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院来了“智能保姆”

2024-08-19 14:35:51 - 北京晚报

炒菜机器人当大厨,能烹制400多道可口饭菜;虚拟数字人能陪聊,并回答各类问题;智能呼叫器可随身穿戴,预防老人走失……在北京的养老院,越来越多的智能设备投入使用,让老人们体验到科技带来的便利。那么,“新人”上岗,表现怎么样?记者进行了探访——

养老院来了“智能保姆”

养老院来了“智能保姆”

呼叫器

养老院来了“智能保姆”

养老院来了“智能保姆”

就餐

机器“大厨”显身手

炒的菜口味真不差

中午12时,泰康之家·燕园养老社区食堂迎来了就餐高峰。记者在燕园三期食堂自助窗口看到,里面十几道冒着热气的菜肴被端了上来,每道菜的旁边还标有厨师的名片,居民可以扫码提意见。令人感到新鲜的是,将近一半的菜品出自机器人“厨师”之手。

记者走进后厨,看到三位炒菜机器人已经准备就绪,机器右上方屏幕实时显示着每一步程序的内容和时间。只见负责操作机器的厨师将切好的各类食材投进餐盒,按下启动按钮,锅体便开始旋转。

“自动投放花生油127克。”在锅体加热约半分钟后,机器发出语音播报,并自动将花生油倒入锅内。随后,不同菜盒按预定时间依次将姜蒜、蒜薹、辣椒、牛肉等食材投入锅中,调料盒也根据每次用量精准投放各种调料。

5分钟后,一大锅热气腾腾的小炒黄牛肉就出炉了。“这可是经过老人们十多轮试吃,才最终确定了辅料的用量,辣度也适合老人们的口味。”燕园三期餐饮负责人董金柱说。

“科技发展太快了!”78岁的冯阿姨感叹。几个月前,她报名参加后厨参观活动,第一次看到机器人炒菜的场景。“那天,后厨的厨师和机器都炒同一款菜品。我仔细品尝,根本分不出哪个是机器人炒的,哪个是厨师炒的。机器‘大厨’的菜品口味真不差。”

伴随科技发展,养老社区也在向智慧社区升级。如何用科技方便老人生活?去年9月,炒菜机器人正式在三期食堂上岗。“我十年前在一家湘菜馆工作时,就接触过炒菜机器人。不过,当时属于半自动化,各种食材、调料都需要人工按步骤投放。”董金柱说,十年来,炒菜机器人不断升级,如今可以彻底解放厨师的双手。

当许多力气活由机器人代劳后,厨师们可以腾出更多时间和精力研发菜品。董金柱介绍,厂家原本为机器人内置了100多种菜品,但大部分口感都不适合老年人。于是,他带着团队为机器重置菜单,每一道菜品都需要反复试验。“我们通过手机APP录入菜单,每一个步骤的用料都要详细列出。您看,巴沙鱼片的长宽高、菱形姜片的边长等都精确到毫米。”董金柱说。

经过近一年的投入,机器人菜单已增加到400多种,食堂的菜品也更加丰盛。这不,冯阿姨的每周菜单里,机器人制作的菜品已成为必选项。

服务

虚拟人“福妮”上岗

全天值班答疑解惑

“您好,我是虚拟人福妮,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需要帮助,请随时向我提问。”走入魏公村斜街7号院的海淀区紫竹院街道养老服务中心一楼大厅,正对着门口有台一人多高的交互大屏,屏幕里显示的虚拟数字人就是“福妮”。前不久,“她”才来到养老服务中心,还算一名“新员工”。

“昨晚失眠了,我应该怎么调理一下?”在工作人员引导下,一位老人拿起屏幕遥控器按住语音输入键,向“福妮”提出了自己的问题。语音迅速被识别出来,并将文字内容显示在屏幕上。

“福妮”略加思索后,给出回答:“如果您失眠了,以下是一些建议:尽量保持放松的状态,避免过度兴奋或紧张;避免食用辛辣、油腻或刺激性食物,以免影响睡眠质量……”

虚拟数字人“福妮”是人工智能大模型在养老场景的应用。这位不知疲倦的“员工”,可以随时回答各类问题,不仅提供养老政策咨询、讲解各项设施的使用,还能给老人提供用药咨询与提醒、营养膳食处方建议、健康监测管理咨询、文化娱乐、心理咨询、不良情绪干预等服务。

一些老人对“福妮”感到新鲜和好奇。有的老人到大厅量血压时,会咨询相关健康话题,有的还兴致勃勃地与“福妮”聊会儿天……大厅跟餐厅相连,一些到餐厅就餐的老人,过来和“福妮”拉拉家常。

“引入虚拟数字人就是给老人提供一个体验科技进步的窗口,让他们也能紧跟时代的步伐!”紫竹院街道养老服务中心负责人齐颂朝说,大模型训练越多,表现也会越好,不光能给老人提供服务,也是一线照护服务人员的“指导师”和好帮手。

未来,大模型还将与智能血压计、智能床带、毫米波雷达等物联网设备实现数据对接,完成健康档案数据收集、定期报告生成和报告解读等健康服务。“这样一来,我们就能根据数据趋势为老人服务,制定出更具个性化的照护方案。”齐颂朝期待着。

照护

智能呼叫器随身戴

随时求助及时应援

“嘀嘀嘀嘀……”护理员手中的手持机铃声响起,还带着连续的震动,仿佛手机来电提醒。护理员掏出手持机一看,原来是628房间的朱奶奶在呼叫。于是,她快步来到朱奶奶的房间。

“奶奶,您有什么事儿?”“开水没有了,帮我接一点。”“没问题。我这就去接。您有什么需要,就按这个。”说话间,护理员拎着水壶走向开水间。

朱奶奶今年83岁,去年入住首开寸草马家堡养老院。一进驻,院里就给她配了一只智能手表大小的白色呼叫器。呼叫器能戴在手腕上,也可以穿上绳挂在胸前。平时需要收拾房间、拖地、晾晒衣服、打开水或遇身体不适、紧急情况等,朱奶奶轻轻按一下呼叫器,楼层护理员就能迅速赶过来。

“这个小设备非常实用。”首开寸草马家堡养老院院长张晓叶说,现在,老人们渐渐习惯这种方式,一有需求就会呼叫护理员,平均下来每位老人一天能呼叫5次。

不仅如此,对于一些失智老人,呼叫器还能起到预防走失的作用。张晓叶说,老人戴着呼叫器走到养老院大门口或各个楼梯口时,安装在门口的感应设备就会触发预警,及时向护理员的手持机发出讯号。这样一来,护理员就能根据定位找到老人。

泰康之家·燕园社区里,居民随身携带的紧急定位报警卡也有类似功能。“您好,我现在感觉心脏有点不舒服。”“叔叔,我们马上安排人过去。”这是不久前一位老人通过紧急定位报警卡与社区工作人员的一段对话。遇到紧急情况,老人只需轻轻按动卡片上的按钮,社区工作人员就能及时收到求救信号。

“这已经是第二代报警卡。”燕园IT负责人张达告诉记者,在第一代产品实现定位和紧急报警功能基础上,二代卡片新增了显示屏,可以显示时间、步数和电量,同时更加轻薄,定位更加精准。卡片还支持储值消费、刷房门、刷门禁功能,一张小卡片集多种功能于一身。

展望

助力提升养老服务

应用过程更显人性

“机器人、数字人等各种智能化产品进入养老院,肯定是一件好事情。”一位养老领域专家告诉记者,近些年,我国养老领域一直在推动智慧养老发展。随着智能科技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应用程度、应用场景也在不断深化、拓展,炒菜机器人、服务机器人、数字人等无疑为养老服务质量的改善、效率的提升提供了助力。

“目前来看,智能产品在养老领域的应用还处在起步阶段,使用成本较高、应用场景有限。”这位专家告诉记者,尽管很多地方都在努力尝试,但仍集中于中高端养老机构,大范围落地有待实践的检验。此外,老人对新技术、新产品的接受程度,也有一个逐渐适应的过程,人与人之间的服务带着一种温情,如果换作机器人服务,老人能否接受也需要考虑进去。

专家认为,未来随着技术越来越完善、成本进一步降低,智慧养老应用场景会越来越多,应用过程也将越来越人性化。“智慧技术是在服务实践中不断演进的,越用越能发现问题、满足需求,这需要一个不断提升和打磨的过程。”

本报记者马婧孙杰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