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与电影 交融共生

2024-06-19 14:46:12 - 新民晚报新民网

城市与电影  交融共生

电影,常常以城市为舞台;城市,往往因为电影而产生了回忆和故事。

城市如何孕育独属于它的电影形式?影像如何融入城市并成为城市景观的一部分?电影放映活动与市民生活之间将会产生怎样的关系?带着这些问题,五位电影人、作家、艺术家与策展人,昨天齐聚第26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交融与共生:电影与城市论坛”。

上海

赋予电影更多可能

上海是中国电影的发源地,中国早期最有影响力的电影制作机构都是建立在上海的。一百多年以来,很多光影的传奇都是在上海诞生的,有非常多的电影明星跟上海的城市记忆是连在一起的。

“我14岁的时候,在放学回家路上看到关锦鹏在拍《阮玲玉》,后来他又到上海拍摄《红玫瑰白玫瑰》,再后来我有幸在2004年跟他在上海一起拍了《长恨歌》这部很上海的电影,包括我自己去年在上影节与观众见面的《梅的白天和黑夜》都是发生在上海的故事。”青年导演罗冬回忆自己的创作经历说,“包括《碟中谍3》也在上海取景拍摄,上海跟世界上许多大都市一样,多元、包容、多样,它给了电影故事发生更多的可能性。”

远道而来的多伦多电影节首席执行官卡梅隆·贝利很赞同罗冬的看法,他说:“来到上海是一种非常精彩的体验,特别对于电影来说。因为这是一座代表着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城市,我们在上海可以见到这么多老场景,包括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老场景,我们也知道过去几十年这里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也是翻天覆地的。同时上海还代表着未来,它是一个非常有现代感、未来感的城市,许多好莱坞大片在上海取景,以此展示他们眼中的未来城市。”贝利说,上海是一座非常伟大的电影城市,“因为它始终站在一个交叉路口,是不同文化交融的地方,是过去和未来交融的地方,伦敦、纽约、巴黎也都是这样。”

电影

丰满凝固城市记忆

“走在上海街头,会感觉像走在电影里面一样,城市和电影之间会产生奇妙的化学反应,于是产生出很多的幻想跟浪漫。”本场论坛的主持人周轶君这样说。

“电影与城市是一种互相定义的关系。这座城市孕育了上海电影,我们可以在很多地方寻找到跟上海电影发生关系的那些场所,同时那些电影也让我们更想去了解这座城市。”中国电影资料馆节目策划沙丹说,“年初时候《繁花》大火,我也特地去黄河路打卡了,想去那个地方去看一看,和王家卫拍的是否一样。”

电影包括电视,都是一座城市的一张张名片,好的电影可以让一座城市的魅力更好地流淌出来,散播到全世界。沙丹表示,无论一座城市本身的大小和历史,影像世界的探索是无限的。电影的一个重要价值在于,它能够将城市当中的国家、文化、民族、记忆保存了下来,比如,这次上海国际电影节放了一个90年前的电影《神女》,不仅是阮玲玉表演的巅峰之作,更珍贵的是电影里有大量那个时代上海城市的面貌。

上影节

刻着这座城的烙印

如果说,电影与上海这座城市互生共荣,那么上海国际电影节走过31年的发展与传承,更是深深打上了这座城市特别的烙印。“我看到影城外面立了一个牌子,叫‘电影之城’,我相信这不是一句口号。”沙丹长期从事北影节策展工作,对两个电影节的展映如数家珍,“今年北京国际电影节展映200多部电影,750场放映。上海这次展映有461部电影、1600场放映,有新片、老片,有新修复的老片,还有大量的专题放映,只要你有时间,你可以从早上一直看到晚上。这也是上海国际电影节非常巨大的魅力,体现了这座城市文化的包容性。”

如果说导演罗冬的记忆是穿过上海的大街小巷,那么对于作家陈丹燕来说最感动的是散场前的五分钟:“我每次去电影节看电影,最感动的都是最后那五分钟。即使映后没有主创到场,大家都会安静地等黑屏里的每一个名字滚完,然后鼓掌。这是上海国际电影节逐渐培养起来的观众对电影人的尊重。我很喜欢这种气氛。”艺术家杨福东也有同感:“昨天晚上6点半在大光明看的《大路》,跟一千多个人一起看的。中间有笑的,有流眼泪的,但结束的时候全场观众一起鼓掌。你会觉得这才是电影生活,会跟着激动。”言语间他仍在回味前一晚的浪漫。本报记者孙佳音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