这个团队必须拥有快速响应的能力,团队成员各司其职、密切配合,从而确保采访、写作、编辑和发布等环节紧密衔接,热点新闻能够迅速地发布并传播出去。

2023年11月1日,马鞍山市中级人民法院对一起发生在26年前的投毒杀人案进行公开审理。海报新闻负责本次报道的两名前方记者在到达现场后发现庭审现场仅限一人进入,且禁止录音录像。在此情况下,如何确保报道的时效性和深度成为一大挑战。

这时两位前方记者迅速兵分两路,负责外场报道的视频记者积极与受害者家属保持联系,深入挖掘案发经过,为庭审结束后的深度人物报道搜集线索和素材;庭审内场的记者在休庭后迅速整理庭审情况,与外场视频内容相结合,形成完整时间线的消息。

在前方记者马不停蹄采访时,后方团队也紧密关注着海量网络信息。当庭审结束,后方团队在上万条新闻评论中又找到了一位当年的受害者家属,立即将信息传递给前方记者。前方记者第一时间与这位家属取得联系,通过深入采访,最终完成了题为《马鞍山武校投毒案里那个“精神失独”的家庭》的稿件,该稿件的全网观看量突破了100万。

做好热点新闻报道的几个核心要点

中老铁路的开通,把中国和整个东南亚连接起来,让“坐着高铁畅游东南亚”成为现实。

2023年4月13日,中老铁路国际旅客列车正式开通。笔者与同事从昆明出发,一路到老挝首都万象,进行了一场近10个小时的融媒报道。报道采用了直播、短视频、文图报道等多种呈现方式。

客观而言,仅靠前方两名记者完成这样长时间的融媒报道是不可能的。这需要与后方导播、视频、编辑、技术、美编等十几位同事进行紧密合作。从上午7点开始,记者抵达动车站后立即开启直播,后方通过海报发布了此次直播的二维码。因为前方只有一名视频记者,所以需要后方导播及时切条,交给相对应的视频编辑进行处理。

这种情况下,前方记者需要具备极强的沟通和协作能力,与后方编辑导播随时保持联络,以保证视频的内容、主题与现场情况相一致,完美地做好融媒报道。

深度调查与独立思考

融媒体时代,网络上的信息纷繁芜杂,新闻失实与新闻反转的现象增多。作为主流媒体的记者,不仅要具备新闻工作者的专业素养,还要具有独立思考能力以及追求真相的执着。首先,应确保进行三方信源的核实;其次,深入调查事件背景,认真调查当事各方的背景及在事件中的利益关系,以免被表象所左右。

2022年6月5日,上海的年轻小伙陈明(化名)停放在楼下的摩托车被同一栋楼的老人推倒。陈明通过监控找到了老人,老人强硬的态度令陈明愤怒不已。陈明将监控录像上传至网上,一度登上热搜,许多报道指出网友希望他“得饶人处且饶人”。2023年1月24日,老人去世,再次将陈明推向网暴中心。

2023年12月,海报新闻再度联系到了这位年轻人,深入挖掘了舆论旋涡中的事件真相。在深入沟通中记者了解到,自从陈明决定走法律途径以来,就不断遭受网络暴力的困扰。然而陈明坚定地认为,世界需要更多敢于较真、勇于改变社会风气的人。为进一步核实陈明的说法,记者联系了小区物业,并得到了他们的证实。在小区居民和物业的协助下,记者成功还原了事件的来龙去脉,发布了题为《追责老人故意推倒摩托车胜诉后,他又将网暴者告上法庭》的稿件。

经历了搬家、失眠和网络暴力,陈明不仅成功捍卫了自己在老人推倒摩托车一案中的权益,更勇敢地将网暴者告上了法庭。报道以细腻的笔触呈现了事件的完整经过,引起了广泛关注。

快速传播与多元呈现

融媒体时代,热点新闻的报道既要第一时间把真相传播出去,又要善于讲故事,善于吸引受众。

这就要求报道团队不仅要具备快速反应能力,还要有丰富的现场经验,以便判断哪些素材能够最大化地实现报道价值,从而创作出既具时效性又深入、全面、吸引人的作品。

2023年4月17日,56岁的“灵魂摆渡人”刘德文从台湾飞抵成都。他肩负着一项特殊的使命——护送老兵的骨灰归乡。为了提前作好采访准备,记者在飞机落地前1个小时就抵达机场,但此时机场上已聚集了10余家媒体的记者,竞争激烈。

现场记者当机立断开启直播,采访前来迎接老兵骨灰的家属,听他们讲述数十年的寻亲之旅。随着直播的开启,《海报直播|台湾“灵魂摆渡人”刘德文再次启程送老兵“回家”》登上今日头条热搜榜前五。后方编辑马上从直播内容中提取出关键信息,完成短视频拆条分发,在商业平台上收获了不小的流量,完成了该热点新闻的快速传播。

飞机着陆后,刘德文与老兵亲属在机场完成了骨灰的交接仪式。然而,由于现场环境复杂、媒体数量众多,除直播外,记者未能获取更多相关信息。在这种情况下,记者一路跟随刘德文及家属的车辆,从机场直至50余公里外的市区,最终在一家酒店外与他们相遇。为了全方位记录老兵回家的历程,记者与刘德文同住一家酒店,并于次日清晨一同前往老兵的故乡资阳,见证了下葬仪式。至此,记者完成了人物专访《人间归途!台湾“灵魂摆渡人”刘德文再启程送老兵“归家”》。

本次报道通过在热点现场启动直播、同步发布文字报道和视频拆条实现了快速传播,第一时间将现场的最新资讯传递给受众,吸引了受众的目光,累积深度报道的素材。同时,后续阶段完成深度的人物专访,通过文字通讯和纪录片进行深度报道。这一过程实现了热点新闻直播、文字报道、短视频和纪录片报道的矩阵传播和多元化呈现。

在如今的新闻采访过程中,热点新闻几乎没有“独家”,通常在现场都会有数家媒体进行采访报道。但融媒体呈现又要求记者们尽可能多地收集素材。

从前述融媒体实践可以看出,在热点新闻的融媒体报道中,记者要拿出自己的看家本领,在众多采访报道中找到自己的独特视角,想尽办法多拍、多采,以便为后期工作团队提供施展“拳脚”的机会。

小切口与大主题

面对一个新闻事件,选择小角度切入,用小角度去表现主题,可以使新闻报道更加细腻、深入,更容易把主题写深写透,写得生动活泼,抓住读者的心,达到以小见大、窥一斑而见全豹的效果。

2023年12月27日,备受关注的郭刚堂之子被拐案迎来了一审宣判。面对这一社会悲剧,如何在报道过程中避免空洞的叙述,选择一个最容易引发受众共鸣的小切口就非常重要。

从郭振被人贩子拐走开始,郭刚堂骑着摩托车全国寻子的故事便逐渐被人们所熟知,电影《失孤》更是将此事搬上了荧幕。24年后,郭刚堂找回了郭振,这个家庭重新组合,他们又相互接受、相互融入。

大众新闻客户端正是以郭刚堂过去的“24年”作为切入点,发表了《对话〈失孤〉原型郭刚堂:失去“24年”、找回“24年”、重启“24年”》的报道——郭刚堂认为找到孩子是新生活的起点,应该给孩子充分的尊重和自由,面对24年的缺席,他并不急于让孩子接纳自己,而是选择潜移默化地改善父子关系。2023年3月19日,郭振选择回到聊城老家结婚。

选择“24年”这样一个切口进入主题,不仅讲述了郭刚堂在寻子路上所经历的痛苦,也描绘了他所期待的未来同儿子相依相伴的24年。未来,郭刚堂要重新做回“父亲”,重启他的人生旅途。失去、找回、重启三个词在24年里交汇融合,将报道内容升华。

文章以小见大,细腻地描绘了被拐家庭所经历的种种磨难以及孩子回家后的关系修复之路,传递了正能量,获得了大流量,登上了今日头条等3家商业平台热搜榜单,全网阅读量达百万。

结语

在当今的融媒体语境下,新闻报道正处于一个既充满挑战又充满机遇的十字路口。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媒体形式的多样化,新闻报道需要不断地适应和创新,以满足受众日益增长的需求和期待。

要在融媒体语境下做好新闻报道,首先必须坚守传统报道的传播规律。新闻报道同样需要勇于创新,实现多媒介整合。除了创新报道形式,新闻报道还需要注重与受众的互动。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利用融媒体的优势和特点,为受众带来更加精彩、深入的报道体验。

(作者张珈玮: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海报新闻编辑部视频直播中心)

本文刊于《全媒体探索》2024年5月号,原标题为《做好热点新闻报道的几个核心要点》。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