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原县新兴镇柏社村:一座神奇的人居博物馆
转自:咸阳发布
三原县新兴镇柏社村
一座神奇的人居博物馆
这是一座古老的关中古村落,更是一座神奇的人居博物馆。漫步村中,脚下踩着的不仅是黄土地,还有鸡犬之声相闻的人间烟火和来自地下的生命律动。穿越时空,触摸历史,无不震撼着每一个踏上这片土地的人。
柏社村位于三原县新兴镇北部,距县城25公里、延西高速新兴出口18公里,全村面积3.5平方公里,下辖15个村民小组,808户3756人。柏社村是国家下沉式地坑窑集中保护区,享有“地坑窑第一村”“中国生土建筑博物馆”之美誉。
柏社村现保留有地坑窑225院、崖窑34院、关中民居12院。村里林木繁茂,现有楸树5万多株,村落掩映在天然的绿色屏障中,高大密集的楸林,夏季树荫浓密,骄阳难透。在楸林中避暑纳凉、品茶歇息、观棋听戏,令人畅想无限,怡然自得。
距今,柏社村已有1600多年历史,其不仅蕴藏着古老的人居文化密码,还曾是商贸发达的历史古村。晋代柏社村民居于“老堡子沟”,前秦时期迁移至“胡同古道”。柏社村的胡同古道古时深约6至10米,窄而狭长弯曲不直,长约4.5公里,是当时“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军事咽喉要地。南北朝时期,北魏在此建城堡,古堡现存于村东北,城沟城形依稀可辨。隋代在古堡西南800米处建新城,今称南堡西城。唐朝经过贞观之治,南堡又添东城。到宋代,柏社村成为塬区商贸集镇。明代时期建立北堡,成为盛极一时的商贸集镇。如今,村内还留有当年的商业街一条,民居街三条,明清古建民宅四院。
柏社村历史悠久深远,文化古迹遗存资源丰富,现有南堡老城遗址、菩萨庙遗址、南堡涝池遗址、书房门遗址和车马店遗址、兵车古道遗址和石雕遗址、古柏遗址等20余处。
千余年间,柏社村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秦腔班社、唢呐、社火、手工刺绣工艺、面花、剪纸、纸扎、木雕等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体现出村民的高雅素质和丰富的文化生活,是不可多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品。现如今,柏社村仍活跃着秦腔自乐班,《百鸟朝凤》《雁落沙滩》《祭灵》等柏社唢呐曲,或欢乐明快,或苍凉悲壮;狮舞龙灯、走马旱船生龙活虎;女工刺绣,衣袜鞋帽样样俱全;《龙凤呈祥》《鸳鸯戏水》等剪纸图案出神入化;亭阁木雕刀法娴熟,玲珑剔透,神态各异;面花、纸扎等民间艺术在柏社村亦有久远历史。
近年来,三原县高度重视柏社古村落的保护与发展,连续投入200多万元对部分地坑窑进行修缮加固和改造,对村内道路进行硬化,并加大柏社古村落的宣传力度,切实提高了干部、群众的保护意识和柏社古村落的知名度。
近年来,三原县新兴镇坚持“整体规划建设,产业转型升级,群众增收致富”发展思路,旨在把柏社村打造成为集地坑窑院、红色文化、主题研学为一体的特色旅游乡村。先后争取资金600万元修缮保护部分窑院,770万元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投资400余万元盘活地坑窑5院,精心打造了“柏社民宿”“柏社印象”“同家小院”等庭院经济。
夏季的柏社村树荫浓郁,鸟语秦韵,洞天福地。地坑窑这种由原始社会人们以洞穴栖身演变而来的古老民间住宅,具有冬暖夏凉的自然特性,是典型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典型范例。2010年,“第四届全国环境艺术设计论坛”分会场设在柏社村,CCTV纪录片《航拍中国》、旅游节目《远方的家—长城内外》,电影《白鹿原》《大秦直道》等曾在柏社村拍摄。2013年8月,柏社村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文化和旅游部、财政部列入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单;2014年3月,住房城乡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评选柏社村为第六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