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丨九问河北特色农产品如何“出圈”①:肃宁圆茄怎样成为致富“黑宝”

2024-11-29 07:27:14 - 媒体滚动

转自:河北新闻网

肃宁圆茄怎样成为致富“黑宝”

——九问河北特色农产品如何“出圈”①

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丨九问河北特色农产品如何“出圈”①:肃宁圆茄怎样成为致富“黑宝”

编者按

肃宁圆茄、武邑红梨、内丘酸枣仁……一个个特色鲜明的农产品,正成为河北省各地乡亲们增收致富的新引擎、乡村振兴的推动器。

今起,河北日报推出《九问河北特色农产品如何“出圈”》系列报道,讲述特色农产品发展壮大背后的故事,展示河北省广袤田野上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的振兴图景。敬请关注。

肃宁种植圆茄有30多年的历史,但长期以来,“同果不同价、丰年难丰收”,一直困扰着当地农户。

通过引种“黑宝”圆茄、成立合作社、拓展市场,肃宁成功突围。如今,小圆茄成了当地农户的主要收入来源,丰产期销量占北京新发地圆茄市场的七成以上。

9月10日,记者走进肃宁圆茄核心种植区——窝北镇垣城南村,看肃宁圆茄如何成为农户致富“黑宝”。

一手握茄身,一手拿剪刀,轻轻一剪,一个个油亮饱满的圆茄滑进桶中。天刚亮,村民韩永宁就来到圆茄种植园区自家大棚里采摘圆茄。

园区里,一排排大棚通向天际。大棚内,茄香扑鼻,绿油油的叶片间,紫色的花点缀其中,成熟的果挂满枝头。

丰收在田间,喜悦在心间。

“今年茄子长势好、品相好,行情更好,从5月份起,两个大棚陆续成熟上市,能一直采摘到10月份。”今年52岁的韩永宁种圆茄17年了,平时言语不多,说起圆茄却滔滔不绝。

“黑宝”圆茄,茄如其名,果皮黑亮,果肉质地细嫩。肃宁土壤肥沃、水源充沛、气候适宜,种植圆茄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全县圆茄种植面积2.1万亩,年产量11万吨,是京南最大的圆茄生产基地。因为种植面积广、市场份额大,2016年,肃宁被中国蔬菜流通协会授予“中国圆茄之乡”称号。今年,肃宁圆茄被评为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

“黑宝”圆茄有啥特色?

“咔嚓”一声脆响,韩永宁掰开一个圆茄递过来。“皮很薄,能生吃,你尝尝。”

伸手接过圆茄,记者放在嘴里轻咬一口,清香细腻,还有微微的甜味。

靠种“黑宝”圆茄,韩永宁每年能挣十几万元,家里光景越来越好,不仅供两个孩子上了大学,还添置了小轿车,实现了致富增收。

他也亲身经历了圆茄产业的升级迭代。

17年前,一直在外地打工的韩永宁,回到村里开始种植圆茄。刚开始收益还不错,但没过两年圆茄价格开始下跌。“老品种种了十多年,产量低、果品差,卖不上好价钱。”韩永宁说。

和韩永宁遇到同样困扰的农户不在少数,一些农户甚至开始放弃种植圆茄。

能不能引进新品种,让小圆茄长成大产业?

从政府到农户都在想法子、找路子。这其中,就包括常驻北京新发地蔬菜批发市场的天康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张西坡。

张西坡也是窝北镇人。从2003年起,他就收购当地的圆茄,运到北京新发地卖。圆茄市场的变化,他看在眼里,更急在心里。

面向市场,优化品种是第一步。

有一次,张西坡在北京新发地看到一种圆茄特别畅销。相较其他品种,这种圆茄果皮黑亮,个大饱满,光泽度好,经常是一车刚拉过来就被抢购一空。

经打听,这是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蔬菜研究中心培育的圆茄新品种,叫“黑宝”。2011年,张西坡决定把“黑宝”圆茄引种到垣城南村。

尝试种植新品种,农户各有各的顾虑。

新品种能否在本地种得好,谁能说得准?

投资十几万元建温室大棚,赔了本怎么办?

种圆茄是个精细活儿,绕秧、疏果、打杈、喷花,一年到头地里忙不停,比种西红柿、黄瓜费事多了,销路有保证吗?

张西坡率先示范,在垣城南村流转了12亩地试种,还请来技术专家指导科学种植。结果,当年就获得了丰收,一亩地挣了三四万块钱,一个茄子能卖到5块钱。

农户们一下打消了顾虑,纷纷改种新品种。圆茄种植逐渐有了规模。但要做成大产业,还得联合起来,手挽手闯市场。

2013年,在当地政府支持下,张西坡成立天康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注册了“天顺康丰”品牌,还建起了批发市场。统一供苗、统一用肥、统一用药、统一回收、统一品牌,分散管理,从源头把控圆茄质量。

刚开始,很多农户在给茄子追肥时,施肥量过多,高温条件下,容易分解氨气“熏苗”,造成肥害。张西坡请来县里的农业专家把脉问诊,查清原因后,引导农户绿色种植,利用生物防治、防虫网、管道灌溉等科技手段,从育苗、栽培到管理,全程使用绿色技术,打造绿色圆茄品牌。

目前,天康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已发展成全县种植圆茄最大的合作社,每天供应北京近40吨。因品质好,肃宁圆茄在北京新发地市场售价每斤高出其他产地1到2毛钱。

不止张西坡在努力,当地政府几年间快马加鞭进行各种配套建设,为圆茄产业发展保驾护航。

在垣城南村新建的高品质蔬菜产业示范区,5座智能化日光温室大棚整齐排列。掀开保温卷帘,走进阳光遍洒的大棚,迎面悬挂的电子屏实时显示温度和湿度,墙壁上还配备了一排太阳能袋。

这座大棚铺了“地暖”,棚内地下铺设的地暖管与地上设置的通风管相连通,实现水和空气双循环。还配备了“空调”,智能弥雾机、升温系统等自动化设施,创造出适合圆茄生长的环境,即使到了冬天,这里也能产出高标准的圆茄。

建冷气库,把圆茄储存起来错峰销售;购置真空包装机,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建智能选果线,让好品质卖出好价钱……

“用全产业链思维,引领圆茄产业化发展。”肃宁县窝北镇党委书记解宏图说,下一步,要加快育龙头、扩规模、强品牌、延链条,让小圆茄发出更多“增值芽”、结出更多“致富果”。

上午9时许,韩永宁将刚摘下来的满满一车“黑宝”圆茄送到天康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一个个圆茄经分级分拣装箱后,中午发车运走,下午4时多就可到达北京商超货仓,晚上就能端上北京市民的餐桌。(河北日报记者贾楠戴绍志)

记者手记

乡村振兴需要更多“张西坡”

肃宁圆茄为什么能成为农户致富“黑宝”?有天时地利,更贵在人和。

常驻北京新发地蔬菜批发市场的天康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张西坡长期与市场打交道,他认定,制胜市场,还得靠质量,而要保证质量,就要优选品种。

引种新品种,农户有顾虑,他就先行示范。一家一户单打独斗,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差,他就成立合作社组织农户抱团取暖。圆茄卖难、卖不上价,他就注册品牌,建起批发市场,在外奔波找销路,让农户专心把圆茄种好。

正是这次迭代升级,使肃宁圆茄从刚开始的散户种植到日益规模化、智能化、绿色化,肃宁圆茄的金字招牌得以擦亮。

在广袤乡村,不乏像张西坡这样投身乡村振兴事业的人才。他们头脑灵活、敢拼敢闯,既拥有丰富鲜活的实践经验,又饱含炽烈真切的反哺热情。他们立足乡土创新创业,不仅个人事业蒸蒸日上,还带动乡亲们增收致富。

一个人带动一群人,一群人带活一个产业。推动乡村振兴,需要“头雁”先行探索,带动“群雁”振翅高飞。

从2022年开始,河北省连续实施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两年来,已培育了1700名“头雁”,辐射带动周边4.2万名农户共同发展。

让各类人才尽展才华、大显身手,各地积极搭建帮扶平台,畅通信息渠道,优化公共服务,在孵化启动、融资贷款、技能培训等方面为“张西坡”们提供精准扶持、为他们的成功探索提供保障。

农村是干事创业的广阔舞台。厚植人才成长沃土,激励更多“张西坡”成为带头人,定能为乡村发展汇聚更多智慧和力量,把家乡建设得更加宜居宜业、生机勃勃。(贾楠戴绍志)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