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西南联大路丨回到清华——杨式德教授和他的《湘黔滇旅行日记》

2023-09-19 19:46:16 - 清华经管EMBA

重走西南联大路丨回到清华——杨式德教授和他的《湘黔滇旅行日记》

编者按

任何一段有意义的旅程

都会有相应的记录

1938年

“湘黔滇旅行团”的那场

三千五百里路的徒步

就有杨式德教授的《湘黔滇旅行日记》

历来被当做这场旅行的权威记录

2023年9月

我们即将开启

行知中国·

重走西南联大路(云南站)课程

我们又会写下怎样的篇章呢?

重走西南联大路丨回到清华——杨式德教授和他的《湘黔滇旅行日记》

在清华大学校史馆内,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十分别致的紫皮笔记本,其中的文字字体简洁而不失功底,语句简练,但所记载内容却很丰富。这个笔记本便是《湘黔滇旅行日记》的副本,其作者是走过了那条三千五百多华里徒步路的杨式德教授。

重走西南联大路丨回到清华——杨式德教授和他的《湘黔滇旅行日记》

重走西南联大路丨回到清华——杨式德教授和他的《湘黔滇旅行日记》

杨式德教授是河北行唐人,1917年出生,1936年考入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但是,他的运气实在算不上好,刚刚入学一年,便赶上了惊天的巨变:1937年7月7日,随着卢沟桥事变的爆发,抗日战争全面打响了。

开战之后,平津地区的清华、北京、南开都受到了巨大的影响。南开大学被直接炸毁,清华、北大被日军占据,师生成为了日军高层的眼中钉。在这种情况下,三校只能迁至长沙,合组长沙临时大学。1937年底,南京沦陷,战火逐渐逼近长沙。为了能保存中国高等教育之精华,1938年1月20日,长沙临时大学常委会第43次会议议决,学校西迁昆明。

从2月开始,师生们分三路前往云南。其中的一路,就是由三百多名身体健壮的师生组成的湘黔滇旅行团。他们将从长沙开始徒步旅行,经过全程1600余公里、步行1300公里的艰苦跋涉,走到目的地。旅行团的宗旨是“借以多习民情,考察风土,采集标本,锻炼体魄,务使迁移之举本身即是教育”。

重走西南联大路丨回到清华——杨式德教授和他的《湘黔滇旅行日记》

重走西南联大路丨回到清华——杨式德教授和他的《湘黔滇旅行日记》

时为土木系学生的杨式德,也参加湘黔滇旅行团。他是有心之人,于是在旅途一开始,便决定以日记的形式,记录每一天的行进过程和见闻。

这段旅程,是艰苦而又充实的。杨式德不仅会在日记中作文字记录,还经常绘图,表述一些文字上说不清的东西,比如说旅途中的山势、简略地图等等。如果一天只是行军,则文字会比较简略;如果带有访问内容,比如说沿途拜访苗族同胞、探访一些名胜和秘境,或者,参加什么欢迎活动,那么他就会详细记录。

杨式德的日记中,既细致记述了途中各地气候山川及风物人物,又通过文字留下了在艰苦行军途中克服种种困难、深入认识中国社会的思想变化与精神的升华,正如日记中所写的:“要为中华民族建立一种灵魂,soul,一种生气,vitality。”日记文笔清新,极具感染力,是反映这段悲壮艰苦历史的珍贵资料,也是学者专家研究西南联大的重要依据。

到达昆明后,杨式德继续自己的学业,并于1940年毕业。由于成绩优异,他选择留校任教,主讲“工程力学”和“测量”等课程。1945年抗战结束前后,他选择赴美留学,并于1947年获普渡大学硕士学位,1949年获哈佛大学博士学位。

新中国建立后,杨式德回到国内,到清华大学土木工程学系任教,任结构力学及钢木结构教研组主任、副系主任。他长期从事结构力学的教学和研究,讲课概念清楚,条理性强,理论精练。合编《结构力学》,主编《壳体结构概论》《结构力学》,翻译《建筑力学教程》。在地基与地下水的渗透压力、极限荷载、弹性地基梁、空心坝的动力分析和抗爆结构等领域都进行过研究,并取得了成果。他还是我国最早研究结构矩阵分析、最早将计算机引入结构力学的学者之一。

杨式德教授生活俭朴,为人忠厚。家中家具多为从学校后勤部门长期租用的普通家具,有一套较豪华的沙发,也是二手货。在建国初期,清华教师工资按小米斤数折算,当时杨式德教授的月薪约为小米壹千斤。1956年,他被定为三级教授,月薪241.50元。杨式德教授总觉得自己的工资已经很高,所以日后的稿费便经常上缴。50年代后期,他的妻子因病停止了在清华的工作,但享有40%的病休金。杨式德教授将妻子的关系改为停薪留职,不但病休金不再领取,连公费医疗也一同放弃。但其实,杨式德教授家中人口较多,还要给河北老家寄钱,家中生活并不宽裕。

虽然已经有了新的生活,但是那段三千五百多华里的路,却成了他心中的一段最值得珍藏的记忆。他将写有日记的那个深紫色硬皮本,连同他保留下来的联大校徽、学生证、同学互赠的小照片,一起放在书柜里,很少对人提起。直到1976年他离开人世之后,他的日记才得以出版。

2011年6月,清华大学校史馆正式建立,并且开始向全世界清华校友征集文物和纪念品。清华大学1977级校友、杨式德教授的儿子杨嘉实,很快决定将父亲的《湘黔滇旅行日记》和部分相关文物捐献给母校。最终在校友总会解红岩老师的陪同下,杨嘉实达成了自己的心愿。在捐赠仪式上,杨嘉实表示,此次捐赠,是因为他觉得,清华大学是《湘黔滇旅行日记》的最佳去处。这一举动,既是对已故杨式德先生的最好纪念,也是杨式德、杨嘉实两代清华人对母校的感念。

 参考资料

清华校史馆网站:校友杨嘉实捐赠杨式德教授《湘黔滇旅行日记》

          杨嘉实著《回忆我的父亲杨式德》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