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造加速跑 小区更适老

2024-06-19 14:00:19 - 北京晚报

路面坑洼不平、缺少坡道扶手、活动场地有限、座椅配备不足……在老旧小区中,老龄化程度普遍较高,但对老人不够友好的细节问题几乎随处常见。

目前,本市老旧小区改造正在“加速跑”。记者进行多方探访,发现不少老人期待改造过程中能够兼顾“适老化”需求。如何兼顾这些需求?一些已经完成改造的老旧小区或许值得借鉴。

改造加速跑 小区更适老

在鸭子桥南里4号楼前,刘大爷无处歇脚,只好坐在花坛边。

改造加速跑 小区更适老

广安门外南街67号院前的小广场上,老人们用各种旧椅子替代小圆凳。

痛点

小区缺少歇脚地座椅太矮起身难

傍晚时分,家住西城区鸭子桥南里4号楼的刘大爷推着轮椅,在楼下散步。“前阵子摔了一跤,走路不那么利索,需要扶着点才行。”85岁的刘大爷住在三楼,由于没有电梯,轮椅只能放在楼下,自己抓着楼梯扶手慢慢走下来。

“这底下没多少能遛弯儿的地方,到处都是车。”刘大爷看了看路两旁停放的车辆,无奈地叹了口气。话音刚落,过道迎面开来一辆车,刘大爷不得不推着轮椅往旁边避让。

根据北京市住建委日前发布的通知,鸭子桥南里4号楼被列入第二批央企在京老旧小区综合整治项目名单。

“改造的时候要是也能在楼下添几把椅子就好了。”刘大爷感慨,小区里缺少歇脚地,唯一能休息的地方就是4号楼东侧的一处凉亭。“里面经常坐得满满当当,想找个空位都难。”

在刘大爷看来,即使有空位,凉亭也算不上太好的选择。“紧挨着垃圾桶,夏天容易招蚊虫,味道还难闻。”环顾四周,刘大爷无处休息,只好把轮椅上的坐垫拿下来,放在满是尘土的花坛边,将就着坐下来。

由此向北,记者又来到同样列入第二批央企在京老旧小区综合整治项目名单的广安门外南街67号院1号楼、2号楼。

“楼前面之前是绿地,后来小区里车越来越多,就把这儿改成了停车场。”对于这样的调整,家住1号楼的郭阿姨心存顾虑,“现在要想去小广场,就得从停车场穿过去。这车来车往的,多危险呀!”

小广场中,92岁的黎大爷正坐着乘凉。“这边倒是有椅子,可高度合适的没扶手,有扶手的又太矮。”黎大爷做过膝关节手术,坐下起身都有些费力,“最怕坐那种矮的椅子,坐下去就站不起来。”

黎大爷指了指身旁的座椅。“这椅子之前坏过,有人来修了以后,直接把椅子腿往地底下插了一截,结果椅子矮了好多。”记者发现,椅面距离地面只有20多厘米,明显低于正常高度。

不远处,四位老人正围坐一桌打牌。仔细一看,他们的椅子各不相同。“本来配的是金属小圆凳,但没有靠背,坐久了腰受不了。”一位老人告诉记者,后来陆续有人搬来些旧椅子放在小圆凳上,虽说有些不伦不类,可也比过去那种舒服些。

天色渐晚,黎大爷起身回家。对他来说,单元门内的三级台阶是最大的“拦路虎”,“台阶特别陡,走起来费劲。”记者发现,单个台阶高度将近20厘米,明显比普通台阶要高。

而在部分单元门内,这段楼梯旁并未安装扶手。“别小看这几个台阶,腿脚不好的老人经常卡在这儿。”郭阿姨的父亲今年90岁,每次出门时,都只能扶着墙走下来,“手没地方抓,还是挺吃力的。”

改造加速跑 小区更适老

六合园南社区西院在改造时,特意给老人配备有扶手和靠背的座椅。

改造

设备应简单实用保证微利可持续

作为老旧小区,位于石景山区的六合园南社区西院也曾经面临诸多问题。2019年,这里被列为石景山区老旧小区改造项目。

“改造从小区路面开始。”六合园南社区书记于雄伯告诉记者,小区建成于1994年,多年下来,地上铺的方砖变得高低不平,加之地势较低,下雨时积水最深能到膝盖处,“居民出来需要在地上用砖搭‘梅花桩’,这对老人来说太困难了。”

路面平整后,单元门前的高差依然存在,又该如何解决?“过去很多老楼需要通过这样的高差来避免雨水倒灌,我们就把楼前做成缓坡,让雨水可以顺着缓坡流到排水孔内。”于雄伯说,改造后,小区内基本全面实现零高差,“那些道牙也都做平了,改成用标线来区分,这样老人走路或者推轮椅都方便多了,尽可能减少绊倒摔跤的风险。”

在改造过程中,于雄伯始终认为,适老化改造应该简单实用,而非花里胡哨。“不要试图让老人进行任何复杂操作,也不要让维护成本过高。否则,后期一旦资金跟不上,就很容易停摆。”

作为引入社会资本的试点社区,六合园南社区与愿景集团建立战略合作,共同推进项目实施。“按照‘微利可持续’的原则,这些年来一直运转良好。”在于雄伯的带领下,记者来到由自行车棚改建而成的老年会客厅。“这里既可以经营,给老人提供健康服务,又能开放场地,方便老人下棋、聊天、喝茶。”

老年会客厅里,许大爷正跟三五好友一起打牌。“这地儿真不错,冬暖夏凉,外面刮风下雨也不怕。”老年会客厅外,南北两面靠墙分别设有座椅。“冬天可以在南面晒暖,夏天可以躲北面乘凉。”于雄伯说,小区里专门留出三处空地,安装带有扶手和靠背的座椅,方便老人休息。

“腿脚好的老人,还可以到‘屋顶花园’。”在小区中央,新建的综合体既能满足居民停车需求,又在楼顶提供活动空间,“孩子能在上面玩耍,老人也能坐旁边休息。”

在征求居民意见时,于雄伯发现不少老人提出希望能在院子里晾晒被子。“适老化改造要符合老人本身的生活习惯,一些看似不起眼的设施,都会直接关系到老人的使用体验。”为此,小区里保留了多处晾衣竿,并在综合体的楼顶开辟多功能晾晒点。

“老旧小区在改造中要因地制宜,毕竟小区情况千差万别,未必都能有落地的条件。”于雄伯说,改造也可以根据需要不断优化调整,“如果居民同意,我们正考虑在三层和五层拐弯处的墙上加装折叠椅,这样住高层的老人也能有个歇脚的地方。”

建议

老幼空间相融合循序渐进巧推动

“社区中的无障碍设施需要从住宅室内、公共走廊、电梯、楼栋入口、人行步道一直延续到社区出入口,覆盖居民的主要通行区域。一些老旧小区在进行改造时,通常只是在楼栋入口处增设了无障碍坡道,使得社区中的无障碍系统缺乏连续性。”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周燕珉及其团队曾对北京多个老旧小区综合整治中实施适老化改造和无障碍环境建设情况进行调研,发现老旧小区的适老化改造大多都能注意到平整地面、安装扶手等,但往往容易忽视标识系统、夜间照明等方面的细节设计。“楼栋号、单元号、服务设施指示牌等标识系统应该清晰醒目,便于老年人识别,小区要在单元入口、活动场地、园林水域、高差变化处进行重点照明。”

周燕珉在调研中还观察到,部分社区将老人和儿童的活动空间作为独立的设计对象分别进行规划设计,二者距离较远,缺乏良好的互动,使得老幼活动被割裂开来。

“有的社区儿童游戏沙坑与老年人健身器材相隔较远,沙坑旁缺少为老人设置的休息座椅。”周燕珉建议,老人、儿童的活动设施可以结合布置。“社交是老年人在社区生活中的重要需求,社区室外环境的设计要避免追求形式主义带来的浪费,而应关注老年人的精神层面,考虑他们的社交需求,从丰富多样、通联可达的场地规划,老幼合宜的代际互动空间等方面,促进老人之间、老幼之间的社交关系。”

周燕珉提出,老旧小区在进行适老化改造时,不但要做好无障碍等方面的改造更新,还要根据老人的生活习惯,满足多元需求。“例如,有的老人喜欢下棋,最好能在小区里提供相应的场地设施,使其具备避风、照明条件,并且给观棋的人留出座椅。有的老人喜欢健身,那就尽量多选择一些适合老人的健身器材,让老人用起来更安全。”

在适老化改造中,一些老旧小区由于条件有限,很难一次性达到理想化程度。对此,周燕珉认为,改造不必一步到位,可以循序渐进地推动。“只要有改善,就比不改要好。未来,可以培养更多从事适老化改造的专业人才,为老旧小区量身定制改造方案,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本报记者宗媛媛文并摄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