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三季度造车投入18.6亿元,小米汽车预计2024年量产
来源:华夏时报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刘凯于建平北京报道
自小米宣布造车后,每当有新消息公布,都会成为业内关注的焦点。
近日,小米集团公布了2022年三季度财报,其中,小米在第三季度用于新能源汽车等创新业务方面的费用为8.29亿元,环比增长35%。
除了公布造车方面的花费,小米集团还透露了造车的进展。小米集团副总裁兼CFO林世伟表示,小米到2024年上半年实现智能电动车量产的目标进展顺利,目前小米的电车研发团队人数已超1800人,前三季度公司在造车方面的总投入是18.6亿元。“未来全球智能电动车具有万亿级的市场空间,而且行业目前格局尚未确定,也才刚刚开始,小米拥有非常多的机会。”
不断扩充汽车产业链
自去年3月份官宣造车以来,小米汽车就开始深入布局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其中自动驾驶、芯片、动力电池等成为了投资重点。
据不完全统计,仅今年第三季度,小米就通过旗下投资平台:北京小米智造股权投资基金合伙企业、湖北小米长江产业基金合伙企业、海南极目创业投资有限公司参与了8起电动车相关企业的投资。
《华夏时报》记者了解到,截至今年11月24日,小米已经参与了26起汽车行业的相关投资。其中有主营LED车灯模组的晶合光电、有从事电源芯片和模块研发的艾诺半导体,还有研发激光雷达的力策科技。
在智能驾驶领域方面,据国金证券统计,早在2021年9月底,小米投资布局有关智能汽车领域的企业就达62家,其中智能驾驶领域为17家。值得一提的是,小米此前在自动驾驶方面还投资了黑芝麻、云图半导体和傲芯科技等初创公司。并在去年9月份,以5亿元的价格完成了对自动驾驶公司深动科技的收购。
在锂电池方面,小米先后投资了蜂巢能源、中创新航、赣锋锂电、卫蓝新能源、珠海冠宇,以及电池材料公司法恩莱特。
“小米投资的项目很多,这也使他在造车时有更多的可利用资源。”汽车分析师王坤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投资产业链企业不仅可以帮助小米拥有整套造车体系,还可以节省投入,将现有资源更多的投入到小米擅长的领域。
除了在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上加大投资,小米也在软件方面不断研发。小米创始人雷军在今年8月的年度演讲中透露,小米自动驾驶要全栈自研,目前已经组建了500人规模的团队,计划到今年底扩张到600人,目标是2024年进入自动驾驶行业第一阵营。
在今年8月份,小米公布了自动驾驶团队当前的进度,已经可以涉及无保护自动掉头、自动环岛绕行及自动下连续坡道等多个行车场景。
2024年量产第一款车,晚吗?
虽然小米在自动驾驶领域有着不浅的造诣,但根据小米的规划,要在2024年才会量产首款车型。等到小米车型上市时,其他车企的新能源车型早已在市场拥有一定份额,例如特斯拉与比亚迪动辄近200万辆的年销量都会对小米造成一定冲击。
与此同时,自2023年1月1日起,延续了长达13年之久的新能源汽车财政补贴也要退出。小米不仅成为了从未享受过这一政策红利的车企,也会在造车成本上有一定的增加。
此外,合资车企也开始向新能源智能汽车发力,这也会对小米的市场份额造成一定冲击。首先,大众、奔驰、宝马等德系车企均已推出各自的纯电产品,并根据中国市场进行多元化布局。
日系车企也开始向纯电领域发力,一向反对电动化的丰田也将“TOYOTAbZ”系列的纯电动车型导入国内,并且将在2025年底前向中国导入10款纯电动车型。
马自达也在近日宣布了中期经营计划,将在2030年为其生产的所有车辆配备电动化技术,纯电车型的销量占比也将从25%提升到40%。为此,马自达计划在2030年前投入1.5万亿日元(约合106亿美元)到电动化转型中。
而小米除了要面对各大车企的围剿,也要承受来自其他企业跨界造车所带来的压力。例如集度、自游家等。中欧协会智能网联汽车秘书长林示表示:“小米的汽车2024年上市,这个时间点确实压力挺大的,市场给它的机会不多了,除非它能成为‘价格杀手’或者‘创新杀手’。”
那么在自动驾驶尚未实现商业化,车型推出又较其他车企晚很多,小米的优势究竟在哪?
“小米造车的优势在于其具备良好的销售渠道,从当前汽车市场的发展来看,新能源客户的维护可能会比单纯的卖车要重要。此外,手机产业积累下的供应链资源也是小米造车的优势,这些都是小米当前所拥有的,以及后续会不断扩大的优势。”王坤表示。
林示也持同样看法,他表示:“雷军的小米集团与其说是优秀的科技型创新企业,不如说是资源整合型企业,它对零部件的成本压低、对品牌的输出、对各种技术的整合都是它的优势。”
除了销售渠道和供应链,小米的用户也是其优势之一。根据财报显示,截至9月30日,全球MIUI月活用户数达5.64亿,同比增长7810万,创历史新高。这也意味着小米拥有稳定的用户基础,这些用户很可能会成为其车型推出后的首批用户。
IDC中国研究经理王博表示,跨界造车的大型公司往往在原先的领域积累了较高的品牌资产。尤其对于智能硬件领域起家的互联网企业,都在过往积累了大量的拥趸,使得这些公司的车型在下线之前即拥有较高的关注度,且天然具有强科技感的形象。
总之,小米造车已经到了箭在弦上的地步,面临传统车企、造车新势力、跨界造车等势力的多方面围剿,小米的产品能否获得市场认可,小米背后的粉丝是否会为其买单,也即将揭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