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治病人的杏林妙手 促进健康的六边形人才

2024-08-19 14:30:41 - 新民晚报新民网

医治病人的杏林妙手  促进健康的六边形人才

医治病人的杏林妙手  促进健康的六边形人才

医治病人的杏林妙手  促进健康的六边形人才

本报记者郜阳

白袍加身,任重道远。

今天是第七个中国医师节。上海有9.23万名执业(助理)医师,每人日均诊疗患者达13.5人次,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一倍多。医师们的双手不仅传递着技术与专业的力量,更倾注了无尽的关怀和希望。“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都是对生命最深沉的敬意与呵护。

上海市爱卫办副主任、市卫生健康委健康促进处处长王彤表示,随着健康理念迭代更新、传播方式更加丰富,市民对于高品质的健康需求呈现多元化趋势。申城“白衣天使”们立足学科高地,发挥专科特长,临床上品、科研上进、科普上心,是健康促进的“主力军”。

今天,让我们走近三位上海优秀的“六边形”(指拥有多方面才能,在多领域全面发展)青年医生,聆听那些关于“医”瞬间的真实故事。

节日快乐,感恩有你!

外号“尿三代”,打造“愿闻奇翔”形象

仁济医院宋奇翔

他有个挺有味道的外号:“尿三代”,自嘲“祖传下水道维修”。仁济医院泌尿科主治医师宋奇翔出身于医学世家——爸爸和外公都是泌尿科医生,外婆是麻醉医生,妈妈是中医。打小,他看的书是解剖图,玩的玩具是导尿管。

其实,宋奇翔最初的梦想是音乐,从小就精于小号的他,曾梦想有一天站上舞台。最终,命运还是让他“活成了父母的样子”。

“实习那会儿,有位教授建议我去骨科。因为我人高马大,和骨科挺配。不过,我还是喜欢精细活儿,加之家里和导师都是泌尿专家,潜移默化,最终‘子承父业’。”宋奇翔回忆。

每次门诊四五十人,经年累月,他已看了数不清的病人。一些难忘的瞬间,成了他职业生涯里宝贵的记忆。有位十年前动过前列腺切除术的病人老张,因为肿瘤的缘故,在放疗后出现了尿道狭窄。几次尿道狭窄修复,让老张的尿道功能变差,出现严重漏尿,只好用保鲜膜扎住尿道口,痛苦可想而知。老张找到宋奇翔,请求帮他结束窘状。做了尿道悬吊术,老张的生活有了改善,但总是“治标不治本”;又过了半年,宋奇翔为他做了人工括约肌植入手术——这是仁济泌尿科的优势和特色。术后,困扰老张十年的排尿和漏尿问题解决了。

“病人能有尊严地生活,他自己非常激动。作为医者,能将病情复杂的病人治愈,自己也特别有成就感。”宋奇翔感慨。

还是要感谢那段吹小号的经历,让宋奇翔迈入健康科普领域后,更自信,也更有勇气。这位《健康脱口秀·第三季》全国季军坦言不想当“网红医生”,也并非要做一些博眼球的事。用脱口秀的方式科普,对他本人来说是“扫盲”,学到了很多专业领域以外的知识;对老百姓来说,也是“扫盲”——他们能轻松地接受“有味道”的泌尿知识。

他说,以前主要忙“医教研”,如今加了科普,更“坐实”了他“六边形战士”的本质,“门诊一上午要看四五十号病人,一位位讲清疾病的发生、经过和如何治疗是不现实的,而科普能很好弥补这一问题。”喜人的是,“愿闻奇翔”的科普形象越来越深入人心,真正有需要的人看到后,积极面对自己的疾病,主动就医,“科普让百姓认识到问题,也让我们看到百姓的需求和痛点在哪里,督促我们通过临床和科研来解决。”

手中小小银针,是针更是“真”

龙华医院汤康敏

曾经,她站上《中国达人秀》的舞台,一曲用口弦吹奏的《信天游》技惊四座。一度,她挺不想回忆这段往事。那会儿的她,从上海中医药大学保研,担心导师会觉得自己“不务正业”,对上节目有些抵触。导演组倒是对这个学中医的姑娘赞不绝口,在征求导师陈跃来教授的意见后,让汤康敏展示杏林中人的风采。

甜甜的笑容,柔和的声音,走进龙华医院睡眠医学中心针灸部医师汤康敏的诊间,你会有种错觉:我不是来到医院,而是和老友“串门”聊天儿。她的学生忍不住“吐槽”:“汤老师,你看一位病人的时间太长了!”她笑笑,不置可否。手中的小小银针,是针,更是“真”。

汤康敏分享了两个令她印象深刻的门诊故事。第一个故事发生在两年前,一位西藏患者舟车劳顿来到上海,他是渐冻症患者,无法自主排尿,每天只能依赖导尿管排尿,很痛苦。她施针治疗后,听到了病人家属的惊呼,病人尿出来了!再历经3个疗程的针灸治疗,患者的自主排尿功能基本恢复,生活质量大幅提升。

临床上,这样的病人不少。龙华与仁济两家医院的泌尿科“强强联手”,以“前列腺癌术后尿失禁”为突破口,发挥中西医各自优势,建立聚焦泌尿系统疑难疾病的“防、治、康”一体化中西医结合诊疗路径。相关研究收治了近百例患者,数据显示,针灸治疗配合盆底肌训练,有效率超七成。

第二个故事的主角,是一位失眠患者,当她在大夏天裹着厚衣服走进诊室,汤康敏还以为对方是“坐月子”来调理的。“她一开始似乎不信任我,也不肯多说。”汤医生回忆,慢慢地,在她的温和引导下,病人放开了,最终号啕大哭起来——工作和生活压力过大,导致整宿失眠,进而人发冷、体虚。汤康敏通过针灸治病,也治患者的心。中医看诊讲究“望闻问切”,“望”便是望其神,“第二次来的时候,她穿着正常了,眼里也有神了。更重要的是,她说自己能一觉睡到早上五六点了。”

“小小的银针,在临床上是器具,能解除患者的病痛;在生活里是‘真’情,能传递正确的生活理念和对生命的正能量。”汤康敏说。

回首达人秀的经历,汤康敏早已释怀,特别是参加了《健康脱口秀》之后。她明白,让更多人看到你,才是中医科普传播的最佳途径,“一篇脱口秀的讲稿,往往要改很多遍,每个抖出的‘包袱’都是精心打磨的‘知识点’。”现在,汤康敏很感恩当初的荧屏经验,给了她更大的底气,用所长向全社会传递中医文化和知识。

都说“上医医未病,中医医欲病,下医医已病”,在汤康敏看来,自己正在做的,正是让人们更好地认识健康、了解自身。

一次次“上台”,收获满满幸福

长征医院曹鹏

“幸福是什么?”听到上海长征医院颈椎外科副主任曹鹏这样发问,一时让人怀疑自己调错了频道。难道属于曹鹏的开场白,不该是“我是脊柱外科医生,为了恶补脱口秀,我的手术间隙都在看前几季的节目,真的给我笑抽了。可是病人很紧张啊:怎么手术还没开始,医生先抽上了?”

小时候的曹鹏,生长在部队大院里。他所理解的“幸福”,是一块糖或一个玩具,也是大院里医生叔叔、护士阿姨脸上那种发自肺腑的成就感和自豪感。受从小环境的熏陶,让曹鹏自然地走上了医学道路。当然,他也想拾起曾见到的那份幸福。

曹鹏述说了一位80多岁老太太的故事,她年轻时是文艺工作者,可上了年纪摔了一跤后,便再也离不开轮椅。心高气傲的老太太怎能接受如此的晚年,她找到了曹鹏,“做手术好吗?哪怕死在你手上,我也不怪你!”尽管曹鹏觉得压力大,可还是收下了老太太,“我要试一试,可以说,我和她是捆着炸药包一起冲向病魔的。”

要想让老太太重新站起来,就要动一场4级手术。在外科手术里,4级意味着最高风险、最高等级。在此之前,是漫长的改善骨质的前期准备。术前谈话,医生们告诉老太太,有可能摘不了管,下不了台。她还是那句话,“我相信曹医生,哪怕死在你手上,我也不怪你!”“第二遍听到,我觉得是悦耳的,我能感受到病人最真诚的信任。除了医生这份职业,似乎很少再有这样的‘以命相托’了。”故事有个美丽的结局,手术很成功。她为曹鹏送上了一面锦旗,不高的她几乎被锦旗完全挡住。每次看到这张照片,曹鹏都会笑,也意识到自己似是拾起了曾经想要寻找的幸福。

“上台”,是能给医者带来幸福的。对曹鹏来说,“上台”的意义不止于手术台,还有脱口秀的舞台。这位《健康脱口秀·第一季》的总冠军觉得,这两种“上台”,有着微妙的相通之处——手术台上是将有形的病痛切开、治疗、缝合;脱口秀舞台上则是将无形的伤痛打开呈现给观众,让观众一边笑一边觉得:哦,原来还可以这样看待伤痛啊!

“你现在不去公园里走走,你都不知道大爷大妈们的身体能有多好”“枯藤老树昏鸦,树上挂着大爷大妈”……这些网上广为流传的段子,都出自曹鹏之口。他很清楚,站在脱口秀舞台上的是带着职业身份、科普任务的“曹医生”,“如果我在舞台上的话能被一位观众听进去,那我的手术台上就可能少一位病人。”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