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编考公,只是另一场人生修行
· 这是第4702篇原创首发文章 字数3k+·
01
云南匡先生,今年30出头,夫妻5年考公考编百余次。丈夫考上事业单位后又考公务员,妻子怀孕5月仍艰辛备考。他告诉记者要“考到不能考为止”。媒体报道之后,在网上引发了一些议论。
有人说,年轻人都天天忙于考事业编、公务员,谁来搞科研、搞建设?这种说法其实也是偏激的。社会是一个有机整体,适度比例的公务员也是在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创造财富,是经济发展、技术进步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有些人偏好风险,喜欢自由,喜欢到市场中闯荡一番;有些人更喜欢金钱,偏好短期利益;有些人习惯服从,物质欲望不强,愿意耐心等待长远的利益。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职场选择、人生规划,这本是社会常态。
不过,当考编考公成为普遍的、受追捧的年轻人的选择,这就值得深思了。
2022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只招3.12万人,通过资格审查的共有212.3万人,远超去年同期,其招录比为68:1,创了历史新高。最热门的岗位报考录取比例达到了2.08万:1,可见考公的竞争有多激烈。除了国考,现在很多省考的招录比更高,比如河南的招录比为75:1,云南高达83.7:1。
技术性地看,如果计算省考和国考的总报考人数,其实近年来一直比较稳定,每年都在招录15万人,报名650万左右,录取比例在40:1到50:1之间波动。由于近年来疫情影响到就业,为了抵消这种影响,考公向应届生倾斜。
国考招录中,仅面向应届生招录的比例由2019年的42%左右,上升到2022年的67%左右。这是多年以来的最高比例。
去年南方某省的事业编考,应届生招录的比例甚至高达80%。而且,国考中针对应届生的范围也放宽到毕业三年内。加大了毕业生的比例,加上名校生、留学生也开始考公考编,所以就成为一种引起社会关注的现象。
02
这个现象背后,是经济的大周期
第一波考公热出现在2004年前后,那时“非典”刚过去不久,经济受到很大冲击,社会掀起“考公”热潮。
第二波是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后,国考报名人数首次超过百万,相比2005年翻了4倍。
在2008年与当下之间,则是年轻人寻求进入体制意愿的一个低谷阶段。2015年前后,“双创”与移动互联网浪潮兴起,创业、财富自由、30岁退休这些浮华的野心,驱动着年轻人投入创业、进入互联网公司。加上大部制改革,限制了报考名额,考公进入低谷。那时不但年轻人不想进入体制,体制内的人也想出来。因为公务员一旦离职,就能拿到数倍于原来的收入。
这一波热潮之后,则是当下的“第三波进入体制热”。受疫情影响,毕业生的求职之路面临巨大压力。很多人以考公、考编、考研这种方式来逃避无法就业的状态,逃回很多学生最擅长的一件事:复习、做题。这当中,考公成为了一个主流选择。
经济社会发展越是具有一定不确定性的时候,“考公”越会成为热点。某种程度上,它是年轻人逆经济周期,追求稳定性的一种应对行为。
03
进入公务员编制后,年轻人面对的是一个清晰的职场金字塔。与市场中会充满各种意外、运气、用风险换机遇不同,这个特殊的职场,上升路径更严谨,更充满确定性。
与此同时,一旦考进公务员编制,大多数人并不会改变自己的职业选择,编制内部的部门转换都是极难的。所以,在这个金字塔中,大多数人并不奢望自己能非常快速地发展,他们已经做好了在一个岗位上干一辈子的准备,最后,以一个不高的职位退休。
这不能下定论说是一眼就能望到头的生活,但确定性一定会伴随乏味,所以很多人不喜欢这种确定性。但这种确定性也伴随另一种确定性:只要不犯原则性错误,就不会被辞退;不用担心失业还不上房贷;确定自己的孩子可以解决上学问题;确定自己的父母家人生病了,能挂到专家号;确定遇到不公平的事,有更多机会被公平地解决。
不过,这种好的确定性,虽然吸引人,但这只是一种预期。它往往需要伴随职位才能获得。这是一个强者愈强的马太效应。
很多人把考公务员,考编制称为“上岸”,这个比喻似乎在说,逃离了波涛汹涌的危险,可以放心地躺平了。人在市场的海里,当然得不断努力,否则要沉下去,但考了公务员,上了岸,其实还有漫长的山坡要爬。
表面上看,显然,编制内早九晚五,同事之间,也不会像在市场中的企业里那样充满竞争。虽然这个“岁月静好”现在很多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已经做不到了,一样要经常加班,但静水深流,真正的竞争在水面之下。
04
8月17日下午,中国作家协会公示2022年会员发展名单,拟发展会员994人。其中,作家贾平凹之女贾浅浅在拟发展会员名单中,引起网友争议,质疑中国作协的会员入选标准,最后贾浅浅没有入选。但其实,社会资本的运用是无法完全被禁止的。
社会资本是指个人在一种组织结构中所处的位置的价值。简单地说,就是父辈的人脉、职位、经济实力,所能做出的对儿女成长的帮助。考公务员的时候,要填家属信息、要政审吧,不用打招呼,不用递条子,一切都会在默契中进行。
正如江西南昌周劼在朋友圈所说:“高中同学不少去外省读了好大学的,都回家进了烟草、电网之类的,回家没着落的,就在北上广深成都。”而那些费尽心思,去考试、面试的人,考得很艰难的人,相对来说,更普通一些。他们即使考进去了,没有庇护,要生存下去就得靠自己努力,努力提升自己,努力干活,努力出成绩。任何地方都要能力,有能力者才能得到职位、尊重、人脉关系。如果仅仅是底层公务员,上学、就医等等,也未必有什么确定性。所以躺平不行,还得努力改变自己,自我成长。
而且,更重要的是,考公务员虽然是年轻人的逆周期行为,但周期也会影响到编制内。公务员虽然吃皇粮,但是,也仍然在整个经济体系之中。
宇宙的尽头虽然是编制,但编制的尽头,却可能是卖房。比如,今年初,广西玉林市政府定下了2022年全市各层级部门需完成推荐村民购房8000套的任务。当地的公务员都背上了“卖房”任务,并与个人的绩效考核挂钩。除了广西玉林,新疆乌鲁木齐甚至号称新一线城市的山东青岛等地,都传出了干部考核卖房的消息。据说,卖房有指标,不管正科副科、局长部长,都“被迫营业”。
卖房之后,会不会依然被精兵简政,赶公务员下海,或者直接裁员?显然,被裁掉的不会是领导,也不会是周公子,会被影响的还是那些没有人脉的,没有职位的,没有工作能力的,没有社会交往能力的人。而这些人,大概率的和那些反复考公的人是同一群人。
那么,考公真的是一个一劳永逸的好机会吗?
人生几十年,哪有一劳永逸的事呢,哪里又有世外桃源呢?考编考公,注定只是另一场人生挣扎。世界上没有一份工作不辛苦,也没有一处人事不复杂,无论如何选择,都要去面对,所谓上岸,是不切实际的奢望。
虽然现在年轻人就业情况不太好,但中国经济体量大,仍然在向上发展。哪怕只有4%的经济增长率,但要知道,这个数字对很多国家来说,已经是很高的了,难道那些国家的青年人都无法就业,只有考公吗?
其实,危机之中总有机会。比如,现在因为疫情影响,很多大城市都进一步放开了落户限制。比如上海,以前,在各个城市的抢人大战中,上海几乎没有任何动作,但静态管理之后,上海大幅度地放宽了落户限制。到大城市闯荡一番或许是一个更好的选择。
技术仍然在向前发展,市场中仍然有很多机会,有些行业、某些领域在经济下行时也能蓬勃发展。受疫情影响,很多商业形态会发生变化,比如,社区团购、生鲜电商越发红火;出国旅游受阻,国内旅游会更加火爆;4G的出现催生了短视频、直播的风口,5G正在落地之中,又会产生出什么样的新形态呢?
人生的选择要穿越周期,而不能被一个个的周期所遮蔽。有拨开云雾的眼光和探索的勇气,才能看到别有洞天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