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作品取样” 提升游戏质量——以“小舞台变形记”为例
作品取样是记录幼儿发展进步的可靠方法,也是教师理解幼儿学习方式和特点的媒介。浙江省宁波市奉化区尚田街道实验幼儿园以“小舞台变形记”为例,梳理了《大班建构能力关键经验分项水平标准》(以下简称《标准》),针对幼儿三次进阶式的建构拼搭作品,对照《标准》采用雷达式、多角度的评价方式,提出支持跟进策略及启示,致力于真实解读幼儿的内心世界,立体诠释幼儿的动态成长。
建立建构游戏的评价指标
在一次建构游戏中,幼儿的兴趣点聚焦在“小舞台”,我们看到了来自真实游戏情境下的作品,它透露着幼儿当下经验的再现,呈现着即时生发的情感意愿,作品本身也清晰反映了幼儿在建构游戏中的能力水平。那么,教师如何与幼儿共同创生“小舞台”,助推幼儿建构能力的发展呢?基于在幼儿建构游戏活动中的实践与思考,我们尝试采用作品取样的方式对幼儿建构游戏水平进行评价。
作品取样为教师提供了一个结构化观察幼儿的框架,助推教师观察与解读能力的提升。我们依据幼儿建构游戏的特点,梳理了《标准》,从建构技能、建构智能两个维度,形成基本技能、装饰能力、造型能力、空间意识、数学认知与经验项目指标,下设三个水平层次,作为幼儿建构水平的评价指标。
例如,建构技能维度一级指标“造型能力”可分为三个水平。水平1:依据表象或平面图片搭建立体造型能力弱。水平2:能依据表象或平面图片搭建立体造型。水平3:能依据表象或平面图片创造性搭建立体造型。
三个阶段的支持与推进
第一阶段:哇,这是我们的小舞台!(图一)
对照指标,我们可以看出这一组的建构主题明确,幼儿具有较强的积极性,基本能按照计划进行搭建。但从建构成果不难发现:该组幼儿搭建技能稍显薄弱,主要采用了围合、平铺、重复、延长等基本技能,能了解舞台的主体构造,但缺乏丰富性和完整性。我们借助雷达分析图,判断幼儿整体建构水平尚处于一级水平。
我们可以采用以下策略支持跟进:
表象累加策略。幼儿对舞台的认知是单一的、浅显的,他们只能依靠对舞台的最初印象建构出最基本的模样。为此,教师可通过让幼儿收集舞台图片、亲子考察真实舞台等途径,从平面表象、立体表象等方面引导幼儿对舞台进行观察,引发幼儿对舞台构造更为丰满的立体感知,从而帮助幼儿储备丰富的表象经验。
技能补给策略。对于幼儿表现出来的相对低级的建构能力,教师可以通过科学的、适宜的途径,有目的地给予幼儿一定建构技能的补充。如在班级建构区中,增加对于“拼插、镶嵌”“架空”等技能的环境支持;也可以创设一些主题情境,如“高架桥”等,有针对性地发展幼儿的多元建构技能。
材料撤离策略。当幼儿出现单一材料重复组合排列的行为时,教师可以有意识地撤离材料的数量和种类,引发幼儿创造性地使用材料,这也是发展幼儿建构能力的方式之一。
第二阶段:我们的舞台有背景墙哦!(图二)
在这一次的搭建中,我们可以看出幼儿的“建构技能”明显提升,在背景墙的建构中,已然运用了“围合”“拼插、镶嵌”“架空”“平式联结”“转向链接”等建构技巧。对比前一次的雷达图,幼儿在建构智能维度的“空间意识”“数学认知与经验”也显著提升,他们关注到整体造型的对称性,逐渐过渡到二维空间造型。在背景墙的呈现上,幼儿根据不同积木形状、大小、长度等量关系,进行创意组合,呈现桥式架空效果。在建构水平和建构智能方面,造型的丰富性、细节装饰以及模式表现、材料创造性使用等行为还未出现。
我们可以采用以下策略支持跟进:
情境驱动策略。面对幼儿不断丰富的舞台主题构造,教师可以放入“玩偶”实物,以“观众”这一角色介入,引发幼儿为“观众”建造“观看席”;或以问题导引,如“舞台不够亮,能不能有灯光”,不断生发新的建构行为,以此激发幼儿后续延展作品内容。
材料添加策略。幼儿在搭建的过程中,有时候会受某种材料类型限制,不利于完成自己的想象创造行为。因此,教师可以有目的地添加材质、类型不同的建构材料,如生活化材料等,以此满足幼儿创享所需,实现建构想法。
平行示范策略。教师利用榜样示范作用,通过暗示的方式对幼儿的搭建活动进行指导。比如,为了锻炼幼儿的对称、模式等建构技能,教师可以采用平行示范的方式,独立进行相关的行为,引发幼儿关注并模仿学习。
第三阶段:我们的舞台越来越漂亮啦!(图三)
这一阶段,幼儿建构能力出现了高阶水平。他们运用了更复杂的架空、拼插,左右对称及围绕中心对称,出现桥式联结、斜式联结、盖顶等技能,甚至考虑到了“数学认知与经验”指标中涉及的不同造型的等量关系。在三角形、半圆的围合、垒高、架空过程中,幼儿运用多种模式进行组合排列,让建构物变得有特色。在舞台护栏建构愈加庞大和复杂后,他们还设计了不同造型的灯光、安全标志等,并增加了观众席。本次幼儿创作的小舞台出现立体结构,有平面点缀,内容更加丰富。借助雷达分析图,我们判断幼儿的各项指标趋于平衡。
我们可以采用以下策略支持跟进:
语言支架策略。幼儿在建构过程中往往意识不到自己的问题,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帮助幼儿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比如,怎么搭出圆形的柱子、如何运用小积木搭出组合图形等。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同伴观摩评价、提问等方式,和幼儿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媒体演绎策略。教师使用媒体技术,能灵活地把建筑原型进行分解、组合,逐一攻破搭建难题,丰富幼儿对原型结构的深度认知。在小舞台的搭建过程中,教师可以播放立体舞台的画面,引导幼儿多角度观察舞台台面立体架空的效果,引发幼儿产生“搭出高高的舞台”的任务意识,让幼儿挑战更高水平的建构技能。在游戏分享环节,教师可以借助作品局部定格方式,将作品的细节真实展现在幼儿面前,引发幼儿讨论,为后续搭建提供学习支架。
工具补充策略。随着建构内容的不断丰富,建构空间也随之扩大,因视野有限,作品可能无法实现对称和均衡。对此,教师可尝试添加各类测量工具,满足幼儿在建构过程中的材料所需,解决各种建构问题。
灵活运用作品取样提高评价能力
作品取样转变了教师的评价视角。作为一种记录幼儿发展的方法,作品取样能够让教师更深入地了解每一个幼儿,通过持续地收集幼儿建构游戏的表现,还可以进一步帮助教师回顾自己的建构指导活动。通过建构作品取样,教师观察和评价分析幼儿的针对性增强了,范围也拓宽了。教师通过解读评价的信息来改进支持跟进策略,促进了在建构方面指导和评价能力的提升。
作品取样看到了幼儿的动态发展。评价既要关注幼儿某个活动的表现,更要关注幼儿一个阶段的发展变化。在建构作品取样中,假如“单个作品”更多地展现幼儿当前的建构水平和状态,那么“多个连续性作品”的展示,则呈现了幼儿在一个阶段的动态成长。幼儿在游戏中逐渐累积的空间、对称、排列、数量、模式、部分与整体的数学核心经验,帮助他们掌握了更高难度的架空、围合、联结、组合等建构技能,并能运用模式建构,稳定建构主题,趣化建构过程。
作品取样重在多种评价方式融合贯通。作品取样能够让教师透过作品本身,借助既定的评价指标,对应发展水平,确定幼儿在某一阶段的发展状况。当教师不能全面了解幼儿在游戏学习过程中的情况,不能准确判断游戏行为及游戏水平时,可以借助多元的记录方法及评价手段,利用影像还原游戏现场、倾听游戏中的经历,以此呈现更为立体的幼儿,体现评价行为的客观性和全面性。
(作者单位系浙江省宁波市奉化区尚田街道实验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