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融》|贝多广 曾恋云:普惠金融发展与微弱经济体金融健康

2023-01-29 12:57:23 - 媒体滚动

转自:中国金融杂志

导读:金融健康与普惠金融的兴起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金融健康应该是普惠金融发展、金融能力建设及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所期待达到的直接结果

《中国金融》|贝多广 曾恋云:普惠金融发展与微弱经济体金融健康

作者|贝多广 曾恋云「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贝多广系院长」

文章|《中国金融》2023年第2期

近两年来,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CAFI)对金融健康进行了大量研究,特别关注了微弱经济体的金融健康状况。CAFI在国内率先提出“微弱经济体”和“金融健康”的概念,其中微弱经济体主要包括微型企业和金融服务获得不充分的弱势人群,如微型企业、个体工商户、灵活就业者、蓝领工人以及自家经营的农户等;金融健康则用于衡量个人、家庭、企业在多大程度上能够顺畅地管理日常收支、稳健地应对财务冲击、周全地准备未来成长发展所需的财务资源,并保持财务掌控力,主要体现在经济主体的良好运转状态、免疫力和成长潜力等方面。

微弱经济体的金融健康状况

在多地合作伙伴的支持下,CAFI研究团队在2022年陆续调查了20余万中低收入微弱经济体,并对其中的67316个固定工资收入样本和72895个灵活就业者样本进行了分析。

分析结果显示,我国的微弱经济体迫切需要收支管理、财务规划、债务与信用管理、保险保障配置等方面的金融支持与帮助。比如,无论是固定工资群体还是灵活就业者,都存在较为突出的收不抵支的情况;平均来看,只有两成左右的人员会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进行财务规划;微弱经济体的资产负债率在50%及以上的比例总体都达到了四分之一,债务管理面临巨大调整;年收入20万元以下的群体家庭保险能够抵御较多风险或保险配置齐全的比例不足两成;由于在收入可预期性和信用能力上处于弱势,灵活就业者存款或借钱应急的能力都明显弱于固定工资群体。这同时意味着,就业市场的活跃度和畅通性对于灵活就业者的财务韧性至关重要。

关注微弱经济体金融健康的重要意义

金融健康与普惠金融的兴起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普惠金融强调中小微弱群体的金融可得性和使用率等指标,比如是否有更多的弱势人群得以便捷地获得支付转账服务和信贷服务。过去十年,全球普惠金融发展成效显著,银行账户普及率从2011年的51%提升到了2021年的74%。同时,全球有更多的人开始使用基础金融服务。比如,全球信用卡普及率从2011年的15%增长到2021年的24%;借记卡普及率从2011年的31%增长到2021年的53%;使用正规金融机构贷款服务的成年人比例从2011年的9%增长到了2021年的28%。除此之外,过去十年数字技术在金融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让金融服务变得更加便捷、包容。2017年,全球范围内,拥有银行账户的成年人中使用手机或者其他设备通过互联网查看账户余额的比例只有37%,2021年这个比例提高到了55%,通过电子手段进行支付、转账、购物的比例已经达到了52%。

但是,仅仅通过提高金融服务对低收入人群和弱势群体的覆盖率就能真的给这类人群带来积极正面的影响吗?通过对马拉维、孟加拉、墨西哥等国家的一系列案例的观察可以看出,提高金融服务可得性当然是必要的,但可能还远远不够。从我国的情况来看,由于缺乏必要的金融素养,过度负债、过度配置高风险的理财产品以及缺乏抵御重大风险的保险产品等,个人和家庭都极有可能出现金融健康问题。向低收入人群提供金融服务的初衷是希望他们利用金融工具改善生活、增进福祉。可见,提高金融服务可得性只是手段,不是目的。如果我们的政策导向还停留在发展的初期阶段,主要强调金融服务可得性特别是贷款的可得性,那么可能已经跟不上实际需求了。因此,国际监管界提出,要使用一个更加全面的概念把其他政策涵盖进来,更加强调金融教育和消费者权益保护等。在新的框架体系下,各类政策举措会围绕一个较为统一和明确的目标来进行实践。作为一种度量工具,金融健康应该是普惠金融发展、金融能力建设及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所期待达到的直接结果,可以作为一项重要的中间目标和政策评估工具。

2020年12月,荷兰皇后Máxima召集金融和发展领域的专家,在联合国秘书长普惠金融促进发展特别倡议(UNSGSA)的基础上,成立了金融健康工作组(FHWG),倡导决策者运用金融健康的视角来看待金融服务的结果。2021年12月,时任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刘桂平在中国普惠金融国际论坛上表示,要增强居民和家庭的金融健康意识,在现有普惠金融覆盖面较广的基础上,通过推进金融健康建设,优化居民和家庭的财务状况,激发居民的创新创业动力和潜能,为共同富裕奠定更加坚实的群众基础。2022年11月22日,银保监会副主席肖远企在2022金融街论坛年会上表示,新市民三分之二以上是灵活就业人员,就业和收入受经济周期、所从事工作性质甚至气候等因素影响较大,可能存在更大波动和弹性。要提供有针对性的产品和服务,熨平周期波动对新市民个人和家庭金融健康产生的不利影响,提升新市民金融健康水平。

守护微弱经济体金融健康,助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

第一,认清守护金融健康的本质是金融能力建设,助力微弱经济体拥有构筑金融健康的金融能力。从金融健康的定义来看,金融知识、技能(利用金融工具)是金融健康的过程与条件,金融行为既是金融知识与技能的外化表现,也是金融健康状态的衡量标准。这就说明,当金融行为能够更好地增进金融福祉时,金融健康水平就会提高。在不考虑外界环境条件的情况下,决定金融行为的重要因素中,除金融知识与技能外还包含行为主体的心理素质和金融态度。经济主体的心态越稳定,对行为的外控力度就越强,所掌握的金融知识与技能的转化率就越高,也更容易进一步获取新的金融知识与技能,行为越能够实现目标导向。守护金融健康需要提高金融知识和技能水平,增强心理素质和端正金融心态,并提升金融行为与经济主体自身发展目标的一致性。由此可以看出,守护金融健康的本质仍然是金融能力建设的问题。

另外,金融健康概念自被提出起便被作为普惠金融的拓展进行讨论,而普惠金融无论是在第一个五年规划发展阶段还是第二个五年高质量发展阶段,其核心内容均是经济主体金融能力的培育。因此,从“金融健康作为普惠金融的高级形态”来讲,守护金融健康的本质也是金融能力建设,而且是普惠金融视域下金融能力建设的延续与升级。

对于包括微弱经济体在内的所有人群而言,我们认为守护金融健康至少需要塑造三层能力体系。第一层是流动性资产配置能力。与非流动性资产相比,流动性资产的收益率低,但能够维持家庭和微小经营主体的基本正常运行。这是金融能力建设的基础能力,既包含了相关金融工具的使用,也特别强调收支管理的能力。这是生活“每一天”的必备财务保障。第二层是风险管理能力。经济主体需要对生命周期内可能发生的风险进行重点防范。这是谨防“下雨天”遭遇财务困境的应急保障,突出了风险免疫力,即以预防为主的“治未病”。第三层是未来规划和发展能力。金融健康要确保可持续性,需要立足于全生命周期进行考量,要为未来的目标做好规划,为实现将来“有一天”预期目标做好财务保障。

第二,构建多方主体协同建设机制。协同建设机制应突出如何“协同”,落脚于“建设”,即处在同一生态情境中的多元利益相关者,以守护金融健康为价值导向,通过塑造协同过程和协同效果的秩序,包含纵向的分工和横向的协助共商,合理定位多元利益相关者的角色与功能,形成共同参与、良性互动、优势互补、风险共担的建设格局。比如,政府和监管部门做好制度性供给,发挥引导功能;金融服务供应商做好资源性配置,发挥市场功能;社会组织做好专业性服务,发挥辅助功能;微弱经济体自身做好内源性发展,发挥主观能动性。

第三,在倡导金融健康理念的过程中,应将重点放在金融服务供应商一端,因为他们是具备实操能力的专业“选手”。在国际上,融入客户金融健康结果的商业模式已经从理念倡导进入应用和推广阶段,具备愿景融入、能力融入、产品融入和结果融入的特征,充分搭建起有助于实现客户金融健康结果的工作机制。而且国内外大量的案例已经显示出,金融服务供应商提升客户金融健康的行动不仅是其社会价值的实现,并且还能带来直接的商业价值。用一个简单的案例来证实上述的论断。位于芝加哥的共益且营利性企业SpringFour是一家为客户提供解决方案的供应商。包括债务咨询和辅导、就业服务和针对食品等基础开支的政府或公益项目在内,SpringFour目前共整合了20多个种类的超2万个资源,并为机构客户提供定制化的解决方案。这些服务并非由SpringFour直接提供,而是通过数字技术整合线上线下资源和工具,在需要时为机构客户的员工提供培训、资源对接并实时统计和汇报结果。其服务对象除了金融机构还包括非营利组织、雇主或者终端消费者。其网站统计显示,贷款客户在收到他们推送的资源后,保持按时还款的可能性提高了10%;一个典型客户(终端消费者)通常每月可以节省250美元的开支;在遭遇还款困难时,抵押贷款客户参与到预防止赎行动中的概率提升了两倍。

由此可见,将客户金融健康融入商业模式是充满“双赢”机会的。金融消费者的收支平衡、财务韧性、对未来的规划准备、在金融事务中的掌控感不仅仅是其个人、家庭、企业的经济问题或心理问题,也直接关系到金融服务供应商的商业效益和增长潜力。这也与我国推动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的目标相一致。■

(责任编辑 植凤寅)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