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售卖的蘑菇真的含甲醛吗?能不能放心吃?

2022-11-29 11:00:52 - 媒体滚动

转自:农视网

近日

网络上出现了一股

用室内甲醛检测试剂盒

测试食用菌甲醛含量的热潮

许多博主纷纷下场测评

并将检测结果以视频形式发布出来

视频中很多博主都声称

在香菇、白玉菇和金针菇等食用菌上

检测到了甲醛

许多网友看到后直呼心惊

并对食用菌产生了恐惧心理

害怕食用了这些

含有甲醛的食用菌会致癌

纷纷表示再也不敢吃食用菌了

市场售卖的蘑菇真的含甲醛吗?能不能放心吃?

那么

市面上售卖的食用菌

真的含有甲醛吗?

食用这些食用菌是否会危害健康?

怎样更好地去除农产品中的甲醛?

食用菌中含甲醛吗?

甲醛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气味的有机化合物,具有较高的毒性,会引起致病,因而让人忧心。甲醛根据产生途径分为外源性甲醛和内源性甲醛两种。外源性甲醛是指人为不当使用或违规手段对商品添加的甲醛,这是造成市售商品甲醛超标问题的最主要原因。曾经一些不良商家为了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将甲醛当做防腐剂和漂白剂使用,延长食用菌存储时间、防止食用菌腐烂和提高食用菌色泽,这些违法行为确实给大家的饮食安全带来了不良影响。

市场售卖的蘑菇真的含甲醛吗?能不能放心吃?

然而随着国民意识的整体提高,健康环保的理念渐入人心,国家法律法规也逐渐健全。根据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及《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等相关规定,甲醛不得作为食品用加工助剂供生产经营使用,以任何方式在食品中添加甲醛的行为都是违法的。同时,各监督部门时刻严抓食品安全行为,市面上正规售卖的食用菌都会有专门的监督部门去检测其是否质量合格,一经查出将会受到严厉处罚。

甲醛作为一种有特殊刺激气味的化合物,隐秘性不强,很容易被发现,现如今基本上已不再作为防腐剂使用,很少有商家甘愿冒险以身试法。所以,近日许多人从食用菌检测出来的甲醛基本可断定不是外源性甲醛。

市场售卖的蘑菇真的含甲醛吗?能不能放心吃?

既然不是外源性甲醛,其原因只能是内源性甲醛了。事实上,食用菌中的甲醛是其在生长、采后保鲜或干燥过程中自然代谢产生的。不仅仅是食用菌,蔬菜、水果、肉制品、乳制品和水产品甚至人体体内都会产生甲醛。因此,人们检测出食用菌含有微量甲醛也是正常的。

食用这些食用菌是否会危害健康?

食用菌中含有甲醛,有人可能要担心了,那香菇、蘑菇等食用菌还能吃吗?

上海市农业科学院食用菌研究所副所长宋春艳

离开剂量谈是否有毒、有害,都是不科学的。国内研究人员对各个不同品种的食用菌中甲醛含量做了大量分析测定,从检测结果来看,其甲醛含量都极其微量,可忽略不计。

据悉,法国食品安全局曾组织专家对香菇中甲醛进行了风险评估,经过评估认为鲜香菇中甲醛含量不超过63毫克/公斤,对消费者来说是安全的。英国专家通过对香菇中甲醛含量、膳食消费水平和甲醛暴露量等方面的分析,认为香菇甲醛含量对消费者是安全的。比利时食品安全专家2009年的研究报告也表明,人工栽培的食用菌中甲醛含量的食品安全风险可以忽略不计。

市场售卖的蘑菇真的含甲醛吗?能不能放心吃?

正常情况下,食用菌经过事前冲洗和高温长时间烹煮,已经基本上被化解消失,即使有微量的残留,机体内有完整的代谢机制,一般可通过酶促反应将微量的甲醛降解转化为CO2、甲酸和水,也就不会对人体产生毒害作用,可以放心食用。

用室内甲醛检测盒测农产品科学吗?

测评博主们都是用室内甲醛检测试剂盒测了多种食用菌和蔬菜,并依据试剂盒内显色液的颜色和试剂盒自带的比色卡做对比,得出了多种食用菌中甲醛超标的结论。那么,这种测试真的科学可信吗?对此,专家作出了回应。

上海市农业科学院食用菌研究所副所长宋春艳

甲醛检测试剂盒是专门用来检测室内、家具等特定空间内甲醛的半定量检测产品,并且需要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使用,环境条件不满足,检测结果就会产生偏差。同时,这种半定量检测手段容易受到环境中其他因素的干扰,出现结果偏高或假阳性的现象。比如说,如果检测环境中有乙醛、丙醛、二氧化硫等其他挥发性物质,那么也会导致检测结果明显高于其甲醛含量的真实值。

为了验证用室内甲醛检测试剂盒测农产品中甲醛是一种完全错误的方法,宋春艳和同事也买来材料,按照短视频博主的介绍,做了一次测试。同时,为了体现实验的科学性,还做了空白实验。结果发现,白玉菇的显色结果比空白值还低,不含有任何甲醛的无水乙醇却显示甲醛超标,由此进一步证明了短视频中的测试方法不科学,结果不可信。

市场售卖的蘑菇真的含甲醛吗?能不能放心吃?

市场售卖的蘑菇真的含甲醛吗?能不能放心吃?

其实,科学的测定方法是根据权威行业标准《NY/T1283-2007香菇中甲醛含量的测定》来进行。上海市农业科学院农产品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实验师刘海燕又参照行业标准的方法再次检测了白玉菇、蟹味菇、舞茸菇、生菜,并与甲醛检测试剂盒的检测结果进行了对比,发现结果完全不同。食用菌中只含有微量的甲醛。

市场售卖的蘑菇真的含甲醛吗?能不能放心吃?

怎样更好地去除农产品中的甲醛?

看到这里,也许有些人可能会问,有什么方法可以更好地去除农产品自身代谢产生的微量甲醛吗?答案当然是有的,而且还很简单。

01  烹煮前加强清洗

甲醛是一种极易溶于水的化合物,食用菌购买回来后,先用流水清洗,将其表面的杂菌和化学农药去除干净,然后将食用菌放入水中浸泡10分钟,经过浸泡清洗的食用菌能显著减低甲醛的含量。

 02 烹煮要熟透

甲醛遇热容易被化解,而烹煮产生的热力有助于去除甲醛。据研究发现甲醛形成的有关酶失活就可抑制甲醛的形成,但要使该酶失活至少温度达到90℃持续加热5分钟。而且含甲醛的食用菌在烹饪过程中,几乎所有甲醛都会被蒸发,因此享用食用菌时烹煮熟透,就不会有问题。

如何彻底解决食品谣言的顽疾?

“茶叶中有农药残留”“吃柚子会导致肌肉溶解”“食盐里的亚铁氰化钾有毒”......近年来,食品安全、饮食健康的谣言层出不穷,它们披着“伪科学实验、有图就是真相”的外衣,制造危言耸听的消息。

市场售卖的蘑菇真的含甲醛吗?能不能放心吃?

去年有媒体称,在沃柑的主产区广西南宁市武鸣区,部分果商为保证沃柑品相,擅自调高除菌农药的稀释浓度,泡药后不经储藏直接上市,果农称他们从来不吃。这样一个当地的富民产业一下子被推上了风口浪尖,不但消费者对购买沃柑有了顾虑,收购商也在不断减少。可经中国三农发布记者调查发现,当时果农是由于听不懂问题,就用方言说了句“我不知”,被报成了“我不吃”,报道中提到的“除菌农药”也是符合国家要求的保鲜剂。

传播谣言的结果除了让产品生产者遭受损失外,也让广大消费者迷惑哪些东西能吃,哪些不能吃。尽管有些谣言被证明是假的,但不少老谣言“变种”继续传播,新谣言也增强了“科学含量”。那么,该如何从源头遏制谣言,引导公众走出食品安全认知的误区?

市场售卖的蘑菇真的含甲醛吗?能不能放心吃?

在遏制谣言产生的过程中,需要政府加强监管,及时发布权威的食品安全信息,增强民众信心。专家学者要勇敢地站到科普一线,用更通俗易懂的方式传递正确的知识、消除科学盲区。消费者要理智冷静、不盲从、不轻信。媒体则要以专业负责任的态度经营媒体品牌,客观公正地报道食品安全的事实和真相,不哗众取宠,不做谣言的放大器。企业更要严守食安底线,诚信经营,认真履行食品安全主体责任,担负起食品安全科普的社会责任。只有这五方面合力出击,才能从源头彻底解决食品谣言的顽疾。

谣言不可怕

可怕的是谣言总是走在真相之前

事实上

食用菌含有甲醛的争议由来已久

给大家生产和生活带来不良影响

在如今信息化全面普及的时代

有多种方法可以查阅事情的真伪

我们每个人切勿成为谣言的帮凶

来源|新闻晨报、科普中国、澎湃新闻、长春晚报、中国质量网等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