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彩云网评:别让支教沾染铜臭味
真正的支教伴随着艰苦也秉承着希望,这一点和旅游享受、消费的属性恰恰是相反的。
云南网评论员 许芸翡
近日,B站博主周岁时发布的一条质疑短期支教成为生意的视频,获160万播放量,引发网友热议,与之相关的“旅游支教”活动也因此进入公众视野。旅游和支教从属性来看根本扯不上关系,一个是消费活动,一个是公益行为。如今二者联系在一起,让人不免开始审视旅游支教的合理性。
年轻人有理想、有追求想要到偏远的村庄从事支教活动,丰富自己的人生经历,为偏远地区的教育发展献出自己一份力量,本是正能量的事情。可是,旅游支教显然没有这样的初衷,而是具有明晃晃的功利性。据媒体报道,旅游支教的组织方通常以“义工组织”的名义出现,但实际上是商业化公司。他们声称能够为参与者提升背景的机会,以增加申请国内外名牌高校的成功率。更为离谱的是,价格还不便宜,特别是针对未成年人,7天活动费用高达10980元,如果再加上往返机票,总成本至少需要13000元。
有需要就会有市场,但是这样的市场很多时候不是公众主动选择,而是被商业噱头所迷惑。试想,当一个想要提升个人含金量、丰富社会经历的人,搜索相关的信息,得到的是旅游支教的广告,看到在旅行中就把支教活动完成了的宣传,想着何乐而不为,最后却有可能沦为商业机构的韭菜。而当真正想要利用空余时间参加支教活动,为边远地区教育助力的年轻人,在查询后看到旅游支教高昂的价格后被劝退,浇灭的是想要为公益献身的心。真正的支教伴随着艰苦也秉承着希望,这一点和旅游享受、消费的属性恰恰是相反的。于个人而言旅游支教的含金量难以认定,存在着花大钱却一无所获的风险;于社会而言,旅游支教就像是抹黑的支教活动,寒了那些真正想要参加公益支教的心。所以,支教和旅游本不该挂钩。而且,就目前来看,旅游支教既不是商业化的旅行社,又不是纯公益组织,这样的尴尬的存在无异于游走在的监管灰色地带,显然是弊大于利。教育的问题不能有半点马虎,尤其是对于偏远山区来说,支教若是不能雪中送炭,那么也就不该雪上加霜,不能让旅行社为了赚钱牟利,打扰到偏远地区孩子的学习和生活。
旅游不该染指支教,教育也容不得半点的铜臭味。全社会应该对旅游支教抱有一种更为理性、审慎的态度,不可为了追求所谓的“镀金”就昏了头脑,无论是学生还是年轻人都应该明白,付出更多诚意的公益服务才能真正丰盈人生。同时,有关部门也应该加强监管,既然旅游支教已经成为成熟的产业链,那么就要有一个详细的行业规范并评估其存在的正向社会意义。毕竟,近年来不少打着教育旗号的商业组织疯长,已经扰乱了正常教育生态。
当然,透过旅游支教该舆论关注度也要看到,社会公众对于支教等公益活动的需求及参与热情。那么,社会有关公益组织不妨也利用好这个机会,提供更多正规、有意义的支教活动,让商业组织没有生存的空间,也让真支教发挥更大的社会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