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更多外企“在中国,为全球” 上海自贸区优化营商环境推动更高水平制度型开放

2024-08-19 17:00:17 - 媒体滚动

转自:上观新闻

近日,在2024中国国际涂料博览会上,国际涂料巨头立邦展出了与华东理工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共同成立的“光催化净化涂料技术创新平台”,致力于研发高效治理城市空气污染的解决方案。同在本月,立邦亚太地区最大的研发创新中心在上海自贸区奠基开建,成为立邦全球研发、制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上海自贸试验区正全面落实部署要求,以高水平制度型开放促进深层次改革和高质量发展,承担改革开放“试验田”“排头兵”的重任,推动更多外资企业“在中国,为全球”。

推动更多外企“在中国,为全球” 上海自贸区优化营商环境推动更高水平制度型开放

深耕自贸区

立邦中国总部位于浦东永达国际大厦,从大楼望出去,对面的新国际博览中心每逢展会便会人气爆棚、车水马龙。立邦中国集团品牌公关中心总裁蔡志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立邦从20世纪90年代进入中国以来,从不到100名员工发展到如今约1万人,在上海设立并运营了16家公司。尤其是上海自贸区成立以来,受益于资金、人才等一系列制度创新,在中国持续加大投资力度,并将产品创新、研发落地上海自贸区。”

刚开工建设的立邦创新中心位于上海自贸区金桥片区,距离立邦中国总部约15公里,驾车仅需半小时,预计将于2026年竣工。未来,此中心将承担立邦在中国及亚太区域的产品研发及产品应用研究,不断推出符合市场潮流的色彩搭配和场景化解决方案,满足中国及海外市场需求。同时,立邦中国区新总部大楼也已落户浦东。

说到选择深耕上海自贸区的理由,“这得益于自贸区在金融、科技和产业发展等方面的制度利好,让立邦在中国市场获得了广阔的发展空间。”蔡志伟表示,作为总部设立于新加坡的跨国企业,上海自贸区推出的自由贸易账户体系为公司跨境资金调拨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这一制度创新不仅满足了立邦增强资金水位及流动性的需求,还通过全功能型跨境人民币资金池,实现了集团内企业本外币资金的灵活调拨,确保了资金的安全与保值增值。”

协同创新,则是立邦深耕上海自贸区的另一大理由。近年来,立邦中国不断刷新扩大“朋友圈”,与巴斯夫、科思创、陶氏等同样扎根自贸区的外资企业达成多项创新合作,共同推动产业升级与发展。同时,“出海”成为近年来中国企业的重要战略,立邦凭借自身的国际化协同能力,积极与母公司海外业务市场联动,助力中国汽车零部件制造商中信戴卡深入布局墨西哥,支持长安汽车布局泰国市场,加速推进经济全球化进程。

创新含量高

数据显示,浦东新区乃至上海是全国外资研发中心聚集度最高的区域之一,创新含量持续走高。截至去年底,上海的外资研发中心总数达561家,浦东新区占264家。

像立邦中国这样立足上海自贸区、开疆拓土的外资企业还有许多。在上海自贸区张江片区,罗氏中国创新中心里有一幅图让人印象深刻,那是1994年上海罗氏制药开工入驻浦东张江时的场景,“阡陌乡野”和如今的“科创策源地”形成强烈反差。

去年,罗氏全球首个自主建立并运营的加速器在张江投用。罗氏中国加速器的负责人唐秋嵩博士介绍,作为首批浦东大企业开放创新中心计划企业成员之一,截至今年6月,近20家本土初创企业已入驻加速器,研究方向覆盖蛋白降解、相分离等多种生物学机制,环肽、细胞治疗等多种药物形式,以及人工智能、功能蛋白质组学等基于大数据和算法的创新。其中,现有成员企业已与罗氏中国创新中心达成超过10项早期研发合作。

“我们希望依托上海自贸区和张江科学城的制度创新叠加优势,助力来自全国乃至全球的初创企业、科学家,把罗氏作为梦想的首发站,把他们的创新成果与罗氏国际化的视野和平台、资源完美结合。”唐秋嵩说。

勇于闯新路

上海自贸区从“出生”开始,便承担了为国家试制度、探新路的重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主动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以高水平开放促进深层次改革。

今年1月公布的《浦东新区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2023—2027年)》明确,推进金融双向开放,探索资本项目可兑换的实施路径;促进金融支持科技创新;实施全球资产管理伙伴计划。今年3月,《上海外资研发中心提升计划》出炉,从支持外资研发中心加大研发投入、鼓励外资研发中心加强开放创新、优化外资研发中心科研物资通关和监管流程、加大外资研发中心服务保障等方面,全方位支持外资研发中心的落户与运营,其中对自贸试验区功能联动方面提出具体新举措。

谈到近日公布的上海自贸区联动创新区建设方案,蔡志伟认为,这标志着上海对外开放的新一轮深化,期待自贸区金融服务、人才接纳、技术研发与知识产权保护等更多举措,为上海乃至整个中国的发展注入活力。”据悉,今年立邦中国将首次参加进博会,用行动表达对中国市场的深度融入和坚定信心。

信息来源:新民晚报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