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第三方担保品管理工具在商业银行风险和流动性管理中的应用

2023-09-19 16:29:54 - 市场资讯

摘  要

近年来,欧美监管机构对担保品管理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国际上出现了以优质债券作为合格担保品的热潮。在我国金融市场,第三方担保品管理工具的推出使得优质债券作为合格担保品可以得到更广泛的应用。本文归纳了商业银行在跨境业务、外币市场、授信管理和绿色债券市场四大领域应用第三方担保品管理工具的场景,并从建立以优质债券为基石的金融信用体系等方面对我国债券担保品管理的发展提出建议。

关键词

担保品管理工具 风险管理 流动性管理

债券作为担保品的发展趋势

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欧美金融监管机构进一步加强了针对金融交易尤其是衍生业务下担保品保证金的监管,以降低金融市场的内生风险及溢出风险,这一举措推动了以优质债券作为合格担保品的热潮。

(一)国际发展情况概述

经历数次全球金融危机后,国际社会不断反思和总结危机发生的根源以及规避之道。基于思考,欧美发达经济体的金融监管机构开始推动以优质债券作为合格担保品在金融交易领域中的使用,并加强相应监管,以降低金融市场的整体波动性、杠杆率,强化金融市场参与机构的流动性管理。

2016年伊始,欧美金融监管机构认识到,在全球金融市场高流动性且存在大规模批发类融资业务的背景下,仅针对变动保证金(VarietyMargin,VM)提出加强监管要求,尚不足以抵御类似2007年雷曼兄弟破产形成的极端风险对全球金融体系所造成的连锁冲击,进而开始推动初始保证金(InitialMargin,IM)管理机制的发展,并将原有按周、按月计征保证金的频率,逐步提高为逐日追加变动保证金。可以说,无论是市场参与机构的微观层面还是各国政府监管的宏观层面,都存在着对合格担保品的管理需求,以此开展风险防控、保障金融市场稳定发展。2023年上半年,欧美主要发达国家作为优质担保品的债券质押比例约占其优质利率债券存量的80%以上。

(二)国内发展情况概述

2019年第四季度,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存量规模超过100万亿元,跃居世界第二大债券市场。2023年5月末,中央结算公司债券托管量达99.56万亿元,已用于国内市场质押的债券规模为21.91万亿元,其余近78万亿元的债券尚处于“沉睡”状态。

在传统担保品管理模式下,我国优质债券除了作为央行、财政部开展的政策类业务项下合格金融担保品,也可以应用于市场机构间发生的投融资业务,但主要采用双边业务模式,诸如估值盯市、追加退还等自动化押品管理功能尚未被采用。因此,债券作为担保品的使用范围受到一定的限制。

第三方担保品管理的应用现状

(一)主要特点

与传统担保品管理不同的是,第三方担保品管理是由担保品管理机构作为独立第三方,负责担保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的运营模式。交易双方只需就交易细节进行协商,担保品的质押、解押、盯市、增补划扣等环节由担保品管理机构通过其统一业务平台完成。这样各有分工、环环相扣的管理模式,极大降低了交易双方的管理成本,也使优质债券的担保品管理真正作为一项成熟、高效、便捷的管理工具应用于各类金融市场业务中。第三方担保品管理工具的使用既降低了金融同业间的交易对手方信用风险,推动同业间融资价格下行,又有利于防控金融市场的整体风险,促进金融市场同业利率平稳运行。

在国际市场上,第三方担保品管理早有实践。欧清GCPlus、明讯GCPooling均是国际金融市场上主流的第三方担保品管理工具,广泛应用于回购、借贷以及各类金融市场投融资业务。在我国,中央结算公司于2021年升级担保品管理服务模式,首次向市场开放第三方担保品管理服务支持,填补了我国金融市场优质担保品管理工具的空白。笔者认为,随着我国新时期金融市场向纵深发展以及持续对外开放,金融工具的应用范围将不断拓宽,产品设计的复杂程度将更高,可交易性需求也将更旺盛,担保品的重要性必将不断提高,担保品管理需要逐步向更为独立和专业的领域发展。

(二)国内市场实践案例

国内第三方担保品管理工具的面世及应用实践,极大满足了商业银行对流动性管理和风险管理的需求,使担保品管理开始从风险缓释的基础功能向系统性价值发现功能不断发展,并从后台逐步走向前台。通过相关研究及实践,笔者总结了第三方担保品管理工具在以下4个场景的应用实践。

1.跨境担保品应用为跨境投融资业务提供便利

早在2016年,第三方担保品管理机制就已在跨境业务中有所应用,为之后第三方担保品管理工具的完善和全面推出奠定了坚实基础。当时,中国银行伦敦分行发行海外债券,采用由母行中国银行提供优质债券为其担保的方式提升信用评级。在该模式下,依据国际市场惯例,分行的信用评级可采用母行的信用评级,从而为其分行发行债券节约了大量的利息成本。中国银行创新性地在其境外融资业务中使用第三方担保品管理工具,在市场上起到较好的示范作用,拉开了跨境担保品业务的序幕。在此之后,越来越多的中资银行与境外机构通过应用第三方担保品管理工具,大幅提升了跨境业务的风险管理水平,有效畅通了境内外资金融通渠道。

事实上,随着我国国债先后纳入全球三大主流债券指数——彭博巴克莱全球综合指数、摩根大通全球新兴市场政府债券指数、富时世界国债指数,我国优质债券越来越被国际市场认可。第三方担保品管理工具的引入,弥合了国际、国内金融市场上担保品管理制度的差异,使中国优质债券作为合格担保品的应用得到国际市场的接纳,为商业银行跨境业务的开展提供了便利。

2.外币货币市场应用推动外币回购业务高质量发展

2021年7月,中央结算公司联手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在银行间市场原有外币回购模式的基础上推出外币回购三方业务模式,涉及包括美元在内的共8种外币。该模式运用第三方担保品管理模式,在外币回购市场提供集中统一的托管、结算和担保品管理服务,实现了汇率和估值“双盯市”机制。在此前银行间市场回购业务的指定券模式下,市场成员需要自行管理债券交易头寸。运用第三方担保品管理模式大大降低了其管理工作的复杂程度,极大促进了货币市场成员之间交易效率和管理效率的提升,有效降低了交易成本,盘活了信用债券和零碎债券,满足了机构投资者短期外币流动性管理的需求。

3.商业银行授信应用服务中小微实体经济发展

在我国金融体系下,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以下简称“国股行”)是各类金融工具的主要资金融出方,资金融入方则以地方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以下简称“地方城农商行”)为主。有关数据显示,近60%的流动资金需求来自中小金融机构。金融市场有改善流动性分布不均的需求,面临一些具体问题,比如在银行间市场回购等短期融资工具的基础上,如何进一步丰富中短期融资工具品种?又如在国股行与地方城农商行、地方中小微企业之间,如何形成顺畅、便捷的资金融通渠道,引导资金这一源头活水跨越金融同业有效流入实体经济?

第三方担保品管理工具为以上问题提供了解决之道。地方城农商行运用第三方担保品管理工具,可以较为便利地通过质押持有的优质债券获得国股行的资金,从而有助于解决地方中小微企业的融资难题及金融服务不足的困境。而国股行也因此能够更好地承担“第三方金融供应商”的角色,在供应链金融的链条中,形成一个风险低、效率高的资金传导良性机制,实现金融精准灌溉实体经济中“经营下沉”的发展目标。

2021年9月,某股份制银行通过第三方担保品管理工具代理金融同业客户开立国际信用证,涉及人民币10亿元,首次将这一金融要素市场的创新工具运用于国际贸易类融资领域,为第三方担保品管理工具的多场景使用打开了一片崭新天地。

4.绿色债券担保品管理应用助力绿色金融市场建设

2021年,中央结算公司创新性地提出绿色担保品管理理念,并提供“标准化绿色债券担保品池”和“合格担保品范围扩容”两种应用模式,将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带入金融市场业务各个环节,促进了绿色金融市场的发展     。

绿色债券担保品池以第三方担保品管理为核心,将零散的高品质绿色债券整合形成统一的资产池,进行集中化、标准化管理,实现风险敞口安全性、资产管理高效性以及绿色效应显著性等多方面的平衡。根据中央结算公司披露的数据,截至2023年5月,申请开通绿色债券担保品池的机构已近200家,以邮储银行为代表的多家商业银行成为首批使用绿色债券担保品池的业务参与机构。

“合格担保品范围扩容”与“标准化绿色债券担保品池”有所不同,是中央结算公司联合市场主要资金融出机构进行的定向合格担保品范围扩容,将优质绿色债券担保品纳入其中的管理方式,进一步丰富了服务种类。

相关建议

(一)“双轮驱动”建立以优质债券为基石的金融信用体系

在我国经济社会高速发展时期,逐步形成了以土地和房地产及政府信用为基石的信用创造模式,但这样的模式不可能一直持续。在新发展阶段,若以国债为基石建立起以优质债券为基础的担保质押体系,将有利于稳定利率、汇率走势,有利于实体经济的稳健发展。优质债券作为担保品的应用发展,需要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两个维度“双轮驱动”,共同探索实践。建议在政策层面倡导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更多使用第三方担保品管理工具,强化自身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管理;在市场层面各类机构积极参与到担保品管理工具创新中,共同为我国金融信用和流动性体系的建设添砖加瓦。

(二)加快推出银行间市场三方回购业务

从外币回购市场推出三方业务模式的成功经验可以看到,第三方担保品管理模式不仅省去传统双边质押式回购磋商质押券的环节,显著降低交易成本,还可以充分发挥我国金融基础设施——中央债券存托机构(CSD)作为独立第三方,在公允估值、逐日盯市及盯市调整方面的优势。当前,银行间市场三方回购业务还缺乏实质性的进展,倘若通过第三方担保品管理工具促进货币市场中人民币与其他多币种的交易,将提升货币市场交易的安全性、流动性、交易效率和利率价格发现效率,丰富货币市场交易品种,增加投资者的投资和交易选择,从而形成并丰富市场流动性管理整体解决方案。

(三)推动绿色债券担保品应用纳入绿色绩效考核指标体系

政策红利是国内绿色债券市场发展的重要内生动力。当前,绿色债券普遍面临流动性不佳、二级市场应用渠道单一等问题,对此建议自上而下加强政策引导。比如,推广绿色债券作为担保品的应用理念,一方面能够拓展绿色债券的应用范围,提高绿色债券担保品的使用效率;另一方面能够有效盘活市场存量绿色债券,进一步提升绿色债券市场的流动性。建议将绿色债券作为担保品应用纳入金融机构的绩效考核指标,以对绿色债券流动性的提升、应用途径的拓展起到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宋华.供应链金融(第3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1.

[2]徐良堆.谈十年回顾与展望:市场变革下的担保品解决方案[J].债券,2021(12).DOI:10.3969/j.issn.2095-3585.2021.11.013.

[3]张晓朴,朱鸿鸣.金融的谜题[M].北京:中信出版社,2021.

◇ 本文原载《债券》2023年8月刊

◇ 作者:中信银行审计部 卢振环

中信银行公司部 屠沂枫

中信银行运营管理部 胡欣楠

◇编辑:杨馥竹 刘颖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