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什么保护你,我们的黑土地

2023-07-19 06:37:24 - 媒体滚动

转自:学习时报

拿什么保护你,我们的黑土地

    2023年8月即将迎来《中华人民共和国黑土地保护法》(以下简称黑土地保护法)实施一周年。黑土地保护法的颁布与实施,凸显出我国在黑土地保护方面的决心和力度。黑土地因长期过度开发利用,“变薄、变瘦、变硬”的退化现象依然存在,保护性耕作尚未实现全覆盖,水土流失的趋势尚未得到根本性遏制,黑土地保护形势依然严峻。“十四五”时期是加强黑土地保护的关键时期,只有不断完善对黑土地的长效保护机制,从立法到执法,激发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综合施策,才能更好发挥黑土地维护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支撑作用。

黑土地保护的关键在于压实上下联动的长效保护责任机制。黑土地保护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实施的主体是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包括农业规模经营主体和分散农户等,农业生产经营者的行为将影响黑土地的数量、质量和生态保护效果。

从黑土地保护的实践来看,仍然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一方面,黑土地保护工程耗资大、见效慢,农民出于生计,往往更看重经济利益。在很多承包方和地方政府看来,黑土资源用来发展经济理所当然。另一方面,我国农业还存在着“以产量为导向”的观念,黑土地重利用轻养护。过度利用不仅破坏生态环境,甚至可能导致黑土层消失和粮食减产。

由此,构建严格规范的责任体系,以刚性的制度约束扎实推进黑土地的保护利用至关重要。一是建立健全黑土地保护财政投入保障制度,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黑土地保护资金纳入本级预算。二是明确黑土地发包方职责,要求国有农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村民委员会监督承包方依照合同约定的用途合理利用和保护黑土地,制止承包方损害黑土地等行为。三是明确生产经营者保护和合理利用黑土地的义务,积极采取保护性耕作技术措施。在具体实施中,广泛宣传“秸秆还田、米豆轮作、深松深翻”等保护性技术模式,激发农业经营主体保护黑土地的动机和社会责任感。四是压实各级政府责任,实行严格考核,党政同责。建立黑土地保护目标责任制和考核评价制度,将保护绩效纳入干部年度业绩考核体系。利用大数据平台实行动态监测和预警管理,强化部门协同,把各项利国惠民的政策落到实处。

依法确定“黑土地”的保护范围,夯实国家粮食安全根基。黑土地保护法的出台,标志着黑土地保护行动迈入有法可依、依法推进的新阶段。黑土地保护法规定了农业生产经营者应合理利用黑土地、采取措施提升黑土质量和改善农田生态环境、确保黑土地不减少不退化的法律责任。

“政府主导、谁用谁保护”是黑土地保护治理逻辑的主体。四省区的黑土地有机质含量高、产出能力强,是粮食安全的“稳压器”和“压舱石”。黑土地保护法提出保护黑土地是农业生产经营者的义务,明确“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等应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黑土地,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因地制宜应用保护性耕作等技术,积极采取提升黑土地质量和改善农田生态环境的养护措施,依法保护黑土地”。

由此,应依法确定“黑土地”的保护范围。一是突出重点,明确“黑土地保护法”保护的是四省区内的黑土耕地。二是科学合理划定保护范围,综合黑土地开发历史等因素,遵循最有利于保护修复的原则。历史上属黑土地的,除确无法修复的外,原则上都应列入黑土地保护范围进行修恢复。三是要求各级黑土地保护规划要落实到黑土地具体地块,并向社会公布。四是做好法律衔接,明确林地、草原、湿地、河湖等范围内黑土的保护,适用森林法、草原法、湿地保护法、水法等其他相关法律。强化基层执法力量,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进一步夯实国家粮食安全根基,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

持续完善用养结合、综合施策的科技支撑体系。粮食生产的出路在科技,要从根本上解决黑土地保护利用问题,必须向科技找答案、要方法。保护性耕作技术得以推广的关键在于技术的高效、便捷和实用。

从生产角度看,应充分运用科学耕作的技术手段和措施,将其推广和实施列为县级以上政府的责任。采取工程、农艺、农机、生物等措施,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土地复垦等,保护黑土地的优良生产能力。从生态角度看,需要地方政府采取科技手段,防止黑土地土壤被侵蚀,改善和修复农田,提升自然生态系统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等多元功能,确保黑土区生态健康。

由此,持续改善黑土地生态环境,需要坚持“藏粮于技”,用“科技”擦亮黑土地保护的“底色”。一是持续加强先进及适用性技术的研发、示范和推广,探索建立适应不同区域、作物及经营主体类型的保护性耕作模式。二是鼓励高校和农技推广等科研机构开展协同攻关和技术服务,不断提高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土地产出率和成果转化率。三是采取综合性措施加强黑土地治理修复,开展侵蚀沟治理和农田防护林建设,加强林地、草原、湿地保护修复,改善和修复农田生态环境。同时,推广滴灌、喷灌等技术模式,技术人员亲临现场进行技术培训指导,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示范引领作用,带动小农户学习和掌握保护性耕作技术。

调动农业生产经营者积极性以激发黑土地保护内生动力。随着黑土地保护法的施行,意味着“耕地中的大熊猫”将通过“长牙齿”的硬措施得到更为严格的保护。依法保护黑土地,有利于促进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更好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这需要激发农业生产经营者保护黑土地的内生动力。

在自然资源资产核算体系中,需要建立和完善黑土地资源补偿机制。根据实地调研发现,一些农户实施保护性耕作的动力不足,主要原因是不愿承担额外的保护成本。对农户进行合理的经济补偿可以显著提高其保护的积极性。也就是说,黑土区实施保护管理必然要付出相应的经济成本,应使用国家专项经费来进行专项补偿。同时,在保护与发展的矛盾下,通过国家政策补偿及跨区域利益共享机制,弥补黑土区发展权的损失。

由此,健全黑土地保护补贴制度体系,以平衡黑土地保护利用的短期效益与长期可持续性尤其重要。一是完善免耕播种机等农机购置补贴、增施有机肥补贴、轮作休耕和限产补贴等制度体系,重点对种粮大户进行补贴,补助资金可采用“先作业后补助、先公示后兑现”的形式。二是合理确定补偿对象、补偿标准和方式,推动以奖代补、以工代赈,激发农户的积极性主动性。三是充分利用金融政策工具,吸引更多社会资本介入,实现资金来源多元化,促进黑土地保护和经济发展成果共享。四是针对农民种粮不赚钱的问题,可探索具有“黑土地”标识农产品的溢价增值模式,实现粮食等农产品优质优价,通过延拓产业链和品牌创建倒逼化学投入品减量化,更好满足消费者对绿色农产品的需求,实现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