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回顾|董平:道统与朱陈之辩
VOL.3752
2024年9月9日,“复兴中国文化和中国战略高端论坛”系列讲座于复旦大学成功举办。本系列讲座由复旦大学哲学学院组织,由兴证全球基金提供项目支持。本期讲座,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董平主讲“道统与朱陈之辩”。来自复旦大学、浙江大学等单位的多位专家学者及师生出席本次讲座,复旦大学哲学学院白彤东、郭晓东两位教授作为与谈人,围绕相关主题与董平教授展开了深入而广泛的探讨,讲座取得了预期成果。
本次讲座由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徐波担任主持人,他首先向在场的各位师生介绍了主讲人以及两位与谈人的学术研究兴趣及主要成果,并代表复旦哲学学院向董平教授的到来表示欢迎。
讲座伊始,董平教授首先解释了其为何会选择讲述“道统与朱陈之辨”。经过对宋代各知名论辩的梳理,董平指出宋代形成了独特的重构道统的理念。此项工作虽由周敦颐开启,但其最终完成毫无疑问应当归功于朱熹。董平强调,淳熙二年(即公元1175年)《近思录》的创作完成是学术史上的重大事件,朱熹此著一改旧日学术习惯,别出心裁地采用了十四个大类分别编撰的方式,这就建立起了问题意识,使得宋代能够真正与三代在共通的思想关切的背景下链接起来,由此开启了宋代独特的道统争论。
董平教授介绍到,宋代的道统争论最具代表性的便是鹅湖之会。但他认为学界以往对鹅湖之会的研究侧重于朱熹和陆九渊之间的区别,但忽略了吕祖谦组织鹅湖之会的最初期许,为此希望诸位师生能意识到鹅湖之会本身的立足点是承认形上道德的存在,宣扬道统理念的赓续。董平教授认为朱陆正是从这一基本点出发开启了宋学的辉煌,也使得宋学成为一项成熟的理论体系,其不用再像汉学那样以“五经”为主要文本依托,而是着重阐发“四书”的重要理论价值。尤其是朱熹对《中庸》的解读,将“道统”问题提升到一个极为显赫的地位,这是朱子不可磨灭的学术贡献。
随后,董平教授切题强调,与朱陆之辩不同,朱陈之辩(即朱熹与陈亮的系列争辩)表现出迥然不同的态势。虽然学界对朱熹批评陈亮的言论多有耳闻,但为众人习焉不察的是,对浙东之学所谓“事功学派”的定性其实并不为陈亮等人所接受,在陈亮看来,朱子对其做出的“义利双行、王霸并用”的思想总结是一种误读,该总结与其说适用于浙东学者还不如说是朱子自己的写照。由此,双方开启了长达四年的争论,其间可考的书信资料便有二十余封,董平教授详细分析了这些资料的价值以及其在编撰陈亮评传时对相关资料的理解。
随后,董平教授细致介绍了朱陈之辩背后的思想旨趣。他认为二人的这场争论并不是常识意义上众人理解的道德和功利之辩,其间涉及到如何理解道统及至如何理解历史等重要的学术问题。董平教授表示,陈亮与朱熹的学术旨趣是不一样的,朱子坚守道德本质主义的立场,而后者基本是一个历史主义者。陈亮在和朱熹接触之前对“道统”概念几乎全无了解,因此在交往初期陈亮对朱熹之说大为惊异。董平教授指出陈亮基本是从历史哲学的角度建构自己的学术体系,为了理解朱子理学,其曾悉心研究多年,随后向朱熹表露了自己的观点并与其展开争辩。董平教授介绍到,朱陈之辨的一个核心分歧在于对三代以后的历史理解。朱熹认为道统自孟子逝世后便已失传,其后虽有千百年,但由于没有承接道统之人的出现,这段历史基本可以视作“空白”的,但陈亮对这种不考虑历史之绵延连续的想法甚为不忿。他认为历史是由人构成的,而人之所以为人的一个重要表现就在于人有精神、有尊严。在他的理解中,《史记》等经典之所以主要关注具体的人,就是因为这些人是中国传统精神以及传统智慧的现实载体,历史的活动就是现实人物活动的结果。所谓“天人之际,斑斑可考”,陈亮主张天道要通过人道来体现,人现实的活动状态就是天人之际的当下展示,也是扶持天道不坠的本质力量。这就和朱子表现出很大的差异。
董平教授强调,陈亮在“天人之际”、“天道”、“人道”、“人欲”等观念上与朱子的差异对双方的争论有深远影响。虽然双方可能在“合乎天道的行为是人道,不合乎天道的行为是人欲”这一点上有共识,但陈亮对“天人之际”的理解完全是和朱子不能相通的,而其恰恰构成了陈亮历史观的基础。陈亮声称天人之际的绵延就是历史最本质的面向,个体之人当下的时光就是天道的现实体现。但朱子对此颇为不屑,他认为天道虽然永存,但他仍主张汉唐以来的一千五百多年不过是“漆黑一团”,因为当时之人受利欲主导,使“道无一日存于天下”,这并不是靠一两个有为之君可以改变的。陈亮则决计不能接受朱熹的这种历史断裂论的观点,为此双方争论不休。陈亮虽无法让朱熹接受自己的观点,然其也坚决不认同朱熹对历史的理解,最终不再回信置评
由此,董平教授总结道,可以将双方争论的焦点归纳为三点:其一,历史的展开是否可以断裂?陈亮主张历史可以有阶段性但并不能隔断,他十分忧虑朱熹道统说有可能造成的历史隔断,认为不能说秦汉时期的大有为之君对天道没有丝毫扶持之功,而应当向其学习,积极奋发,重振华夏文明,收复前朝失地,这本就是天道的体现,也是当下最主要的历史任务,而不是像朱熹那样“侈谈心性”。其二,历史是否会突然进入一段无本质的运动?陈亮认为天道展开自己的过程就是历史,但这一过程是要靠无数具体的、鲜活的人推动的,而朱子则坚守道德本质主义的立场,认为人如果只是受到利欲的驱动,那其“创造的历史”其实可以视作虚无、不存在的。其三,历史是否存在一个预设的目的?朱子对此深信不疑,他认为历史理当向预设的目标前进,只是三代尚未能达成其目的。董平教授指出,朱子的这种观点从某种角度来说其实类于雅斯贝尔斯“轴心时期”的观点,他认为凡是此类涉及到“文明起源”的判断潜在地预设着“文明的目标”,而要达成这一目标很有可能需要依靠强制力量。为此,董平教授分析了西周的文明、文化,他虽承认西周是中国文明、文化的轴心时期,但指出这些不能做宽泛理解。文明其实是包括食味、别声、被色在内的“人之文”,文化则是以此文“化成天下”的结果。然这种化成的历史目的在朱子看来需要靠存天理灭人欲方能达成,而陈亮则主张最高道德一定是现实的,因此要站在共同体的角度使全体成员生活富裕,恢复国土等等,这便是二人在现实路径方面的鲜明差异。董平教授最后强调,其本身并不对朱陈之争持有臧否态度,其为在座师生留下了一个开放式的结尾。
之后,徐波教授对董平教授的精彩讲座表示致谢,并梳理了本场讲座的主要内容,呼吁大家认真思考其中涉及的“建立历史批判之准则”等重要问题。在与谈人对话环节,郭晓东教授首先强调了当下中国学界对陈亮理解之不足,之后从章学诚之近代史学与陈亮等浙东史学的差异、双方对《春秋》三传的理解入手,向董平教授探讨了陈亮史学背后之道。而白彤东教授则就宋代对四书地位之提振对政治哲学的重要意义、陈亮等个人的境遇对其学说特质的影响程度、宋代总体的经济基础对宋代心性之学与浙东之学的形成等问题与董平教授交换了意见。随后,董平教授还就在场师生提出的天地一体、古典文化中的派别之争等问题做出了解答。
本次讲座加深了与会师生对朱陈之争、浙东之学乃至历史哲学的理解。主持人对本次讲座的学术贡献给予高度评价,并表达了对未来两院之间学术交流的期许与厚望,鼓励与会者持续深耕学术研究,推动不同派别之间的深入对话,为促进中华传统文明的复兴与互鉴群策群力。
复旦大学-兴证全球基金复兴中华文化和中国战略高端论坛(简称复兴论坛)由复旦大学与兴证全球基金合作举办,自2008年起作为文化公益活动面向师生和公众开放。2024年起,复兴论坛由复旦大学哲学学院主办,由福建省兴业证券慈善基金会提供公益支持。
本系列论坛围绕中华文化与中国问题,以“关注中国现实、了解中华传统”为宗旨,邀请中国传统文化与哲学、艺术哲学、科学与技术伦理、历史、社会等领域的知名人士主讲,旨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推动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学科建设、研究发展及人才培养。
供稿|张宁博
编辑|张昊洁
责任编辑丨汤克凤隋艺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