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这些声音曾是上海的日常,是否也藏着你热气腾腾的回忆?

2024-02-29 17:04:11 - 上海发布

“桂花赤豆汤”“白糖莲心粥”......过去的上海弄堂里,每当响起小贩的叫卖声,家门口便会迎来糕点、糖粥、馄饨等多种多样的美味,引得孩子们垂涎欲滴。除此之外,也可见各个行当师傅的走街串巷,修碗、修棕绷、磨刀、扦脚……弄堂里由远及近的叫卖声,此起彼伏、声声入耳,仿佛带着一种浓厚的韵味,伴随着上海市民度过了一个又一个春夏秋冬。随着旧改与城市化建设,弄堂里的叫卖声逐渐远去,也成为烟火气满满的城市味道,留在许多人的记忆深处。

【记忆】这些声音曾是上海的日常,是否也藏着你热气腾腾的回忆?

奏响日常生活的序曲

19世纪末20世纪初,石库门开始在上海出现,弄堂里便有了小贩们或高亢或低沉的叫卖声。

清晨,大饼油条、老虎脚爪的叫卖声在弄堂口不断回响,还有胸前挂着木匣叫卖方糕茯苓糕和黄香糕薄荷糕的;各种叫卖声此起彼伏,居民们并不感到聒噪,因为这些叫卖声能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便利。

【记忆】这些声音曾是上海的日常,是否也藏着你热气腾腾的回忆?

【记忆】这些声音曾是上海的日常,是否也藏着你热气腾腾的回忆?

石库门里弄房屋与老城厢里的明清式民宅混杂在一起,条条弄堂都有小贩们出出进进,还伴随着高高低低的叫卖声。他们卖食品、杂货,也有收卖旧货、修补东西的,流动频繁。

早点里的天南地北

上海这个城市确实海纳百川,四方杂处,所以叫卖声里边还带着上海周边各个地方来的人的口音。“大饼油条”“老虎脚爪”“麻油馓子”……居民们早上洗漱忙活完毕,收拾妥当,吃早饭时,各色餐点就早早地挤进弄堂里。

【记忆】这些声音曾是上海的日常,是否也藏着你热气腾腾的回忆?

“方糕茯苓糕”“定胜糕薄荷糕”……胸前挂着木匣,小贩一只手捧着叫卖。糕团店不是条条马路上都有,而且是冷食,居民图方便,生意还不错。鲁迅先生在《弄堂生意古今谈》中怀念1920年代,他初到上海时闸北一带弄堂内外叫卖零食的声音,他认为那些口号既漂亮又具艺术性,使人“一听到就有馋涎欲滴之慨”。

【记忆】这些声音曾是上海的日常,是否也藏着你热气腾腾的回忆?

除了苏州点心,广东点心在上海的弄堂里也占有一席之地。咸煎饼、白糖伦教糕等具有浓郁岭南风味的小吃,经过广东人富有特色的叫卖,又香气四溢地飘满石库门弄堂的各个角落里。

【记忆】这些声音曾是上海的日常,是否也藏着你热气腾腾的回忆?

白糖伦教糕被称为广东岭南第一糕,非常有名。据介绍,广东顺德有个伦教镇,这个镇上有一个点心店专门做糕点,这个糕开始是不甜的。有一次老板蒸糕的时候,手里面的黄糖不当心洒在糕上面了。他担心这个糕跟平时做出来的不一样,可能卖不掉了。结果顾客品尝后说这个味道比以前的好。后来,他把黄糖改成白糖,采用当地的泉水和精细优质的白面,这就是白糖伦教糕的由来。

【记忆】这些声音曾是上海的日常,是否也藏着你热气腾腾的回忆?

各式手艺显神通

“栀子花,白兰花,栀子花,白兰花……”吃过早点,卖花姑娘操着吴侬软语的叫卖声远远地传过来,很是好听。在老上海独有的记忆中,卖花的姑娘始终都留存着那一缕醇香淡雅,她们出没在电影院门口、大广场前,手挽篮筐,篮里头的花整齐排放着,一条湿毛巾搭在上面,花就不容易枯掉。佩戴白兰花的习惯是苏州人带进上海的。那时香水还是个奢侈品,白兰花自然清新、价廉物美,很快受到女士们的青睐。

白兰花的香味被称为“老上海味道”。直到今天,上海闹市的马路边、地铁旁,仍然能看到摆个小摊低头串花手链的老奶奶。这些老奶奶带个小凳子,一个竹篮、一块蓝布,上面整整齐齐摆着花朵。两朵白兰花用白线扎好,用铅丝两头各穿一朵,中间一拧,留下个小拇指大的线圈,刚好可以别在扣子上,原生态的香味阵阵飘来。

【记忆】这些声音曾是上海的日常,是否也藏着你热气腾腾的回忆?

上午九十点钟,弄堂里的年轻人都去上班了,只有年长的留在家里,这时各种修理物品的叫卖声开始响起,错落有致地在弄堂蔓延开来,“阿有坏额藤绑棕绷修哇,削刀磨剪刀……”。

稍稍有点年纪的上海人,年轻时大多睡过棕绷床。棕绷床有极好的韧性,防潮通气、修理方便,尤其适合潮湿多雨的江南。但棕绷床的棕容易松动和断裂,这就催生了一批以修理棕绷为业、走街串巷叫卖的手艺人。修棕绷的工艺并不是很复杂,对于会“做人家”的上海人来说,学着修棕绷老师傅的手法自己修理,也并非难事。

【记忆】这些声音曾是上海的日常,是否也藏着你热气腾腾的回忆?

到吃午饭之前,往往有磨刀的,因为人家要做午饭了,菜刀发现钝了要找人磨了。磨刀手艺人中,苏北人比较多,与《红灯记》里面的“磨剪子嘞,戗菜刀”京帮吆喝不同,他们的吆喝声是带着口音的“削刀磨剪刀”。

削刀磨剪刀的工具比较简单,一个前低后高的长矮凳,凳上前端钉一个木块或者铁档来固定磨刀石。后面有一个活动的长铁配,以固定菜刀之用,铁配的前端穿过凳面进行固定,铁配的后端留有拴绳的孔洞。使用时,绳子穿过凳面上的洞孔用脚踏紧。其他的就是磨石、水罐等必备工具了。

【记忆】这些声音曾是上海的日常,是否也藏着你热气腾腾的回忆?

在以前,不管是城里还是乡下,人们从早晨睁开眼睛开始,直到晚上睡觉,都离不开各种大小的木桶。这些盆盆桶桶,多数是新娘子出嫁时的陪嫁品,通常要用红漆,至少也要上桐油。那时候,要置备这套生活用具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所以用起来很是仔细。木头盆用的时间长了以后会渗水,旁边箍的那个铁圈也会生锈,继而断了或散了,需要手艺人将破漏或爆散的木桶重新箍好,这就叫“箍桶”。

箍桶遵循从上到下、从里到外的步骤,共有四十多道工序。使用什么样的桶箍则可以反映出这户人家的生活水平,好一点的是铜的箍,中档的是铁的箍,差一点的就是用竹子箍了。

【记忆】这些声音曾是上海的日常,是否也藏着你热气腾腾的回忆?

此外,修阳伞、补碗、收旧货等叫卖声也赶来凑热闹,汇集在一起错落有致。有需要的居民会把各种破损的东西拿出来让师傅们修补,于是家门口、弄堂边上出现了一个个临时的修理摊。

点龙画睛凭拟声

到了中午时分,居民们吃好午饭,大多有午睡的习惯,原本喧闹的弄堂也瞬间变得安静起来,偶尔几声应时的叫卖,也为弄堂午后的小憩增添了些许情趣。无论是居民还是小贩,大家都在“养精蓄锐”,因为下午还会有更热闹的弄堂,更为应景的叫卖声。

“笃笃笃,卖糖粥,三斤蒲桃四斤壳,切侬格肉,还侬格壳……”老上海人每次听到这首童谣总能勾起童年的往事。那些在弄堂里挑着担子卖糖粥的身影,担子飘出的热腾腾的香气,还有那些为了招徕小孩子的叫卖声,总会萦绕在耳边,挥之不去。

每日的下午时分,阿婆、阿姨们开始坐在弄堂口,一边做做针线活,一边东家长西家短地闲聊时,卖零食的小贩们就开始一个个登场了。到了三四点钟左右,尤其是孩子们放学后,弄堂里各种小吃、零食的叫卖最为热闹。

每到入秋以后,上海的弄堂里会出现一些挑着担子卖炒白果的小生意人。一个泥炉子,一个铁锅,一把锅铲,白果则装在担子另一头的木桶里。他们边炒边唱:“热白果,香是香来糯是糯,一粒开花两粒大,两粒开花鹅蛋大。”动听的叫卖声、哗啦啦翻炒白果的声音在加上炒白果时特有的香味,往往会引来过往的行人。炒熟的白果肉质软嫩可口。

【记忆】这些声音曾是上海的日常,是否也藏着你热气腾腾的回忆?

上海弄堂的叫卖声还会运用拟声词,来突显食物的口感和味道。“咕啦啦啦三北盐炒豆……”三北盐炒豆是浙江慈溪一带的特产,因其独特的叫卖在上海的弄堂里尤其受到小孩子的青睐。无锡人卖豆腐花的叫卖声最简单,就一个字“唔……”卖臭豆腐的小贩,在叫卖时会把“臭”字拉的特别长。

补碗人的行头,就是一副小挑子,小挑子的两头是箱式小柜,小柜约有两三层抽屉,里面装着补碗的工具。这个“自顾自”是补碗过程当中发出的一种声音“嗞咕嗞”演化而来。

【记忆】这些声音曾是上海的日常,是否也藏着你热气腾腾的回忆?

  “新三年,旧三年、修修补补又三年”,是过去物质匮乏年代的一句流行语,上海人更是把这句话发挥到了极致。家里的东西坏了,决不会一扔了之,总要想办法去修。但很多东西是自己修不了的,因此那个年代弄堂里走街串巷手艺人简直是五花八门。

春夏秋冬各不同

寒来暑往、四季更迭中,弄堂里的人们在叫卖声中满足着自己的衣食住行。随着季节的变化,弄堂里还会出现各种“应时”的叫卖声。比如到了夏天卖西瓜,在马路边上支一个桌子,一大堆西瓜旁边是一个大桶。桶里边是刚刚从井里边吊出来的井水。那个时候少有冰箱,井水凉凉的,代替冰箱把西瓜冰的冷一点,然后把西瓜放在台上,一边切一边就吆喝了。 

弄堂口,熟悉的身影推着一辆自行车缓步而来,后座绑着大大的用棉被盖着的木箱子。孩子们围着蹦着,他们知道箱子里的是炎炎夏日里能给他们带来幸福的棒冰。对于几代上海人来说,盐水棒冰、赤豆棒冰、绿豆棒冰,已经深深地印在了童年的记忆中。

【记忆】这些声音曾是上海的日常,是否也藏着你热气腾腾的回忆?

弄堂里还有一种深受小孩子欢迎的行当,那就是爆米花。着急的孩子会自发集结成一队,到弄堂口跑来跑去打听。等老大爷在弄堂口的空地上摆好摊,“爆米花”的吆喝声还未响起,孩子们就已经迫不及待地从家里涌了过来。最后见爆米花的老伯伯站起身,开始拖在爆米花炉后边的大袋子,孩子们会心领神会地把手紧紧地捂在耳朵上,等待那一声巨响。看着小小的一桶米爆出来以后成了大大的一脸盆,小家伙们别提有多开心。

【记忆】这些声音曾是上海的日常,是否也藏着你热气腾腾的回忆?

爆米花全国各地都有,但对于上海弄堂里长大的孩子来说,他们还有一种新花样:爆年糕片。心细的弄堂主妇会多买一些年糕,把它切成片,然后晒干,留给自己的小孩子爆年糕片之用。

夕阳西下,弄堂的夜幕降临了。放学的孩子们早已回到家里吃晚饭,原本喧闹的弄堂又变得安静起来。到了深夜,各种卖夜点的叫卖声又会响起。“桂花赤豆汤”“白糖莲心粥”“猪油夹沙八宝饭”“火腿粽子”“五香茶叶蛋”,夜晚弄堂的叫卖声相比白天又有不同的韵味,叫卖者将声音控制到不惊醒正在酣睡的人们,又得能让醒着的人听得到。

夜深人静,卖夜点的人陆续收摊回家,但弄堂叫卖声并没有落幕,因为此时还会有深夜里的赶路人。“檀香橄榄,一粒能含一里路……”当悠长凄苍的声音远去,这一天才算谢幕了。 

【记忆】这些声音曾是上海的日常,是否也藏着你热气腾腾的回忆?

几年前,“姑苏吆喝”被申报为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还有“京城吆喝”和“津门吆喝”。而在上海,石库门弄堂正在逐年减少,那些曾经伴随几代人成长的叫卖声也难觅踪影。昔日悦耳动听的叫卖声,如今也只能从戏曲、话剧或海派滑稽戏中找到一丝慰藉了。 

编辑:熊悦

今日热搜