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领域改革稳步推进:监管体制深化变革,利率市场化坚定前行

2024-07-19 18:29:25 - 华夏时报

金融领域改革稳步推进:监管体制深化变革,利率市场化坚定前行

本报(chinatimes.net.cn)记者冯樱子北京报道

7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正式发布,其中三次提到“金融”,包括统筹推进金融等重点领域改革、深化金融体制改革、落实好防范化解中小金融机构等重点领域风险。

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开启了全面深化改革、系统整体设计推进改革的新时代。近10年来,金融领域利率市场化成效明显,带动社会融资成本稳中有降;金融监管机构经历重大变革,有效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转化为金融治理效能;稳妥有序推进中小银行改革化险工作,增强金融体系韧性。

金融重点领域改革稳步推进,势必将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

多名受访者认为,下一步政策利率体系将有重大调整,MLF操作利率的政策利率色彩将会淡化,同时预计相关改革会继续围绕“建设现代中央银行制度,加强和完善现代金融监管,强化金融稳定保障体系,依法将各类金融活动全部纳入监管,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等展开。

利率市场化坚定前行

“近年来我们持续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已基本建立利率形成、调控和传导机制。从央行政策利率到市场基准利率,再到各种金融市场利率,总体上能够比较顺畅地传导。但也有一些可待改进的空间。”在2024年6月19日的陆家嘴论坛上,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如是说。

潘功胜进一步指出,未来可考虑明确以央行的某个短期操作利率为主要政策利率。目前看,7天期逆回购操作利率已基本承担了该功能。

在多位受访人士看来,此言意味着我国货币政策调控模式将进一步从数量型向价格型转变,完善利率走廊调控模式,推动利率市场化。

由于LPR目前是由20家报价行每月根据其对最优质贷款客户的贷款利率,按市场化原则报价,经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算术平均得出的报价利率。而MLF利率变动对LPR定价有一定参考作用。若此前MLF利率维持不变,市场普遍认为当月LPR报价维持不变。

不少市场观点认为,下一步政策利率体系将有重大调整,在强化7天期逆回购利率为主要政策利率地位的同时,MLF操作利率的政策利率色彩将会淡化。

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表示,过去央行通过MLF等来释放流动性,投放基础货币,未来可能主要通过降准或者央行购买国债来实现基础货币投放。MLF量逐步萎缩以后,其自身的政策利率地位也会随之削弱,当政策能够有效引导中短利率的时候,不排除MLF最终会退出历史舞台。

7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正式发布,公报中第一次提到“金融”时表述:“统筹推进财税、金融等重点领域改革。”

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从金融改革的角度来看,货币政策调控框架将逐步完善,在保持货币政策稳健取向的前提下,加强货币政策的精准性、有效性、前瞻性,淡化总量目标的同时逐步强化利率调控作用,完善利率走廊框架,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精细化管理流动性及短端利率,完善利率由短端向长端的传导机制。

明明提到,从政策统筹协调的角度,要增强宏观政策一致性,加强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等的协同性。

近10年来,利率市场化改革稳步推进。2023年11月,曾任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刘国强表示,“利率市场化改革是金融领域最重要的改革之一。”

此前,存款利率比较僵硬,让货币政策的传导不顺畅,遏制了贷款市场利率下行的空间。2015年10月24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不再对金融机构设置存款利率浮动上限,实现了利率管制的基本放开。存款利率的“管理短板”终于被补上了。

此后,虽然利率管制基本放开,但我国利率体系仍然具有明显的“双轨制”特征。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中国人民银行着力推动“利率并轨”。

2019年8月16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各银行应在新发放的贷款中主要参考LPR定价。中国人民银行同时改革完善LPR形成机制,报价行在MLF利率的基础上,综合考虑资金成本、风险溢价等因素报出LPR,充分反映市场供求状况。

与此同时,存款利率市场化改革“悄然”进行。2021年6月21日,存款利率市场化进行了一次较大幅度的调整,将原由存款基准利率一定倍数形成的存款利率自律上限,改为在存款基准利率基础上加上一定基点确定。

此时市场上的反应是大额存单开始紧俏。一位储户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2021年初购买的三年期大额存单利率为3.85%—3.95%,更早能到4%,但年中就降到3.55%,还不太好买。

负债端利率终于“松动”了,定期存款开始下行,但至此,还并未引起普通投资者的过多注意。

之后,存款利率市场化改革逐步深入。2022年4月,人民银行指导建立了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利率自律机制成员银行参考以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为代表的债券市场利率和以1年期LPR为代表的贷款市场利率,合理调整存款利率水平。

紧接着国有大行2年期、3年期存款利率下调10BP。很快,“存款利率下行”“大额存单遭抢购”等话题冲上了多个社交平台的热搜榜单。

当年5月,央行发布2022年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其中强调存款利率市场化调节机制参考的是10年期国债收益率和1年期LPR贷款市场利率。

2023年,国有大行存款利率实现“三连降”,进一步稳定银行负债成本,从而推动实际贷款利率进一步降低,让利实体经济。

此前,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金融支持实体的背景下,贷款利率显著下行,然而银行的负债成本保持相对刚性,息差持续压缩,加大了经营压力,因此存款利率下调对于银行可持续经营有着重要意义。

从LPR改革到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建立,利率市场化改革在深水区稳步前行,社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

下一步,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改革将持续完善。正如,潘功胜在陆家嘴论坛上所言,将持续改革完善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针对部分报价利率显著偏离实际最优惠客户利率的问题,着重提高LPR报价质量,更真实反映贷款市场利率水平。

金融管理体制改革稳步推进

近些年,随着金融创新加速,各种类金融机构层出不穷,类金融业态增多,但由于监管职能分散在各处,各部门协调难度加大,金融监管空白与重复并存。在此期间,包括互联网金融在内的多起风险事件暴露,更加凸显原有监管体制中存在的矛盾。

在此背景下,2023年中国金融监管机构迎来新一轮重大改革。

2023年3月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决定设立中央金融委员会,组建中央金融工作委员会,调整金融管理部门职责。

其中具体包括,组建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调整优化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国证监会职责,推进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改革,深化地方金融监管体制改革,以压实监管责任、消除监管空白,强化对金融活动的全方位监管。

这是2018年合并银保监会以来幅度最大的金融监管机构调整,至此,我国金融监管体系从“一行两会”迈入“一行一总局一会”新格局。

此时,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副院长张伟对《华夏时报》记者介绍,组建国家金融监督总局正是要落实“依法将各类金融活动全部纳入监管”这一目标。这一改变总体而言延续了从2017年以来从“分业监管”向“合业监管”的发展趋势,有利于解决金融领域长期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减少监管套利,保护金融消费者和投资者权益。

光大证券首席金融业分析师王一峰表示,此次金融监管机构改革是落实将金融活动全部纳入监管的具体举措,体现出对金融活动全面监管、统一监管,既避免重复监管,又填补监管空白的综合考虑。

与此同时,中国人民银行撤销大区分行及分行营业管理部、总行直属营业管理部和省会城市中心支行,在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设立省级分行,在深圳、大连、宁波、青岛、厦门设立计划单列市分行。

在深化地方金融监管体制改革方面,针对地方金融监管部门存在的监管手段缺乏、专业人才不足等问题,强化金融管理中央事权,建立以中央金融管理部门地方派出机构为主的地方金融监管体制,统筹优化中央金融管理部门地方派出机构设置和力量配备。

这一表述明确了中央派出机构与当地政府的监管分工问题,延续了2017年第五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的定调,彼时明确“地方政府要在坚持金融管理主要是中央事权的前提下,按照中央统一规则,强化属地风险处置责任”。

至此,地方金融监管局完成了从“服务职能”到“突出监管,兼顾服务”再到“专司监管”的转变。

此前,北京社科院研究员王鹏曾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此番金融监管体制大变化的背景在于原有的监管体制机制跟现有的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尤其是金融行业发展形势不匹配。目前是把监管职能和发展职能进一步统筹,以便更好地理顺监管和发展之间的关系。”

7月18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公报中显示,全会提出深化金融体制改革。

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提到,深化金融体制改革。预计相关改革会继续围绕“建设现代中央银行制度,加强和完善现代金融监管,强化金融稳定保障体系,依法将各类金融活动全部纳入监管,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等展开。

业内认为,金融管理体制改革加强了党中央对金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转化为金融治理效能,确保中国特色金融之路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此外,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还提出,要统筹好发展和安全,落实好防范化解房地产、地方政府债务、中小金融机构等重点领域风险的各项举措。

对此,温彬提到,这是在中央全会层面首次提到风险三角,需密切关注官方会否从长效机制方面提出标本兼治的措施。

多名受访专家提出,统筹好发展和安全是二十届三中全会的重点内容之一。全会强调,要落实好防范化解房地产、地方政府债务、中小金融机构等重点领域风险的各项举措。这也是今年金融管理部门的重点工作。

对此,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公报三次提到“金融”,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金融工作的关心和重视,对金融体制改革和金融风险防范提出殷切希望。金融是“国之重器”,是实体经济的血脉,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深化金融体制改革。

董希淼认为,下一步,应坚持市场化、法治化方向,进一步实施好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强和完善金融监管,有序推进金融创新,建设强大的金融市场体系和金融机构体系,建设专业的金融人才队伍,实现金融业态的多样化和金融功能的多元化,提升金融资源配置效率,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推动金融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实现从金融大国向金融强国的转变。

责任编辑:孟俊莲主编:张志伟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