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理解个人体感与宏观数据之间的落差

2024-06-19 15:13:02 - 市场资讯

1.

发了条朋友圈说:感觉6.18变得跟中国经济一样了,你从体感出发觉得不太行了吧,这时候电商企业和官方立马甩给你一组亮眼数据。

朋友留言问:是体感有问题还是数据有问题?

我想了想,答案应该是:都没问题。

体感肯定没问题。它是从个人经验中得出对带有判断(judge)性质的论点。任何数据都很难跟个人经验辩论。

数据大概率也不会有问题,至少数据发布者在主观意愿上肯定不是要发布一组假数据。

但数据是可以操纵的。有位朋友引用科斯的名言:只要严刑拷打,数据什么都肯招。

在数据披露上甚至都不需要“严刑拷打”,只需要有技巧地选择披露就可以。

可以选择性披露。大盘增速放缓了,但一定能找到某些类目和品牌增速很高。尤其是那些过去基数低的类目和品牌。对于某电商平台而言,可以是直播电商的销售数据;对于某经济体而言,可以是一项新的工业门类。

可以通过重新分类,比如印度有段时间会说自己是全世界经济增速最快的民主国家。

可以通过重新定义,如何定义就业肯定会直接影响就业率的统计数据。

2.

数据在一些议题上影响力很大,会影响人的判断,但是在另外一些议题上却基本不会。

舆论大师沃尔特·李普曼讲过一句话:当议题对人们的生活产生直接冲击的时候,人们更多地依靠亲身经验而非新闻媒介的教导进行判断。

后来传播学上有一个概念叫“导向需求”,很好地解释了这个问题,在哪些议题上通过数据和媒体能够影响人的观点,而在哪些议题上数据和媒体并不能改变大家的印象和判断。

导向需求高的领域,大众会更倾向于通过媒体报道、官方发言和宏观数据来形成判断。反之,导向需求低的领域,大众根本不关心媒体如何报道、官方如何定性,宏观数据又是如何。

影响导向需求的是两个变量:关联性和确定性。关联性就是这个问题跟我有没有关系,这会决定一个人有没有兴趣看关于这个议题的媒体报道和官方通报;确定性是指我对这个议题的重要性和问题性质有没有自己确定性的看法,这会决定一个人的判断会不会被媒体报道和官方通报影响。

导向需求最高的是高度关联性与高度不确定性的领域。比如地缘政治的话题,今天已经成为跟很多中国人关联性很高、但不确定性很强的话题——因为我们绝大多数人并没有办法获取跟地缘政治相关的直接经验,我们并不是很确定发生了什么,但是我们知道这个问题影响很大。

而类似于像通货膨胀和失业率这样的议题,就属于关联性很高、确定性很强的议题。个人的判断会更倾向于参考个人经验,而不是受到媒体的报道或者官方的发布的影响。通货膨胀我们每个人可以在日常的消费里感受到。失业率的问题也很容易可以通过自己身边人感受到。

我们不需要有媒体来提醒我们注意和确认(或否认)这个事实。对于个体而言,它已经是个确定感很强的话题。

用传播学的词汇来说,这些议题属于强制性的议题,它们闯入了我们的日常生活,进入了我们的直接经验,它们不是那些我们只会在新闻报道里看到的议题。在这些情况下,个人经验就足以让人对做出确定性的判断。

对这样的议题,导向需求就很低。无论你发布什么样的数据、做出什么样的声明,都很难影响个人已经形成的判断。人们不需要自己经验之外的更多信息来减少自己对这个议题的不确定感。

个人体感和宏观数据之间出现了落差。这时候,人们要么对数据不再感兴趣,要么会怀疑数据的真实性。

显然,在这些议题领域,要想改变个人的判断和预期,只是通过数据和通报已经没用了。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