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银协秘书长刘峰:正研究制定理财产品信息披露指引
转自:上海证券报
上证报中国证券网讯(记者黄坤)11月29日,中国银行业协会党委副书记、秘书长刘峰在“2022上海全球资产管理高峰论坛”上表示,中银协正研究制定理财产品信息披露指引,旨在完善并统一理财产品信息披露机制和标准,减少存在于理财产品发售者和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增强金融产品和市场的透明度,使消费者更好地做出知情决策,促进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近期,“中国银行业理财业务自律规范”和“理财产品业绩比较基准展示行为准则”两项自律文件将正式发布。中银协还将启动银行理财投资者教育示范基地筛选工作,建立健全投资者教育基础设施,让市场投资者能够集中、系统、便利地获得更加公平的教育服务。
刘峰说,2022年,资管新规过渡期正式结束,银行理财存量业务整改基本完成,理财公司份额占比逐步提升,银行理财回归资产管理本源,开启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具体体现在,一是存量业务整改完成,银行理财业务回归本源。银行理财已于2021年底基本完成理财业务过渡期整改任务,截至2022年6月底,保本理财产品规模已由资管新规发布时的4万亿元,压降至零,净值型理财产品余额27.72万亿元,占比95.09%,净值化转型显著。银行理财业务逐步回归资产管理受人之托,代客理财的本源。
二是理财业务规模平稳增长,产品结构持续优化。截至2022年6月底,银行理财市场规模达29.15万亿元,同比增长12.98%,理财新规发布以来,理财产品种类不断丰富,产品结构逐步优化,居民财富管理需求得到进一步满足。从产品结构来看,长期限理财产品占比逐步上升,固定收益类、开放式理财产品规模及占比呈上升趋势,净值型理财产品不断增加,理财产品结构明显改善。
三是理财子公司制改革初显成效,理财公司份额占市场主导。理财公司是推动银行理财业务按照资管新规要求快速转型的关键着力点,设立理财公司,开展资管业务,是商业银行响应国家监管号召的积极举动,也是商业银行规范自身理财业务,完善表内外风险隔离机制,实现长期、健康、稳定运营的重点发展方向。目前监管部门坚持“成熟一家、批准一家”的原则,已经批准31家理财公司筹建,其中30家获批开业,理财业务公司制改革取得积极进展。截至2022年6月底,理财公司市场份额占比已达65.66%,且全部为净值型产品,理财公司已经成为银行理财市场的主要力量。
“对标同业合作共赢,强化理财公司顶层设计。”刘峰指出,理财公司生于净值化时代,面临公募基金、私募基金、券商等多方面的竞争,从短期看,理财子公司要制定攻守兼备的发展策略,防止因净值波动导致的客户流失。从长期看,理财子公司要强化顶层设计,注重人力资源配置,搭建资管生态圈,强化大类资产配置,注重应用科技赋能,全面提升整体资产管理能力和客户信任度。
具体而言,一是对标公募基金,做好人力资源配置。理财子公司的产品布局以绝对收益为导向,无论是通过传统权益资产,还是另类资产,来提高理财产品的收益,均需具备大类资产的配置能力,做好大类资产配置,不仅仅是要求资产和策略要覆盖得更加广泛,更为重要的是,要拥有专业资产配置能力的人才。因此,提高投研能力的关键就是做好人力资源配置。
二是合作共赢,打造资管业务生态圈。理财公司用秉承竞合发展、合作共赢的理念,充分借助资管朋友的圈子力量,与优秀券商、公募基金公司、私募管理人等合作,搭建投研生态圈。借助外力积极布局资本市场,增配权益资产等非固收类资产,丰富和完善产品体系、形态和策略,为广大客户提供更多权益投资产品,对冲投资风险,增厚投资收益,以产品创新不断提升获客能力。
三是强化多元和全球资产配置能力。一方面,树立多元化资产配置思维,构建经济转型周期中的投资组合,力争实现在一个完整经济波动周期中取得收益最大化的目标。另一方面,国际国内复杂的经济形势,使全球化资产配置成为趋势,通过海外多元化的资产配置,达到地域性的多元化和资产类别的多元化,帮助投资者在经济下行周期保证投资收益及资产保值增值。
四是科技赋能。数字化理财时代到来,随着技术的飞速发展,金融科技与资产管理领域不断深化融合,资管科技的理念也应运而生,其应用链条也已从客户端逐步渗透到产品研发、投资组合、估值管理等产品环节,一方面可以通过优化理财产品应用场景,研发资管系统和智能投顾等基础设施,提升服务效率、金融安全和客户体验。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前中后台一体化运作,及理财业务全程电子化操作和管理等方式,提高数字化转型能力,重塑理财产品体系与业务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