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成立70年来,一代代兵团人屯垦戍边、接续奋斗——天山南北飞扬幸福的歌

2024-10-29 07:36:29 - 媒体滚动

转自:中国国防报

南疆和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四师224团的职工们发动农机,大规模采收红枣;北疆塔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九师161团的护边员们跋山涉水巡逻执勤……深秋时节,天山南北,兵团广大干部职工群众坚守在各自岗位,履行着安边固疆职责使命。

70年来,一代代兵团人扎根边疆、白手起家、艰苦奋斗,在亘古荒原上创造发展奇迹,为推动新疆发展、增进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巩固国家边防作出主要贡献。本期“视点”,我们走近兵团,感受兵团人屯垦戍边、砥砺奋进的动人故事。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成立70年来,一代代兵团人屯垦戍边、接续奋斗——天山南北飞扬幸福的歌

“我们要像兵团先辈那样,克服艰难困苦,在沙漠里建家园”

“生在井冈山,长在南泥湾,转战数万里,屯垦在天山。”1954年10月,10余万进疆解放军官兵遵照党中央指示,就地集体转业,铸剑为犁、屯垦戍边。他们工作在沙漠边缘,把戈壁变成良田,把荒漠变成绿洲,形成以“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为内核的兵团精神。

“沙海老兵”这个英雄群体,是兵团精神的典型代表,更是矗立在兵团人心中的一座丰碑。带着对兵团精神的敬仰,记者从阿克苏一路南下,来到兵团第十四师,追寻这个英雄群体的足迹。

在该师民兵训练基地,记者见到了基干民兵孔令军。他的父亲孔祥生是一名“沙海老兵”,当年和战友一起就地转业,把青春和热血奉献给脚下这片土地。起势、蓄力、投掷,弹体在空中划过一道弧线……孔令军在手榴弹投掷训练中的出色表现,赢得在场民兵喝彩。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成立70年来,一代代兵团人屯垦戍边、接续奋斗——天山南北飞扬幸福的歌

“父亲那一代人,生活条件艰苦、物资匮乏,他们冒严寒、战酷暑,开荒造田、修路架桥,建设边疆。”孔令军说道,他从小就听父亲讲沙漠行军、集体生产的故事。

受父亲影响,孔令军一直心怀“迷彩梦”。参军入伍后,他多次立功受奖并光荣入党。退役后,孔令军回到和田,怀着对绿军装难以割舍的情怀,他再次穿上迷彩服,成为一名基干民兵。网格化巡控、军地共建、抢险救灾,他事事冲在前。“父亲教导我,兵团就是我们的家,兵团事业要有人传承。”孔令军道出兵团人的心声。

镜头转到兵团第三师54团兴安镇。从空中往下看,笔直的公路贯穿整座城镇,各类建筑拔地而起,学校、医院、幼儿园、老年活动中心等设施一应俱全。很难想象,几年前这里还是黄沙漫天,常年干旱缺水。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成立70年来,一代代兵团人屯垦戍边、接续奋斗——天山南北飞扬幸福的歌

“我们要像兵团先辈那样,克服艰难困苦,在沙漠里建家园。”2019年,面对恶劣的环境,54团兴安镇几千名职工群众挺进沙漠。他们传承先辈精神,在沙漠边缘开垦土地4.6万亩,向布古里沙漠腹地推进7公里。

昔日的戈壁荒漠如今已成为安居乐业的幸福家园。“历史的接力棒传到我们手里,我们有责任、有信心,把兵团建设得更强大更繁荣。”兵团第三师54团党委书记、政委陈军的话掷地有声。

“执勤中的苦和累算不了什么,守好祖国每一寸土地是责任也是使命”

边防线上建功业,擎旗接力有来人。

在海拔近4000米的帕米尔高原上,有一对“昆仑姐妹花”——兵团第三师叶城二牧场三连民兵护边员古再丽努尔·阿布拉和古再丽·艾依迪尔。

这两个“95后”,从小在牧场长大,一同考入石河子大学护理专业。2018年大学毕业后,她们放弃到大城市工作的机会,回到大山屯垦戍边。

2021年5月,姐妹俩在一次巡边途中,听说牧民毛拉艾孜孜·麦提斯依提的儿媳突发哮喘晕倒。当时外面下着大雨,峭壁上的碎石在雨水冲刷下倾泻而下,淹没了道路。没办法送病人去医院,在场的人都非常紧张。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成立70年来,一代代兵团人屯垦戍边、接续奋斗——天山南北飞扬幸福的歌

“打开窗户,解开衣扣和腰带,让她抱着枕头跪坐在床上!”古再丽努尔·阿布拉马上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急救,一旁的古再丽·艾依迪尔则用湿毛巾帮助清理病人口鼻分泌物。雨停后,病人马上被送往医院救治,脱离危险。“大家很信任她俩,遇有难事都愿意找她们。”毛拉艾孜孜·麦提斯依提说道。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我爱祖国,我爱边疆……”10月23日,兵团第九师孙龙珍民兵班的姑娘们整理好装具,高唱着民兵班班歌,再次踏上巡边路。

这个以孙龙珍烈士命名的民兵班,常年驻守在巴尔鲁克山上,被誉为“当代花木兰”。60余年来,一茬茬女民兵传承“热爱军垦、扎根边疆、牢记使命、献身国防”的龙珍精神,在边防线上履职尽责。

一次与边防官兵联合执勤,突遇暴风雪,女民兵马玉芯脚下一滑,不慎摔伤。“和老一辈军垦人相比,执勤中的苦和累算不了什么,守好祖国每一寸土地是责任也是使命。”这个倔强的姑娘艰难起身,踉踉跄跄走完了巡边路。

边境兴则边疆兴。为方便职工群众戍边守防,兵团和兵团军事部着眼军地共同发展,探索边境管控新路径。兵团军事部将科技兴边和设施建设统筹结合,建设功能完备的护边员执勤点30座、各类执勤房40座,并以智慧边防、数字边防为抓手,打造配有北斗定位、高清红外监看台、视频预警报警平台的军警兵民联合工作站。

党的十八大以来,兵团逐年调整经费预算,提升民兵护边员生活补助。“我们现在的执勤房又大又宽敞,生活设施也很齐全,养殖场所已经建好,我的牛羊已经进圈了。”185团民兵护边员姜其军告诉记者,如今,他一边放牧养殖、一边巡边护边。在他的带动下,亲朋好友也来到该团,日子越过越红火。

随着团场综合配套改革的深入推进,兵团实行土地、职工、民兵“三位一体”管理机制,民兵护边员队伍抓建质效显著提升。“下一步,我们将加强联演联训力度,合力形成党政军警兵民‘六位一体’边境联控体系。”兵团军事部领导说道。

“旧貌变新颜,大家的生活越来越好,团场成了网红打卡地”

漫步在兵团第一师11团的大街小巷,干净整洁的村容村貌让人流连忘返。作为紧邻沙漠的团镇,11团被称为“沙漠之门”。2018年,兵团军事部将该团列为重点帮扶对象,按照“一户一表、一家一策”原则,制订帮扶措施。

深秋时节,道路两旁,成排的四翅滨藜连绵不绝。这是一种高度耐旱、耐盐碱的植物,防风固沙效果好,还可作为畜牧养殖饲料。近几年,兵团军事部帮扶村民推广种植四翅滨藜,定期邀请专业技术人员现地指导。在此基础上,兵团军事部推进改良土壤、种植饲料、蔬菜大棚和牲畜养殖4个特色产业项目,让乡村振兴与消费发展、环保治理以及科技支撑相结合。

借着兵团军事部帮扶的东风,村民张新旗靠种植樱桃致了富。在“特色产业+生态旅游+能人牵头”思路下,张新旗带着20户村民种植樱桃,收入节节攀升。

“近几年,我所在的阿拉尔市通了火车和飞机,团镇又新修柏油路,升级水电暖,修建网络基站,到这里来的游客也越来越多了。旧貌变新颜,大家的生活越来越好,团场成了网红打卡地。”张新旗自豪地说。

在团场中央,一栋占地1200平方米的养殖圈舍出现在眼前,村民吾布卡生·艾更正在给牲畜喂饲料。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成立70年来,一代代兵团人屯垦戍边、接续奋斗——天山南北飞扬幸福的歌

“圈舍一批就能养殖牲畜300头,一年养两批。”吾布卡生·艾更说道。两年前,兵团军事部给他提供牲畜幼崽和技术指导,并联系养殖合作社拓宽销路。现在的吾布卡生·艾更成了团镇养殖业的带头人,跟着他搞养殖的村民人均年收入超过3万元。

近年来,兵团和兵团军事部将兴边富民和区域发展相结合,发挥特色资源优势,持续组织实施促进转移就业、组织劳务创收、加强技能培训等专项行动计划,同时进一步健全完善就业援助政策。

帕提古丽·阿吾提,是兵团第十四师224团和泰新区村民。这个10年前还靠拾棉花、捡红枣为生的姑娘,如今成为拥有1800余名客户的微商,每日流水额过千元。“在兵团军事部的帮扶下才有了今天的好日子,也让我对未来充满期待。”帕提古丽·阿吾提语气坚定。

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游牧民定居工程,惠及群众28.27万户;支持路网建设1200公里;妥善解决30万余居民、5万余名学校师生的饮水安全问题;发展节水灌溉,灌溉面积达267万亩,直接受益人口30余万……

兵团还加大对边境团场企业开展边境贸易、自产品出口、口岸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如今,在兵团所属口岸建设的14个海关监管库相继投入运行。24家企业在境外设立营销网络,169个营销网点分布在中亚、北非、南美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

稳定、繁荣、富强、开放……70年来,一代代兵团人绘就一幅白手起家、艰苦创业的奋斗长卷,谱写了一部凝聚忠诚与信念、凝结汗水与智慧的壮丽篇章。

从和泰新区离开时,帕提古丽·阿吾提拿出自家种的红枣往记者怀里塞。她说道:“村子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大伙儿都感谢国家感谢党。等你再来的时候,村子一定会更美丽,生活更幸福。”(■李文捷 刘春雷 本报记者 贾广宇)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成立70年来,一代代兵团人屯垦戍边、接续奋斗——天山南北飞扬幸福的歌

同心奋进“疆”来可期

“林带千百里,万古荒原变良田;渠水滚滚流,红旗飘处绿浪翻;机车飞奔烟尘卷,棉似海来粮如山……”采访期间,这首创作于20世纪60年代的军垦歌曲《边疆处处赛江南》,不时在脑海中浮现。

这支动听的歌曲,鼓舞着一代代军垦儿女。碱滩上、荒漠里,兵团人从一穷二白到建家护边,从经济走廊到军垦新城,茫茫大漠变成绿色长城,简陋的地窝子变成高楼大厦……兵团人创造出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

如今的兵团垦区,雪山高耸入云、花草点缀乡间、流水潺潺蜿蜒,粮满仓,果满园,棉如海,稻如山,这不正是碧波翻滚的塞外江南吗?

王震大道、三五九大道、南泥湾大道、军垦大道……兵团第一师所在的阿拉尔市街头,一条条以时代记忆、创业精神命名的道路,述说着兵团人敢想敢干、勇于担当的奋斗岁月。

忆往昔峥嵘岁月,青春不言,山河为歌。天山南北,凡有兵团人的地方,就有绿洲。兵团人就像大漠胡杨一样,不论环境多么艰苦,都能顽强地扎下根来。“七一勋章”获得者、兵团第九师161团职工魏德友,从1964年开始,在萨尔布拉克草原深处,在荒无人烟的边境线上义务巡边20多万公里,被誉为西北边境线上的“活界碑”。兵团第十师185团职工马军武和妻子在自然条件恶劣的环境下,以哨所为家,20多年来坚持在中哈边境护边、护水、护林……

见到孔令军、马玉芯和古再丽努尔·阿布拉、古再丽·艾依迪尔,记者向他们提出了同样的问题:有想过离开这里,到大城市或更好的平台发展吗?他们的答案不约而同:“我们是兵团人,脚下是国土,也是我们的家。”坚定的话语,依稀带着老一辈兵团人不怕牺牲、艰苦创业的战斗气息。

兵团精神,为一代代兵团人注入了前赴后继、努力奋斗的不竭动力,如星火般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从脱下军装、扎根边疆,兵团人就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担当起戍边和建设的重任。

在各个团场穿梭,既能感受到悠久的历史厚重感,也能体会到浓浓的现代化气息。时代在发展,兵团的职能使命却没有变。戍边守防、安边固疆、兴边富民,这些词汇像烙印一般,镌刻在兵团人心中。

“人人都说江南好,我说边疆赛江南。”

城市到边境、团场到连队,从全国各地引进的人才,源源不断地投身新时代兵团事业。他们像老一辈兵团人一样,留在兵团、奉献兵团,汇聚成建设边疆的新生力量,赋予兵团精神新的时代内涵。

回顾过往,兵团的历史功绩不可磨灭;放眼未来,兵团的职责使命重大光荣。同心奋进,“疆”来可期。(■贾广宇)

本版图片为资料图片,由王志清、孙 雪提供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成立70年来,一代代兵团人屯垦戍边、接续奋斗——天山南北飞扬幸福的歌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