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推荐丨环境科学与工程通识教程(第二版)

2023-08-19 00:00:50 - 市场资讯

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列教材之《环境科学与工程通识教程》由华南理工大学环境与能源学院卢桂宁和党志主编,第一版于2017年正式出版,六年来已重印八次。为适应新形势下环境通识教育的需求,编者对教材进行了全面修订,值此2023新学年开学之际,《环境科学与工程通识教程(第二版)》新书正式面市,完成了本教材的第九次印刷并已在各平台上线。

新书推荐丨环境科学与工程通识教程(第二版)

中文书名:环境科学与工程通识教程(第二版)

主编:卢桂宁、党志

副主编:周江敏、杨琛、易筱筠、吴平霄

版次印次:2017年12月第一版、2023年7月第二版,2023年7月第九次印刷

出版机构:科学出版社

标准书号:ISBN 978-7-03-074599-6

内容简介:本书系统介绍了环境科学与工程的基本概念、技术方法和研究现状,主要内容共11章,包括绪论、人口·资源与环境、环境生态学基础与应用、水环境及污染控制、大气环境及污染控制、土壤污染控制与修复、固体废物污染控制、环境物理性污染控制、环境管理及技术支撑、环境保护职业与产业、环境通识实验知识,并在相应章节中对饮用水安全、农产品安全、室内空气污染控制、固体废物资源化、电子垃圾污染控制、酸性矿山废水污染控制、海洋污染防治、温室效应与全球气候变化、新污染物、城市雾霾等热点环境问题与典型环境案例进行深入剖析,旨在通过不同专题让读者对环境科学与工程所涉及的各个领域有较全面了解。本书可作为高等学校非环境类专业学生的环境通识教育课程教材,也可作为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导论课程参考用书,同时可供从事环境保护相关工作和关注环境保护的人员阅读参考。

新书推荐丨环境科学与工程通识教程(第二版)

封面图片拍摄地:茂名露天矿生态公园

关于环境教育——摘选自郝吉明院士《丛书序》

环境教育的兴起是20世纪以来人们对环境问题的严重性、资源的有限性以及生态环境破坏的难以恢复性的体验与认知的结果。1948年托马斯·普理查德(ThomasPritchard)提出了“环境教育”一词,但真正现代意义上的“环境教育”起源和发展于20世纪6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的“生态复兴运动”。环境教育的历史演进,从20世纪60年代出现在学校教育后,便常被视为是自然研习(naturestudy)、户外教育(outdooreducation)、环境修复教育(environmentalconservationeducation)的传承者。然而环境教育的特质与内涵,在社会、科学、技术三者的交互作用中,特别重视有关环境危机的问题,所以环境教育虽然继承于自然研习、户外教育及环境修复教育,但也有别于它们。而今进入21世纪,环境教育又蜕变为永续发展教育(sustainabledevelopmenteducation)。

环境教育是国际环境界的新事物,是历史的产物,是随着公众社会的发展,为解决新出现的环境问题而产生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公众的生产能力不断提高,规模不断扩大,致使许多自然资源被过度利用,生态环境日益恶化。面对全球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国际社会达成了共识:通过宣传和教育,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是保护和改善环境的重要治本措施。但是对环境教育的定义、性质、目标该当如何确定,由于个人的学术背景不同、观点兴趣各异,而产生了不同的见解。通过对环境教育定义的界定,能帮助我们进一步认识环境教育的本质。

环境教育的未来发展趋势,一是公众的环境教育,包括中小学的环境教育,旨在使广大人民群众养成自觉保护环境的道德风尚,提高全民族的环境与发展意识。通过环境通识教育,能够使人们更好地理解地球上的生命都是相互依赖的,提升公众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及科技认识水平,加深人们对环境问题影响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理解,使得公众能够更加有效地参与地方、国家和国际层面上有关环境可持续发展活动,推动整个社会向着更为公正和可持续发展的未来前进。二是专业性的环境教育,主要目的是培养和造就消除环境污染和防治生态破坏,改善和创造高质量的生产和生活环境所需的各种专门人才,培养和造就具有环境保护和持续发展综合决策及管理能力的各层次管理人才。

主编简介

新书推荐丨环境科学与工程通识教程(第二版)

卢桂宁

华南理工大学环境与能源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土壤污染控制与修复教研所所长,环境通识教育课《环境科学与工程导论》课程组组长及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负责人,全国“大学生在行动”优秀指导教师,国家重大人才工程青年学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广东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广东特支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和本土创新创业团队核心成员,主要从事电子垃圾拆解区及金属硫化物矿区土壤污染控制与修复研究,出版学术专著7本(英文专著1本)和教材4本,曾获省部级一等奖3项、绿色矿山青年科技奖、中国环境科学学会青年科学家奖等奖励。

新书推荐丨环境科学与工程通识教程(第二版)

党 志

华南理工大学环境与能源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环境通识教育课《环境科学与工程导论》校级精品课程负责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广东省丁颖科技奖获得者、广东省最美科技工作者、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最美科技工作者,主要从事金属矿区污染源头控制与生态修复、重金属及有机物污染场地/水体修复理论与技术、毒害污染物环境风险防控与应急处置等方面的研究工作,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和省部级一等奖4项等奖励。

第二版编者前言

编者在高等院校开设“环境科学与工程导论”环境通识教育课程已有20余年,这是编者团队长期坚持、奋斗不懈的事业。本书第一版于2017年出版,是在编者十多年从事环境通识教育的基础上,经过系统梳理和完善完成的。该教材出版后被全国多所高等院校采用,至今已多次印刷。随着国家和地方生态环境管理部门设置的变化,国家和地方生态环境法律法规也在逐步完善,一些国家标准相继修订,一些新的技术、新的变化和新的要求需要吸纳到课堂上来、补充进教材之中。因此,有必要对原出版的教材进行改编和完善,以适应当前形势下环境通识教育的需求。本书在第一版的基础上,新增加一章内容“第11章环境通识实验知识”,并补充、更新及完善原有章节中的一些内容,主要涉及人口生育政策变迁、碳达峰与碳中和、新污染物、生态文明思想、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臭氧污染问题、土壤环境质量标准、新噪声法、农村环境与乡村振兴等。修订后的教材突出以下特点:

新增实验知识章节(第11章),介绍环境通识实验知识,适应在课程中增加实践教学环节的需求。在通识教育选修课中设立实验见习课是一种新颖的教学方式。在环境通识教育课程中融入实践教学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实验室的教学推进多学科的渗透与交叉,可扩大学生知识面、开阔视野,促进跨学科思维方式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进一步深化突出理工结合的校本特色、强化工程技术知识基础,适应新工科背景下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需求。近年来,我国积极推进新工科建设,先后形成了“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北京指南”,旨在培养造就一批多样化、创新型卓越人才,为我国产业发展和国际竞争提供智力与人才支撑。培养新经济急需的能够引领未来技术和产业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深入挖掘和融入课程思政元素,将生态文明思想贯穿到教材中,适应新时期“三全育人”和“立德树人”的教学要求。教材承载着教学内容,是落实课程思政的依据和保障。依托教材推进课程思政,有助于树立生态环保理念、践行生态文明思想、建设美丽中国。

本书内容框架由党志(华南理工大学,以下除特别注明外均为本单位人员)、卢桂宁、周江敏(温州大学)、杨琛、易筱筠、吴平霄、郭楚玲等基于历年的教学实践总结而共同策划和敲定,全书由卢桂宁和周江敏负责统稿、党志负责审定,各章主要编写人员如下:第1章,谢莹莹(韩山师范学院)、潘艳(徐州工程学院);第2章,范聪(重庆工商大学)、陈锦帆;第3章,李静华(河南师范大学)、梁佳豪;第4章,郭学涛(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雷娟(中原工学院)、吴佩雯;第5章,陈梅芹(广东石油化工学院)、蔡海明;第6章,徐稳定(河南城建学院)、汪正东;第7章,黄开波(海南大学)、邓辅财(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叶翰;第8章,杨成方(徐州工程学院)、肖智方;第9章,陶雪琴(仲恺农业工程学院)、杜晓冻、蔡丽苗;第10章,黄飞(广东工业大学)、郑雄开;第11章,马伟文、蔡丽苗、杜晓冻。此外,蓝舟琳(广州新华学院)、陈锦帆、唐婷和靳小虎协助审阅了全书并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在本书编写过程中,参考了众多国内外专著、教材、论文和网站上的文献资料,在文中难以一一注明,在此向相关编者表示由衷感谢!

本书编写工作得到了华南理工大学本科教研教改项目(C9203058)、本科精品教材专项建设项目(D6213170)和本科课程思政示范课程项目(C9217026)的资助,同时也得到了科学出版社的大力支持与无私帮助,在此一并致谢!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存在不妥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以便有机会再印及再版时得以更正。来源:土人新事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