浓浓的烟火气 火火的王金庄

2023-01-29 10:00:42 - 媒体滚动

转自:邯郸晚报

浓浓的烟火气 火火的王金庄

雪后王金庄。

浓浓的烟火气 火火的王金庄

小朋友玩得不亦乐乎。

邯郸新闻传媒中心记者王梦洁/文邱勇慧/摄

从太行山高速一路向南,进入涉县境内,层层叠叠、盘山绕梁的梯田映入眼帘。阳光斜射下,氤氲弥漫的炊烟,如同一层薄薄的面纱,笼罩着整个山村,村巷里不时传出孩童的嬉闹声和毛驴踏在石板路上的脚步声。

腊月二十九,记者走进王金庄,越靠近山村,浓厚的年味越渐浓郁,而忙碌的乡亲们展露的笑脸,更呈现出山村新生活中溢满的幸福感。

一个馒头的变迁

时值隆冬,阳光照耀下的王金庄,山上石堰梯田层层镶嵌,山下石头村庄依山就势。与常见的梯田不一样,这里的梯田没有秀丽婉约之态,而是充满壮美之姿。

居住在王金庄一街的村民曹现琴和儿媳刘江群,早早便生起了火。“柴火炉火大,蒸出来的馒头更香。”曹现琴一边揉面一边抬头对记者说,“面昨天就发上了,儿子早就在电话里说,想吃自家蒸的馒头,今天儿子一到家就能吃上。”

说起如何蒸好一锅馒头,今年62岁的曹现琴显然有自家绝技:蒸馒头要用大火,蒸出来更香;面要多揉一会儿,馒头会更筋道;面里加点牛奶,馒头会带着奶香味。

揉搓、拉伸、揉圆……不一会儿,十几个白白胖胖的馒头,便整整齐齐地排列在案板中央。

说起自家蒸馒头的历史,曹现琴向记者介绍,50多年前家中是吃不上白面馒头的,只能吃红薯面或玉米面窝头。进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家庭条件好了,可以在过年时蒸上几个白面馒头。

再后来,可以吃上白面馒头时,每次总要蒸上一大锅,因为要当做“稀罕玩意儿”送给亲戚和邻居。“现在谁还稀罕白面馒头啊,家家都有,只因儿子想吃,我才蒸上一锅。”

“妈!我回来了。”当曹现琴正和记者聊着自家蒸馒头的历史时,远处传来一阵脚步声,她的儿子王建芳背着大包小包回到了家。

“这是给你们买的新衣服,一会儿试试!”“快洗洗手,我和妈早早就给你蒸上了馒头、糖包,还炸了焦叶。”刘江群接过丈夫手中的行李,催促丈夫去吃上一口心心念念的家乡味。

聊起刚刚过去的2022年,王建芳也十分满足。“去年我在外面开拖挂卡车,整体收入还不错。虽然回家时间少了,可生活条件好了。”问及未来的打算,他告诉记者,2023年他想买辆更好的拖挂车,多跑短途,这样就能常回家看看。

“爸!快贴春联!奶奶说你个儿高,就等着你贴春联呐!”王建芳的儿子拎着春联向他跑来。

14岁的儿子一边给春联抹上糨糊,抬手将春联递给父亲,一边抬头问他:“爸爸,今年能不能在家多待两天啊?”

“咋不能,今年陪你们过了正月十五再走。”王建芳用大手揉了揉儿子的头,笑着答道。

回家的路越来越好

走出曹现琴家,沿着布满积雪的青石板路拾级而上,迎面碰上拎着大包小包年货的村民们。

“您都买的啥啊?”看到村民张俊叶提着满满一兜年货向记者走来,记者忙问。“买了两斤猪肉、三斤牛肉、面条、牛奶,还有一对红窗花。”张俊叶告诉记者,自家种的有机蔬菜都吃不完,所以过年不用备多少年货。“在我看来,现在每天都是年,想吃啥都有,一年比一年吃得好。”

“这就是我家,快进来喝杯热水暖和暖和。”张俊叶指着一旁依山而建的一栋石头房子,向记者们发出邀约。

走进张俊叶的家,一股暖意迎面而来,“家里暖和吧,现在家里烧清洁煤,不仅屋里温度高了,政府还有补贴,原来早晨窗户都结冰花,屋里什么植物都养不活。”张俊叶指着窗台上两盆生长极其茂盛的绿萝对记者说。

“你们看到家门口那辆小白车了吗?那是我儿子今年刚添的大件。”张俊叶颇为得意地向记者介绍,他儿子十五年前大学毕业后便留在北京工作,虽然回家的路途没变,但到家所用的时间却越来越短。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