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彩云网评:为《我本是高山》正名,是党性温暖了人性!

2023-11-29 17:20:03 - 云南网

有些观点,实质上是把“党性”放在了“人性”的对立面上,是一种混淆视听的“高级黑”,他们不允许英雄人物有世俗的情爱。

【地评线】彩云网评:为《我本是高山》正名,是党性温暖了人性!

作者:司达 周晓婷

11月24日,以丽江华坪女子高中校长张桂梅为原型而改编的电影《我本是高山》在全国正式上映。虽然有人声援电影,在豆瓣上打出了满分好评,但影片也遭到了网络营销号的恶意评论,甚至号召观众对影片进行抵制。这是网络暴力还是理性思辨?需要一探究竟。

首先,他们质疑影片“缺乏党性”,认为影片矮化了张桂梅的个人信仰。这些营销号写手的电影素养显然还停留在1.0版本的主旋律电影时代——电影中的党性就是喊口号、念文件、表忠心,电影需要单位发文件号召观看,却不一定能收回制作成本。这样的影片,能适应今日的观众口味吗?

自“新主流大片”概念提出以来,新时期主旋律电影的创作就进入了2.0时代,它要求电影在保证思想性的同时,也要符合戏剧性和类型化创作的基本规律。这种规律,和党性教育并不相悖。

其一,纵观影片,党的形象,实际贯穿了整部电影始末,更是华坪女子高中取得胜利的核心保证。电影中无数次出现张桂梅佩戴党徽的画面,带领青年教师宣誓加入共产党,省领导调研做出的帮扶指示,以党为核心领导的教育局帮扶华坪女子高级中学完成基础设施建设,人民代表大会上代表的捐款,学校走廊里粘贴的党建标语,五星红旗在华坪女中冉冉升起……无一不体现着党对张桂梅和华坪女子高级中学的扶助,以及张桂梅对党的信仰与忠诚。为什么影片要多次出现电影《江姐》的插曲《红梅赞》?甚至在张桂梅老师因为过度劳累体力不支晕倒时,也是学生合唱《红梅赞》将她唤醒。这不代表着张桂梅正是将有共产党员钢铁意志的江姐作为人生榜样吗?

其二,部分网友认为,影片将张桂梅的精神支柱从对党的信仰改为要完成丈夫的遗志。这种观点的出现,是剧组选择长相帅气的大明星来扮演丈夫角色,从而造成了观众的“出戏”感,但实质上可能也是为了票房保障的无奈之举。

然而,从片中几个和丈夫相关的闪回场景看,丈夫并没有对张桂梅提出任何要求,反而只是在充当张桂梅面对困难时的倾诉和安慰对象。因此,这些回忆片段实质上是张桂梅心灵深处藏着的,最脆弱又最温暖的角落,是她释放压力的栖息港湾。因此,这些网友的观点,实质上是把“党性”放在了“人性”的对立面上,是一种混淆视听的“高级黑”。他们不允许英雄人物有世俗的情爱,但正是有了作为人的情感,张桂梅这一形象才鲜活而有温度。

现实中,张桂梅丈夫去世后,为了走出悲伤,自愿申请从大理调到丽江市华坪县中学。正是秉承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的核心理念,让更多的女孩走出大山,逆袭改命,张桂梅才得以完成对自身情感疗愈的。因此,张桂梅是通过党性的大爱,疗愈了人性的小爱,也因此,在本片中,党性实质是升华后的人性。所以,我们可以批评电影中张桂梅与丈夫出现的画面琐碎、冗长,但不应该将丈夫之死曲解为创建女高的初衷与精神支柱。

其三,部分网友质疑编剧篡改了部分配角的真实原型。比如“逃课去上网、逛街的孩子”、“酗酒家暴的母亲”、“受不了艰苦生活临阵脱逃的女老师”等,认为本片歪曲事实,忽视女性困境,颠倒性别,抹黑女性形象。

然而,据资料显示,2007年-2009年正是网吧兴起的黄金时期,仅华坪县就在2008年内注册成立了多家网吧。因此,本片也是一个讲述“克服”的故事,女孩们不仅要克服外界的物质困难,还要克服自己内心的享乐欲望,这种女性的困境在电影中从始至终并没有被忽视。

只有真正到过云南农村的人,才能理解10多年前这些地区生存、教育环境的困苦程度。那时,精准扶贫尚未诞生,乡村振兴更无从谈起。原生家庭的贫穷,家人重男轻女的偏见,甚至婚姻上卖女儿救儿子的交易,是不可能让一个个被大山重重阻塞的年轻女孩,自出生就能具有明确的“改命”觉悟的。

面对“酗酒母亲”角色的质疑,试问,如果去写一个在农村俯拾皆是的醉汉,又怎么突出张桂梅拯救两代女性的伟大?你可以质疑道具部门准备欠妥,比如农村一般喝散装酒,不会有钱买那么多瓶装酒,但是,写一个连母亲都开始酗酒家暴的家庭,不是更能突出愚昧和绝望,更能体现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电影创作中“典型环境和典型人物”理念吗?至于“脱逃女教师”和“辞职女教师呢”,反映的不正是现实中女性和工作之间的两难抉择吗?

因此,这些批评,表面上是性别政治的呼喊,但实质上,暴露了这些营销号对于电影理论学习的落后。当“生态女性主义”在世界范围内达成共识,要求男女共赢合作时,营销号的知识谱系还停留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号召男女对立的“女权主义”视阈之内。本片中,有为钱逼女儿嫁人,导致女儿家暴致死的父亲,有为了娶媳妇,要求妹妹退学嫁人换取彩礼钱的哥哥。这些男女有好有坏。不正是真实世界中丰富多元的两性角色吗?

不可否认,《我本是高山》在某些细节上有缺有憾,但它却是云南近年来狠抓主旋律电影创作的进步。它的热议,对于主旋律电影的发展是一件好事,毕竟,它改变了以往此类从立项拍摄到影院撤片全程悄无声息的状态。有争议,才能有关注,有关注,切实宣传张桂梅本人和她所代表的初心使命,也才得以真正落地。

当然,我们也很遗憾地看到,这些营销号用“十七年电影时期”那种拔白旗、除毒草的态度,来对待今天民营企业艰难的主旋律影片制作,是培育“四个自信”时代的一种严重不谐和音,也是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退步。这些现象的出现,意味着,在讲好中国故事方面,我们面临着紧迫的共识要求。

据说张桂梅本人看完本片后,什么都没说,换做是我,我也不想说。毕竟,电影啥都讲透了,还需要说吗?张老师可不是一个只会讲空话的人。

【地评线】彩云网评:为《我本是高山》正名,是党性温暖了人性!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